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中国古代史 >> 正文
抗争的百年 崛起的世纪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最新热门    
 
金冲及:第一次国共合作中谁的收益更大

时间:2009-11-30 9:20:48  来源:不详
为“劣等民族”。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劳苦大众被压在社会的最底层,连起码的生存保障也没有。这是一幅多么悲惨的情景!经过半个世纪可歌可泣的奋斗,经历重重困难和曲折,中国人终于站立起来,以独立的姿态开始建设一个新国家和新社会。这以后,又经过半个世纪的奋斗,经过种种困难和曲折,到二十一世纪到来时,中国的面貌已发生使世界惊讶的变化,正在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大踏步前进。

一部二十世纪中国历史中,始终贯穿的鲜明主题是: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中华民族面对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它必须分两步走:后者是人们憧憬和奋斗的目标,前者是后者的必要前提。所谓必要前提,就是指它是无法逾越的。如果连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都无法做到,哪里还谈得上什么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要是把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分成两半的话,前半个世纪,也就是一九○一年到一九四九年,中国人主要解决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问题;后半个世纪,也就是一九四九年至二○○○年,中国人所要解决的是国家走向繁荣富强、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问题。今天,它已毫无疑义地以崭新的面貌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问:像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在一百年内实现这样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人类历史上是罕见的。这个变化是怎样实现的?这中间有哪些关节点值得我们重视?

金:这个变化不是也不可能一步达到,中间经历过三次历史性巨大变化:一次是辛亥革命,结束了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一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一次是改革开放,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这是一个复杂艰苦的探索过程。无论革命、建设还是改革,都没有前人留下的现成方案,一切只能靠中国人自己在实践中摸索前进。这个进程一直延续到今天,就像是一场毫不间断的接力跑,后继者总是以前人已达到的位置为出发点,随后又远远地跑到它的前面。前人有过的曲折也是后继者的财富。它又像攀登一座高楼总是要从一个稍低的台阶再跨上另一个更高的台阶,不容许超越实际可能而一步登天。历史就是这样前进的。

(

如何看待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

问:在您所说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大变化——辛亥革命之前,曾发生过两次比较著名的救亡运动:一次是上层的戊戌变法,一次是下层的义和团运动,二者都以失败而告终,未能成为您所说的“历史性巨大变化”,其中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近年来学界对二者的评价也出现了不少分歧,您是怎么看的?

金:上层士大夫为爱国救亡而发动戊戌维新运动,它的重大历史贡献主要在思想文化领域内。它所以能在一向闭塞的中国社会中激起巨大的思想波澜,根本的一条,是因为它适应着当时众多苦苦寻求救国出路的人们的需要,给了他们一个新的答案。

戊戌维新推动的变法活动是注定要失败的。美国著名历史学家费正清正确地指出:“没有别的事件能比这更有效地证明:通过自上而下逐步改良的办法来使中国现代化,是绝无希望的。一八九五年的战败和雄心勃勃的计划在一八九八年的彻底破产,第一次大大地促进了革命变革。”

尽管如此,决不能因而抹杀戊戌维新运动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特别是思想启蒙方面起过的巨大进步作用。只要比较一下戊戌维新运动以前和以后中国思想界状况之间的巨大差别,就不难清楚地看到这一点。摆脱陈旧的思想牢笼的束缚极不容易。人们的思想认识在戊戌维新运动的启蒙下跨出了一步,又从这个运动的失败中再向前跨出一步。在黑暗的旧中国摸索的爱国者们,正是这样一步一步走过来的。

义和团运动和前者有一个共同的背景:“救亡”。它是下层群众自发地反抗外国侵略者的斗争,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它是爱国行动,就不指出那些消极落后、甚至愚昧荒唐的东西,正如不能因为它存在那些消极落后的方面,便不敢肯定它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一样。

我们总不能因为当时中国的经济文化落后便认为: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即便受到忍无可忍的外来压迫,也只能驯顺地默默忍受,不应该起来反抗,以免弄出那些荒唐可笑的东西来。

(

20世纪的前一半时间里,中国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是否走入误区或走了弯路

问:实现中国的现代化,是几代中国人的共同梦想,可是,在20世纪的前一半时间里,中国人主要在从事革命斗争,这是不是如有些人认为的那样,是走入误区或走了弯路?对于辛亥革命,究竟该怎么看?对近代历史上争议颇多的革命与改良,您又怎么看?

金:革命,通常是以暴力的形式,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对原有社会秩序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