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明朝历史 >> 正文
从宋朝南京说陪都(图)
一段中外交往史:苏禄国
日本承认搞过三光 承认
明朝假太监南京一路骗到
明朝假太监南京一路骗到
南京6座古墓被毁 探洞如
南京“太监义会碑”:记
金冲及谈百年中国史:毛
中日共同历史研究:南京
因南京屠杀人数分歧 中
最新热门    
 
南京史:与短命王朝和偏安朝廷纠结一起(图)

时间:2010-3-6 21:22:17  来源:南京日报
文明最主流、最精英的中原士族和汉人百姓,不得不离开滋养了他们千年的长安洛阳,涉险渡过长江天堑。他们来到南京,依靠江流和高墙坚壁来抵御胡人南犯。这就是著名的“衣冠南渡”。霎时间,南京城从一个三国时代的繁华吴都,一举成为挽狂澜于既倒、救华夏文明于江左的雄关堡垒,历时104年,第一次成为代表了传统中国的中心所在。

    东晋之后的南北朝时期,由汉族在南方建立起来的宋、齐、梁、陈,均定都南京。虽各自存在仅仅数十年,但南朝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当时黄河流域的北朝诸国,统治者要么出自塞北的鲜卑,要么是与鲜卑有着密切关系的汉人。虽然北朝孝文帝推行民族大融合的汉化改革,但毫无疑问,正统汉文明的重心已经转移到江南而得以保存。和东晋一样,定都南京的南朝,前有长江、淮河作为天然屏障,后有吴会之地作为经济支撑,独特的地域优势,使之成为江南地区承接、保护以汉文化为主体的华夏文明的不二选择。范文澜先生评价道,正是东晋和南朝对中国南方的开发,使得隋唐经济得到比两汉增加一倍的来源,是隋唐文化得到比两汉提高一层的凭借。

    唐朝末年,藩镇坐大,遂开五代十国的分裂之局。在“五代”之中,后唐、后晋、后汉的三朝的开国之君都是沙陀人。同时,北方的契丹军事力量日渐壮大,不断向中原地区渗透扩张,汉族的生存空间被不断挤压。而相对于“五代”来说,“十国”则因为大多数定都中国南方,少受中原干戈的影响,使得继承自魏晋的汉文化得以保存和发展。也和东晋、南朝一样,五代十国期间,大量的中原人士移徙南方以避祸乱,带来了中原的生产技术和科学文化,使得源自黄河的华夏文明在长江以南薪火相传。在“十国”里面,最为著名的南唐就建都于南京。对于正统汉文化来说,相对于北方的“礼崩乐坏、文献俱亡”,南唐则是“儒衣书服,斯文未丧”,而且发扬光大。

    公元1127年,金兵攻占北宋的东都汴京,徽钦二帝成为异族的俘虏。同年五月,康王赵构在河南商丘称帝。两年后,节节败退的宋王朝渡江来到南京,宋高宗接受了李纲的建议,准备以江宁为“东都”,并在公元1129年驻跸江宁,改江宁府为建康府。但南下的金兵势不可当,此时的建康城,再一次成为几度易手、反复争夺的战略要地。在南京陷落仅半年后,公元1130年春,宋军几大主力在南京附近集结,再次与金兵寻机决战。在著名的牛首山大捷之后,名将岳飞一举收复南京,金兵仓皇北渡。而韩世忠则率水军在镇江与南京之间的黄天荡江面加以拦截,金兀术仅以身免。建康城一役,南北军事力量的天平重新恢复到了原点,此后一百多年的时间,金兵再未萌生渡江之志。正是南京的战斗,保住了南宋王朝一百年的“临时之安”。

    可以说,“五胡乱华”后的数百年,凡是北方被少数民族侵扰和占据时,一直是南京在接受、捍卫和滋养以汉文化为主体的中原华夏文明。正如赵朴初先生所说:“在六朝时期,南京作为中国政治上的正统和文化上的中心近300年。”可以说,如果没有大江之畔的这座古城,也许整个汉民族就会接受党项人那样被灭族的命运。即使不那么悲情,我们也必须去想象一个忘了汉典唐章、失了峨冠博带的陌生中国。因此,救亡图存、薪火相传,恰是南京对于一部文明史的独特贡献。

 
    偏安一隅文化繁荣

    习惯了“六王毕、四海一”式的思维,南京的文采风流就容易被贬低为一种“偏安王朝的文化”。但是,与其说是南京选择了偏安,倒不如说是我们的文化选择在南京偏安。回望五千年的历史,禹贡尧封、海内澄清,固然是雄才大略的君主所孜孜以求的目标。但是,不容“卧榻之侧”鼾声的帝王心态,也使得战乱连连,民不聊生。而文化的繁荣,需要军事的安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文学创作,甚至需要一点点政治上的悲情,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而南京既有长江天险可抵胡马,军事上得以韬光养晦;又有腹地江南,“衣冠南渡”之后几成天下粮仓;同时,中原的陷落,离乱的忧愁,让避居南方的汉族士大夫伤感和追念不已。有了新亭之泣,才有后世一篇篇怀古思人的金陵文章。因此,自东晋定都南京以来,中国的文化重心就已经出现了一个千里大转移。用谭其骧先生的话来说,“……自是而后,东南人物声教之盛,遂凌驾北土而上之。”从更广阔的历史角度来看,可以说历代王朝在南京偏安之时,多是文化百舸争流、群星闪耀之际。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