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中国古代史 >> 正文
张林苏:西安事变前直面
西安事变五大待解之谜
西安事变解决:市民放鞭
揭秘西安事变后群龙无首
73年前西安事变号外现身
西安大雁塔逐渐改“斜”
皖南事变发生:毛泽东曾
西安事变后周恩来与蒋介
西安事变中被淡忘的关键
“皖南事变”中三个叛变
最新热门    
 
西安事变后南京市民如何看待张学良蒋介石

时间:2009-12-17 11:24:51  来源:不详

张学良(前排左)和蒋介石(前排右)
张学良(前排左)和蒋介石(前排右)

作为十朝古都,南京城里发生过数不清的故事。那些远去的昨天,常常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露出一张面目模糊的脸。从本期起,《发现》周刊特别推出《历史上的今天》,挖掘被掩埋的细节,以飨读者。

1936年12月14日这天,南京街头平日卖得特别寒碜的《中央日报》突然洛阳纸贵,刚上摊儿一会儿工夫就销售告罄。因为就在昨天,《中央日报》在第三版刊出了一则新闻——《张学良率部叛变》,短短六百多字,一时间引来街头巷尾议论纷纷:蒋介石被拜把兄弟给武力扣留在西安了,消息是真的吗?

事情究竟会如何发展,“官报”《中央日报》自然比一般报纸消息更加可靠。果然,12月14日“京市新闻”版上,《市府布告严禁造谣》的标题赫然出现在头条。文章告知各界,两天前的西安事变“中央有适当处置,望市民力持镇静各安生业。京各界致电慰问蒋委员长。”然而在这条消息的周围,围绕的是《京市今日举行冬季大扫除》、《第六届集团结婚明日举行》、《玄武湖捕鱼,两日捕鱼百余担》这样的“市民”新闻。对于南京而言,西安事变,这似乎只是一个来自西安的不幸消息,事实果真如此吗?

●蒋介石在西安被抓,南京的媒体作何反应

●真救蒋假救蒋,南京军政界要人的幕后闹剧

●作为民国首都,南京人的生活发生了什么改变


戴季陶铁汤池公馆内下跪“主和”

1936年12月12日晨5时,张学良、杨虎城发动兵谏,蒋介石被武力扣留,西安事变爆发。由于事发突然,南京的高层得到消息已是这天的下午。

据冯玉祥日记记载,12日下午,在位于南京斗鸡闸4号何应钦家中,政要们聚集在一起.刚刚切入到实质问题,分歧出现了。“一、协和(李烈钧)主张安全介石为主。二、陈璧君主安全。三、陈公博亦然。四、朱益之主打。五、何敬之主打。六、叶楚伧主打。七、戴季陶主打。”意见没有得到统一,他们决定用最快的速度将蒋介石“蒙难”西安的事情告知国民政府的官员们,并商讨对策。

从国民政府《中央日报》12月14日的新闻可见,国民党中央是于12日当晚12时召开紧急会议,时任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国民政府铨叙部政务次长、几次中常委会议记录的王子壮在他的日记手稿本中记载,但凡能够及时赶回南京出现在会场的人员基本到齐,共计38人。

第二天晨,宋美龄、孔祥熙从上海赶到南京。当天下午3时至5时半在位于丁家桥16号的中央党部召开会议,紧急磋商。随后至蒋介石返回南京为止的14天时间里,这里车流不息,召开的大会小会一个接着一个,前后不下20次。会议的焦点就在于对张学良“打”或“不打”。

考试院长戴季陶认为对张学良、杨虎城应坚决开战,态度异常激烈。与何应钦不同的是,何是为了自己取而代之,而戴是为了蒋介石的安全。但宋美龄和孔祥熙主和,力陈利弊,戴季陶最终也改变主意。

当时以何应钦预定的参谋长资格参加高级会议的黄绍竑,在《西安事变亲历记》中回忆,这次会议召开的地点在中山东路128号、国民政府财政部内的孔祥熙南京铁汤池公馆。休会时,戴季陶出其不意地向与会者磕头,说:“我是信佛的。活佛在拉萨,去拉萨拜佛有三条路,一是由西康经昌都,二是由青海经玉树,还有一条是由印度越大吉岭。这三条路都可通拉萨,诚心拜佛的人三条路都走,这条不通走另一条,总有一条走得通的,不要光走一条路。”说完又磕了一个响头,退了席。与会者都看见这一幕,特别是反对和平手段的人,知戴季陶转了向,也不再提反对意见了。

南京各界组织赴难团,空谈“救主”

蒋介石在西安“蒙难”的消息传来,“民间”也忙得热火朝天起来。各机关各行业,包括学校、工商界等团体都纷纷表示要“效忠党国,”并“通电讨逆”。

接着是付出实际行动的问题。《发现》周刊记者在12月23日的《中央日报》上看到,12月22日上午九点,召集的各界扩大纪念周大会上,有关方面做出决定,“即日组织首都各界救国赴难团,营救蒋委员长出险。”会场气氛悲壮紧张,各代表均奋不顾身,愿赴西安营救蒋委员长,至11时,始高呼口号散会。散会后,各界代表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