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中国古代史 >> 正文
陈毅之子称开国大典下午
陈士榘揭陈赓“老底”:
陈赓女谈父亲救过老蒋 
马本斋之子马国超少将:
《人间正道》人物原型猜
卢武铉的传奇人生:从贫
1945年孙中山之子孙科被
陈赓导演彭
陈赓导演彭
周恩来诞辰110周年:张治
最新热门    
 
陈赓之子回忆自己与父亲往事

时间:2009-11-7 10:52:35  来源:不详

“1955年授勋那天,我们几个孩子问父亲封了什么将?他回答说,不是什么上将、中将,是个‘辣椒酱’。”

9月4日,北京,秋雨骤紧。记者沿着西单商业街一路北行,拐至车水马龙的灵境胡同。胡同深处,便是陈知建将军闹中取静的家。

走进幽静的院落,记者一时雨中无措。“这边,往左走!”扭头望去,陈知建将军正冒雨站在屋外。

我们的对话也就从这个小院开始。将军时而沉静、时而兴奋,爽朗的笑声透出军人的坚毅。窗外,一场秋雨一直在从容不迫的下着。

一门五代从戎

在这个院子里,陈赓度过了调京后的10年时光。

“从1951年到1961年,我爸和我们一块儿在这个院子里生活了十年。大部分时间都不在家,在朝鲜、哈尔滨,在家的时间很短。你们不要老觉得我爸时间比较多,天天坐在土堆上,我们‘听爸爸讲故事’,没那事儿,哈哈!”陈知建与父亲的交流,“就一种情况:我惹了祸,犯了错,挨骂就是交流。”

在陈知建的记忆里,陈赓很少提及战争年代,“一回忆到过去的事情心里难受,死的人太多了。他们一般不讲这些事。偶尔只语片言的说一点。”

陈知建性格颇似陈赓大将的风趣、幽默。“我是家传的军人性格,和我爸一样都是性情中人。我爸党龄39年,我军龄39年。我们既讲党性原则,又讲哥们儿义气。哪个人光讲党性不讲义气,他就是个坏蛋。我们陈家就这个传统”。

湘乡陈氏一门有戎马从军的传统。陈知建曾祖父是湘军悍将曾国荃部的战将,积功至官拜花翎副将。而曾祖并不是陈家的第一代军人,“曾祖父是投奔他叔叔的”。曾祖父的叔叔陈湜,曾任总兵镇守山海关。“这个找不到详细史料,从家谱里查到的。”

到现在,陈家共有五代人从军,陈赓的孙子陈怀辰,今年33岁,陆军少校。“后代容易受前一代的影响。家风和民风共同的影响不能忽略。”

在中央特科,“陈赓抓陈赓”

20世纪30年代初,陈赓在上海中央特科工作时期,以各种身份出现在上海滩,因而在国民党特务机关、警察局、巡捕房和各帮会中交上了各种“朋友”。

儿时的陈知建并不知道父亲有这段辉煌的潜伏经历。在看电影《51号兵站》的时候谈“感想”,还挨了父亲骂。

“电影真能吹牛,日本人占领、白色恐怖又那么厉害的时候,这共产党员又能弄警车,又能化妆成日本宪兵,吹牛。”

陈赓听完很生气,“你懂个屁!我们那时候真是那样,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成天开车跑。”这时小知建才知道“真有这事”。

中央特科的工作是武装保卫党的中央机关和中央领导,周恩来是上海隐蔽战线斗争的最高领导人。“当时中央在上海,我爸是受周总理的指派来做的隐蔽工作。当时周恩来的副手是后来叛变的顾顺章。我爸实际上是给顾顺章当助手。”

中央特科先后成立了四个科。二科是情报科,陈赓曾任科长。

“陈赓抓陈赓”就发生在陈赓在中央特科工作时。为了掩饰身份,陈赓常以商人形象示人,为了工作需要,和外国巡捕交往密切。“法租界巡捕房里的那个头儿,跟我爸是好朋友。他那儿就闹出一个大笑话,就是让陈赓抓陈赓。”

这个巡捕房头儿对一个人称“王先生”的“好朋友”说:“哎,国民党让我帮个忙 ,想抓个叫陈赓的人,你认识吗?”

“王先生”若有所思:“嗯,听说过。我帮你留意着点。”

“好,那就拜托了。你是能人,好办事!”巡捕房头儿放心的拍了拍“王先生”的肩。他万万没想到的是,这位跟他交情不错、常常在一起聊天吃饭的“王先生”,居然就是陈赓!

毛泽东对陈赓有个很高的评价,说他是“三教九流都搞的来的专家”。“不是因为他跟三教九流关系多才让他做这个工作的,而是他工作以后为了利用三教九流帮助工作,才跟他们建立了关系。”

会鲁迅,酝酿中国《铁流》

1931年4月25日,顾顺章被捕叛变。陈赓被迫离开上海。1931年9月,被派往鄂豫皖苏区担任红四方面军第十三师第三十八团团长,同年11月调任第十二师师长。率部参加鄂豫皖苏区第三、第四次反“围剿”作战。1932年9月在新集西北胡山寨战斗中右膝负重伤,而后秘密只身赴上海养伤。

在这期间,陈赓和鲁迅会面了。

陈赓到上海讲了一些红军反“围剿”的战斗故事,当时在党中央宣传部工作的朱镜我,把这些事情都记录了下来,后来送给鲁迅先生看。鲁迅先生看了这些材料非常兴奋,“他听说我爸正在上海治病,便几次和冯雪峰讲,邀我爸到他家去谈谈。”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