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中国古代史 >> 正文
1931年11月,进犯黑龙江
最新热门    
 
日步兵第四联队与中国远征军交战始末

时间:2009-11-20 10:31:36  来源::《历史教学·高校版》 2009年第9期 作者:刘家鑫《战争
仇,他们相互厮杀,侵夺对方的宝贵生命,是命运的捉弄,时代的悲哀。

第四联队虽然在局部战斗中取得胜利,但瑞敦方向的中国军队加强了阵容,战场的总趋势对日军相当不利,因而第四联队还是往西面的密林中撤退。经过一个月的战斗,终于救出了第十八师团。其间出了几件与第四联队有关的新鲜事,比如,有中国士兵闯入速射炮中队,上演了一场白刃战。

遭到惨败的第十八师团和第四联队,沿着胡康河谷西侧敏金山东麓的密林,顶着疟疾性蚊子和山蚂蟥的折磨,一路西撤。行军路上,许多人不是被炸死就是病死。剩下的人疲劳困顿至极,丢盔弃甲,险些饿死,最后终于冲出了盟军的包围网。但片刻都没有休息,就接到转战命令,要求奔赴遥远的东方滇缅边界驰援友军部队。

与此同时,日军第五十三师团(安兵团)被盟军围困在密支那。第四联队所属第五中队,跟随第十八师团步兵第一百一十四联队增援第五十三师团,在密支那与盟军进行攻防战。1944年5月19日,美军特混部队占领密支那郊外机场。

日军加派水上部队2000余人赶去增援,并于5月30日突破盟军的封锁线,涌入密支那城内,加强了守城的兵力。但第五中队却没有突破盟军阵地,被迫留在密支那的外围,负责保护15座桥梁的安全。得到水上部队的增援后,密支那城中守备队具有两个步兵大队,一个炮兵小队,一个工兵中队(欠缺一个小队),总兵力约为2500人,加上劳工和伤病员共约4600人,外加4门山炮和2门野炮。

增援部队的水上少将担任了新的守备队长,他与前任队长丸山大佐之间发生了暗斗。日本陆军派系相争由来已久,在缅北之战的生死存亡关头也不忘争斗,焉有不败之理。

是年5月下旬英印军空降部队到达战场,6月末美军炮队又带来8门野炮和6门榴弹炮。7月12日,中国远征军的第三十八师、第五十师和第二十师,完全包围了密支那。战斗中,日军已死790人,负伤180人。美军特混部队损失也很大,死伤324人,患红痢疾、伤寒、疟疾和精神病等共1970人。

7月25日以中国远征军为主的盟军发起总攻,8月3日中国第五十师攻占密支那。日军死伤数以千计,被俘187人。盟军共战死2207人,负伤4344人。日军一部突围后,第五十六师团的水上少将,在瓢泼大雨中坐在一棵大松树下用手枪自杀,其部下也大多饮弹自尽。第四联队第五中队的残兵败卒,随日军其他部队仓皇出逃,途中多次被盟军截击围歼,许多士兵用手榴弹自杀,该中队大部分士兵“玉碎”,最后只剩下铃木作三伍长和石森忠夫兵长等三人。对此结果,村山磐感到无比的“呜呼哀哉”。

(

三、在滇缅边境地区的交战情况

1944年5月11日,在云南的中缅边境地区,中国军队集结了16个军的约72000人开始大反攻。此地的中国军队称作“云南远征军”,由卫立煌将军统领,史迪威和郑洞国将军等负责具体指挥。各个兵团都配备有6~20名美国军人,指挥战斗并负责兵站后援,还有野司机关和医院随行。

日军主力第五十六师团(龙兵团,松山祐三中将)在高黎贡山、拉孟(腊勐)、腾越(腾冲)、龙陵和平戛等地区负隅顽抗,但我强敌弱,例如,守备腾越的日军第一百四十八联队2025人,于6月27日受到中国第二十集团军49000人的猛烈攻击。从周边高地每天都有2万发炮弹落到日军阵地上,第一百四十八联队完全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日军上层也不下达突围命令,将士们被逼到绝境,于9月14日弹尽粮绝,全部被歼灭。

基于云南方面的战况,日军调遣在缅南的勃生(巴塞因)担任警备的第二师团火速驰援。7月24日,第四联队接到命令,要求脱离第十八师团长的指挥,进入第三十三军司令官本多政材中将的指挥之下,火速集结到腊戍。已经转移到云南的第四联队,重新复归第二师团,为救出龙陵守备队,前进到距离龙陵西南方向5公里处的芒市(潞西),进攻正在“小松山”构筑阵地的云南远征军第九师(师长张金廷少将)。

日军右翼前线部队为第十八师团第一百一十四联队的第一大队(猪濑少佐),左翼前线部队是第四联队的第二大队(山岸圭介大尉)。9月2日拂晓开始进攻,这两个大队进攻到中国军阵前70米处,中国军队组织200~300人进行数次反击,日军受到飞机轰炸和炮兵的集中轰击,伤亡很大,不得不退回原地。翌日,再次发起攻击。中国军队以美式装备进行顽强抵抗,日军最终无法占领那座阵地,不得不实施撤退。

拉孟原本并不是一个城镇,在战争爆发之前只是个无名的小村落,仅有5、6户农民居住。村子附近有座高地,称作“松山”。村东有怒江流过,还有惠通桥(红旗桥),日军占领此地之前,这里是运输英国援华物资的重要通道,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