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中国古代史 >> 正文
1931年11月,进犯黑龙江
最新热门    
 
日步兵第四联队与中国远征军交战始末

时间:2009-11-20 10:31:36  来源::《历史教学·高校版》 2009年第9期 作者:刘家鑫《战争
4 日开始又被调拨给第十八师团。

第四联队继续北上,奔赴胡康河谷(胡冈谷地)。其行军作战的目的,是接应处于中美英盟军包围之中的第十八师团。胡康河谷是一个大盆地,东西宽20-70公里,南北长200公里。这里有大小无数的河川纵横交错,一到雨季就变成了大沼泽,或者化作原始密林地带,是霍乱与恶性疟疾的滋生地。对于日军来说,胡康河谷是个“死亡之谷”。

(

二、第四联队与远征军的初次交锋

1943年10月30日,专门负责缅北防卫的日军第十八师团,在胡康河谷北端的塔奈河附近碰到了中国远征军的侦察兵。这是盟军将从这个方向进行反攻的前兆。果然不出所料,中国驻印军的新编第三十八师(师长孙立人中将)就向日军发起了攻击,新编第二十二师(师长廖耀湘中将)则是其后续增援部队。

进而,1944年2月19日,美军的第5307混成旅共2832人(加拉哈特部队,弗兰克·梅利尔准将)到达战场。该部队在美国组建,大部分士兵都参加过对日作战,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入缅后统归史迪威将军指挥,作战目标是全歼日军的第十八师团。

以中国军队为主的盟军,3月5日攻下密支那北部军事重镇迈昆(孟关),并一路南下。盟军武器精良装备先进,连新式武器——反坦克火箭炮都使用了。日军第十八师团“知难而退”,—边与盟军的精锐部队作殊死搏斗,一边顺次向西南方向撤退。

5月下旬,日军步兵第四联队经过艰苦的昼夜急行军,越过胡康河谷南部的加迈,向缅北进发。此时缅北已进入雨季,云层很低,美军飞机很少,日军可以白天行军。

村上磐看到,行军路上有许多撤退下来的第十八师团的残兵败卒,这些人行路踉跄,衣衫褴褛,身形消瘦,面色青黑,如同骸骨。而且都患了严重的脚气,双腿甚至连睾丸都浮肿。他们曾经主攻过新加坡,逼迫英军投降,赶走麦克阿瑟将军。但谁又曾想到,这支“英雄部队”如今竟然变成了这样一种可悲的模样。有关这种情形在黄仁宇先生的从军记中也有更加形象具体的记载。

5月25日,日军第四联队终于跟中国第三十八师的前线精锐部队交火接战。但还没打多久,第四联队又突然接到了转移阵地的命令。因为日军发现,中国军队在其后面的瑞敦构筑工事,准备控制公路交通,切断日军的补给线。第 十八师团长命令“第四联队要迅速击败瑞敦附近之敌,确保补给线的安全”。5月28日,一割勇策联队长将第二大队放在主攻阵地上,第一大队为左翼,联队炮中队为右翼,决定在6月1日下午5点钟发起攻击。

日军联队炮首先轰击中国军队的阵地,中方也不含糊,立刻就以强大的火力发炮还击。随着一阵狂轰滥炸之后,日军阵地顿时变得一片狼藉,电话线多处被炸断,致使联队指挥部与各个前线大队无法取得联系,难以相互策应和协调作战。

中国军队的主阵地是555高地,那上面分布着许多独立的碉堡,阵地表面还做了巧妙的伪装。碉堡之间有很深的交通壕连接,整个构成了一座没有死角的圆形阵地。机关枪、轻机枪和迫击炮,从那里连续不断地射向日军。为拿下那个主阵地,日军死伤惨重,第一轮冲锋失败。士兵们都知道,只要往前冲就会被打死,但不往前冲还不行,军队的命令实在是太残酷无情了。6月1日午夜12时,第四联队的第三中队和第七中队再次发起冲锋,但仅仅炸毁了中方的4门迫击炮和 2挺重机枪,结果还是败下阵来。

村上磐写道,中日甲午战争以来,日军一向使用着前近代式的进攻战术。即,不用迫击炮和其他支援火炮攻打敌军阵地,而是让士兵用旧式步枪上刺刀,指挥官仅用战刀带兵冲锋。这种方法在现代化武器装备的盟军面前是行不通的。

6月2日,在联队长的命令下,村山磐所在的速射炮中队将速射炮1门朝北,1门朝西,猛烈炮轰555高地。与此同时,前线步兵趴在地上,寻找机会继续冲锋。中国军人也很勇敢,他们冒着枪炮,从战壕里探出上半身用轻机枪阻击日军步兵的进攻。中国士兵被速射炮弹炸飞,其他的中国士兵又探出身来继续阻击,这些士兵又被炮弹炸飞,不断被炸,还是不断地有新兵从那里射出子弹。中国军队下定决心要死守阵地。下午中国军抵抗减弱,日军前沿中队再次冲锋,终于拿下了高地。日军付出了惨重代价,比如,第六中队的小山尚武小队长,手握军刀战死在距离中国军阵地20-30米远的地方。

阵地内横七竖八,到处都是中国士兵的尸体。战壕里积满雨水,非常泥泞。有的尸体浑身是泥水,还有的伤兵濒临死亡,头部倒向一侧,每一呼吸都有泥水从鼻孔中被吸进吸出。激烈的战斗过后,战场上尸横遍野,惨不忍睹。

村上磐记述了战斗的场景,他认为,这些勇敢的中国军人是在祖国的号召下远征缅甸的,生于同一时代的人们原本无冤无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