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中国古代史 >> 正文
罗尔纲的回忆和胡适的日
南京太平天国博物馆供稿
纪念太平天国起义150周
最新热门    
 
罗尔纲:忠王李秀成投降实为苦肉缓兵之计

时间:2009-10-10 11:05:14  来源:不详
软,就说他是“软骨头”,要知道在柔韧的包裹里面,正藏有一把百炼的钢刀。这是李秀成的性格,这是李秀成在某一些场合下对敌的战术。对李秀成这一点有了理解,就会对他这一个苦肉缓兵计得到理解。

我们还得谈谈一些有关的事例。有人说,太平天国被俘的英雄没有人如同李秀成这样的事例。是的,李秀成采取苦肉缓兵计是取决于当时的军事形势的。如果不是由于要牵着敌人的后腿不去追击幼天王,不去截击湖州、广德军队的撤退,不是由于当时太平天国的几十万大军完整地分布在长江南北,根本就谈不到缓兵。因此,要把其他与李秀成所处的时与地都不同的被俘的太平天国英雄作比较研究,是不合适的。虽然如此,作为农民起义的太平天国的被俘的英雄中,他们各处在不同的时与地的条件之下,也仍然还是有用诈降计或考虑用软一手的事例的。如北伐大将李开芳便是用诈降计以图突围的。到被俘之后,他还向敌人提出如果得到释放,愿回天京说降的话,以图脱虎口。又如英王陈玉成在安徽寿州被俘之后,他威风凛凛地把他手下败将清朝钦差大臣胜保笑骂了一场,使胜保羞惭无地。但到敌人问他能否招致石达开、陈德才的时候,他为了要争取时间,等候当时远在陕西的陈德才大军回救,却回答敌人说“必须亲笔之书”,又说“尚须斟酌”,也曾考虑过要用软一手去对付敌人。此外,据现存李鸿章的亲笔信,那一位在天京失陷后,领导捻党纵横黄河、淮水流域抗击清朝的遵王赖文光,也曾向敌人施行过诈降的策略。我们必须记住太平天国乃是中国史上的一次农民起义,农民起义经常利用诈降去钻封建统治者的空子是一件历史事实。太平天国有些英雄们如李开芳、陈玉成、赖文光,用诈降或软一手去对付敌人并非怪事。同样,李秀成在囚笼之中,用苦肉缓兵计去对付曾国藩,用招齐章程去哄骗曾国藩,也并不是一件不可以理解的事。

要理解李秀成这一事件,也得看看古代的苦肉计和反间计。在太平天国时代就有一件轰动一时的事例,那就是黄畹向太平天国的献策书。黄畹是英国侵略者豢养的走狗。黄畹是王瀚的化名。辛西十一年冬,太平天国与英国外交决裂,向上海进军。时上海英军单薄,须要有一两个月的时间才能调得救兵到来,因此嗾使王瀚到苏州去,伪装投靠太平天国,向太平天国上了一封取上海策,要太平天国不要调动大军与洋人硬碰,只要用计就可以不战而取上海,以延缓太平天国以压倒的势力攻取上海的军事行动。太平天国果然中了计。后来王瀚那封献策书落到清军手,清朝方面,上自朝廷下至在上海的官僚地主买办无不起了恐慌。皇帝下令查拿王瀚,上海英国领事不肯交人,向英国公使卜鲁斯(Bruce)交涉,也遭拒绝。卜鲁斯当然不肯摊开他的牌底,但在回复清朝的照会里,仍然不能不半吞半吐地说出了王瀚原来是“假为此与‘贼’同心之论,令贼改图不进攻沪”的话。我们今天还看见王瀚这一封洋洋三千言向太平天国献策书,他句句都站在太平天国立场,条条都为太平天国设计定策。所以太平天国见了它,中了他的计;清朝见了它,吓得举国惊慌;只有英国侵略者知道葫芦里卖些什么药,心里暗笑。古语说:此事虽小,可以喻大。我们不是对《李秀成自传》那些污辱的话,那些“招齐章程”陷于疑惑难于理解吗?请看看王瀚这一事例,请记取卜鲁斯这一句假作“同心之论”自己供出自己秘密的话。

我们从上面举出的一些要点来看,有的可以使我们看出李秀成的坚定立场和他保卫太平天国的主观愿望,有的可以增进我们对李秀成所用来对付敌人的手法的了解。至于从所举的两件事例来看,前者可见作为农民起义的太平天国人物,也有与李秀成相类似的事例;后者可见在历史上,在某种特定条件下,为着要哄骗敌人走上歧途,就不得不假作与敌“同心之论”。人们曾经因为看到《李秀成自传》的表面字句而感到惶惑,看此当可以释然。

(

丁 曾国藩中了计

(一)曾国藩因何中计?

现在我们要谈到曾国藩的中计。或许有人会说,曾国藩是第一号反革命巨头,他怎么会中李秀成的计?根据对曾国藩的情况分析起来,他之所以中计,是有着主观与客观两方面原因,而决不是偶然的。

先说主观原因。第一、胜利冲昏了曾国藩的头脑。用兵须胜而不骄,曾国藩却是打了胜仗就骄盈的人。九江之役,水师覆败,差一点给太平军活捉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