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中国古代史 >> 正文
罗尔纲的回忆和胡适的日
南京太平天国博物馆供稿
纪念太平天国起义150周
最新热门    
 
罗尔纲:忠王李秀成投降实为苦肉缓兵之计

时间:2009-10-10 11:05:14  来源:不详
伪朝官兵,向无俸饷,而王长兄次兄且用穷刑峻法搜括各馆之银米。苏州存银稍多于金陵,亦无公帑积储一处。惟秀成所得银米尽数散给部下,众情翕然。此外各私其财,而公家贫困等语”,去搪塞清廷。曾国藩的阴险毒辣,正在这里。因此,他就不能因为要“招降”而留下李秀成不杀。

当日曾国藩对李秀成“招齐章程”向皇帝陈述了意见,皇帝对他这一个意见没有作表示。曾国藩向左宗棠、李鸿章进行试探,左宗棠有没有答复,我们还不知道。李鸿章却复信反对。李秀成这一颗“招齐章程”的香饵,敌人没有吞到肚里去。但就曾国藩本人来说,他却中了李秀成的计。

(三)在这条苦肉缓兵计的掩护下所取得的效果

李秀成在这条苦肉缓兵计的掩护下,究竟使太平天国取得些什么效果呢?那就是掩护了幼天王与广德、湖州太平军进入江西。

掩护了幼天王进出广德、湖州地区,与掩护广德、湖州的太平军保卫幼天王进入江西,这就完成了天京陷后首要的军事行动。因为太平天国在国家组织中用的是君主政体,建国十多年,天王逝世后,即由幼天王继承大位,所以只要幼天王存在,就可以维系人心,号召各方。沈葆桢在《席军生擒首逆折》里论其事说:

“窃念洪福瑱黄口小儿,无足介意。惟洪秀全窃号十有余岁,流毒十有余省,遗孽犹在,则神奸巨憝,倚其名号,足以挥召群凶。臣诘洪仁(王干)以由浙入江意将何往。据供定议从抚、建合康、侍等逆,出湖北会石达开、陈玉成余党,踞荆、襄,以窥长安。不料汪海洋、李世贤业经官军剿遁,是以寻踪西行等语。

“臣查李世贤已入南雄,复回龙、定,击退后,又由粤境东趋;汪海洋回犯宁都,迨偪入武平,又折窥汀界;湖北之‘贼’,亦舍英、霍,而入广济,无非思得幼逆,妄冀死灰复燃。……当幼逆遁至广昌,去康逆已间不容发。幸席宝田昼夜穷剿,迫至石城,鲍超援宁都,克瑞金,使康逆无可容足,而幼逆辗转荒谷,十有余日,不为饿莩,卒就生擒。此皆列圣在天之灵,与皇太后皇上威福所致。东南大局,从此底定矣。”当幼天王入湖北后就定下全局大计,即到江西抚州府、建昌府会合侍王李世贤、康王汪海洋等军,出湖北,与扶王陈德才军会师,踞荆、襄以图长安。当进入江西后,已入广东境的李世贤军即回师东趋,汪海洋军回攻宁都,陈德才军也从霍山、英山进入广济,都是为着要迎护幼天王而来。到他被俘就义后,太平天国失掉了这一面维系人心、号召各方的旗帜,长江南北大军遂被敌人分别消灭。敌人在幼天王被俘时,就预言“东南大局从此底定矣”,后来事实证明并没有错。由此可见幼天王关系太平天国的重大,也就可见李秀成这条苦肉缓兵计所取得的这两部分效果的重大。

幼天王军覆被俘,是在江西石城县杨家牌之役。石城覆败,有两大原因。第一个原因,是英勇的统帅堵王黄文金不幸在刚刚向江西进军的途中就在安徽宁国县病死了,军队没有好统帅,就被敌人在江西打垮。黄文金是太平天国一员以英勇著名的大将,敌人最怕他,称他做黄老虎。甲子十四年春,苏、浙军队开入江西就粮食,特留他镇守湖州、广德,以保卫苏、浙、皖、赣四省的交通。他在湖州双打左宗棠、李鸿章,围了左宗棠的军营,打败了李鸿章的援军。当湖州、广德撤出时,在他统帅之下,军威振奋。到他死后,军队统帅的责任落到干王洪仁砩稀:槿诗没有军事经验,在军队里面又没有威信。这时候,后有追兵,前面都是敌境,处处被拦截。军队失去了英勇的统帅,军心就都散了。第二个原因,是侍王李世贤等军队已经进入广东,湖州军队到江西后,寻踪西行,仓皇奔走,遂致为敌人覆败。

假如黄文金不死,肯定不致有石城覆败,李世贤等军队虽已入广东,仍会顺利地取得会师。从石城之役来看,中午太平军还把追兵打败,到夜间,洪仁(王干)因战胜而麻痹,解除警备,遭敌黑夜劫营,措手不及,才致覆败,可见敌军并不是强兵。假如李世贤等军队仍在江西,则黄文金虽死,湖州军队一到江西就取得会师,也肯定不会有石城覆败。这样一来,湖州军队与李世贤等军队取得会师了,形势就完全不同了。扶王陈德才大军已经从霍山、英山入广济,再进便是长江北岸了。幼天王这一面号召太平天国军民的大旗,由李世贤大军高高举起,不但可以稳定北岸军心,不致有后来叛徒纷纷叛变,大军瓦解,陈德才服毒而死的事变,而且北岸大军既将接近江边,南岸大军也要设法向沿江推进,那么

 << 上一页  [11] [12] [1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