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中国古代史 >> 正文
罗尔纲的回忆和胡适的日
南京太平天国博物馆供稿
纪念太平天国起义150周
最新热门    
 
罗尔纲:忠王李秀成投降实为苦肉缓兵之计

时间:2009-10-10 11:05:14  来源:不详
月初二日,皇帝已经命令他进攻广德了,那时是无兵可分,那是没得说的。而到攻陷天京后,曾国藩有五万大军在南京。他为什么不派兵去进攻广德、截断湖州太平军的出路呢?就因为他中了李秀成的计,相信广德、湖州太平军是一支败兵残将,再没有什么善谋计算,也毋须截击,就会自行逃走的。因此,他没有派兵前去。七月初二日,他把李秀成的话告知左宗棠说:

“据伪忠王供,湖州、广德之‘贼’,均可不击自退。”七月初七日,他又向皇帝奏说:

“据李秀成供,湖州、广德之‘贼’,即可不攻自遁。”曾国藩不但不派兵去进攻广德、湖州,在七月初二日还要把正在向湖州、广德进攻的李鸿章部淮军调去防皖北。他给李鸿章信说:

“湖北之‘贼’,尚在黄岗、麻城一带,终当入皖。拟请雄师北渡,肃清淮南北各属,以保珂乡,亦即以卫苏疆。”这时候,左宗棠军队已被太平军打败,军营被围,李鸿章派了四个将领带兵去救还抵敌不住,正要把全部兵力开上前线增援,而曾国藩却要把全军调去淮河南北。那里并无太平军,只是为着预防驻屯在湖北黄岗、麻城的太平军入境的布置。七月初六日,李鸿章把广德、湖州前线军情告知曾国藩,拒绝调往皖北。七月初九日,曾国藩接到李鸿章复信。同日,他又接到幼天王入广德的情报。七月初十日,他再接到六月二十九日皇帝命令他即派兵进攻广德,勿稍延缓的谕旨。他在十三日夜里,在应办的事十四项里面,才记有:“留万五千人作游击之师,中秋后进剿广德”一项。七月十四日,他复李鸿章信也同意了不调准军过皖北。同日,他又接到左宗棠报告幼天王入广德,请派兵进攻的信。但是,这时候曾国藩对幼天王果否尚存仍在怀疑,对广德、湖州太平军的势力也没有足够的重视,所以没有采取紧急的措施。到七月二十五日,他再接到皇帝命令多拨精锐派得力将领统率赴广德攻剿的命令,才派定进攻广德的队伍。而在三天前,太平军已从湖州撤出。就在曾国藩派定队伍这一天,湖州太平军已到广德会师,立即向江西进军。曾国藩中了计,麻痹了思想,到他要行动时已经是太迟了。

再说曾国藩中李秀成“招齐”的计。七月初二日,他写信给李鸿章说:

“据伪忠王供,……劝官军不宜多杀两广人,恐粤‘贼’势孤,而心愈固结,则军事仍无了日等语。”同日,曾国藩也把同样的话告知左宗棠。七月初五夜,曾国藩与李秀成讨论“招齐章程”,当面答应了李秀成。七月初六日,曾国藩杀了李秀成。七月初七日,他就向皇帝报告李秀成的话,并表示自己的意见说:

“又力劝官兵不宜专杀两广之人,恐粤‘贼’愈孤,逆党愈固,军事仍无了日。其言颇有可采。”案这一段话,乃是“招齐章程”的概括;“招齐章程”乃是从这一段话提出来的具体条文。所谓“其言颇有可采”,就是说“招齐”的办法可行。只因为“招降”是与当时清廷企图在苏、浙聚歼太平军的决策抵触,所以曾国藩这时只是向皇帝及有关方面进行试探,并向皇帝表示了自己的意见,他还不敢明白地提出“招降”的建议。但是,不能说这个早就做了百万太平军同时“归降”的大梦的曾国藩没有中李秀成的计。

有人说,曾国藩既中李秀成计,为什么他不留李秀成去办“招降”,却把李秀成杀了呢?考曾国藩六月二十三日在安庆上奏皇帝说:“臣国藩拜折后,即行驰赴金陵。李秀成、洪仁达应否献俘,俟到金陵后,察酌具奏。”他在六月二十五日赶到南京,当晚讯问了李秀成,第二天,写信给儿子曾纪泽就说:“伪忠王曾亲讯一次,拟即在此杀之。”曾国藩为什么讯问了李秀成就决定不献俘而即在南京杀害呢?这是因为怕李秀成到北京去会利用他与清廷的矛盾把他对皇帝的大欺骗揭穿出来。曾国藩的心腹幕僚赵烈文记曾国藩向他商量,要即杀李秀成,不候旨。他与曾国藩都认为李秀成“甚狡,不宜使入都”。赵烈文的记载,暴露出曾国藩在南京不候旨而赶快杀害李秀成的真正原因。至于曾国藩怕李秀成到北京去揭穿他的大欺骗是什么呢?最主要的就是抢光天王宫财宝一事。因为当时中外纷传天王宫里“金银如海,百货充盈”,清廷正垂涎着这些财宝,到七月十一日果然由御史贾铎出面奏请饬曾国藩将天京所储金银查明报部备拨。而现在它们都给曾国藩的部下抢光了,放火灭迹,曾国藩却捏说幼天王城破积薪自焚去欺骗清廷。曾国藩到南京,一问李秀成就知道了真相。他怎能留下李秀成不杀呢!他杀了李秀成,灭绝了生口;他还可以假借李秀成之口编造出“讯问李秀成,据称昔年虽有圣库之名,实系洪秀全之私藏,并非伪都之公帑。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