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中国古代史 >> 正文
上海田野考古作家钱汉东
清军毫无战斗力一触即溃
茅盾看好的作家--顾仲起
1958年303位中国作家们
作家之外的李劼人
华裔作家张纯如逝世五周
日作家井上靖在华日记被
女作家三毛私家档案公布
忆中国作家代表团访问南
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收藏
最新热门    
 
军旅作家解密上甘岭战役:炸碉堡的不是黄继光

时间:2010-2-22 9:42:56  来源:不详

张嵩山

要问上甘岭名气有多大,可以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就连现在的80、90后们都能说得头头是道,因为大、中、小学课本里都有不同程度的涉及,电影《上甘岭》插曲《我的祖国》更是伴随了几代人的成长。最近,上甘岭的话题再次成为网络热点,缘由是一本书《解密上甘岭》引起的。昨天上午,南京空军政治部专业作家张嵩山接受本报记者独家采访时表示,导致他研究16年后,终于快速动笔写就这部28万字长篇报告文学的起因,是一批美国国家档案馆封存50余年的美军作战报告。如今,上甘岭的真相,终于首次在书中完整得到体现。

美国老兵儿子提出交换资料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每当我听到这首动人的歌曲,上甘岭就让我不平静。你只要上网搜索上甘岭三个字,各种版本的故事有很多。但真正能说清楚的几乎没有。比如,网上有很多说法称,志愿军15军的女护士和文艺兵都上了上甘岭,其实这不符合事实,当时根本没有一个女兵能上得去。”

张嵩山翻开《解密上甘岭》一书的扉页,只见一组黑白照片出现在记者眼前,他说,16年前他就开始研究并追踪上甘岭的史料,为撰写一本真实反映上甘岭的报告文学做准备,但真正让他快速提笔写作的原因,是源于一个美国人,“他叫凯文,这个人几乎把中国所有的上甘岭图书都买走了,为什么呢?原来他父亲参加过上甘岭战役,开战第一天他还只是个排长,因战绩突出,第二天就被突击提拔为连长,这事在他父亲临死时,才告诉了他,因此他想了解个究竟。”

这个凯文无意中看到张嵩山写的一本《摊牌》后,追到了南京,提出要互换资料,如此一来,在美国国家档案馆封存了50年的上甘岭战争报告,终于现身。后来,张嵩山的夫人用一年半时间把到手的资料进行了翻译,“过去我们是用一只眼去看上甘岭战役,现在拿到美军解密资料后,完成了两个视角看上甘岭。”

几点开战一个战士一种说法

将双方资料做了详细对比后,张嵩山告诉记者,“美军资料记载的非常具体,包括当年参战的美军第9军和第7师每次战斗的开战、结束时间,以及火力炮击,伤亡人数等。这些我方志愿军受到条件限制,记录的很简单,有的数字也不精确。比如,究竟是凌晨几点开战的,一个战士一种说法,有说3点的,也有说4点的,其实真正的开战时间是1952年10月14日凌晨5点44 分。战役结束准确日期是11月25日,而《上甘岭》电影则说成了‘11月11日,我们终于胜利了,敌人又要在板门店坐下来,他们不能不坐下来!’”

另外,开战第一天,我们对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投入的兵力错误地估计为7个营,此次通过分析,确定为3个营又一个连,“因为这个3.7平方公里陡峭的小山,根本容不下7个营,而且只有一条上山的路。”

战前,美军原计划使用两个营的兵力,用5天时间,伤亡200人的代价拿下上甘岭。然而,战争却持续了43天,在这弹丸之地,双方投入了近11万大军,19 个步兵团——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投入兵力6万人,志愿军投入兵力近5万人。“从凯文带来的资料才知道15军被俘虏了44人,可我们却不清楚。后来凯文在台湾找到了还健在的两位老战士。”张嵩山透露说。

女护士没上山背黄继光遗体

谈到这本书的真实性,张嵩山说,“不敢说百分之百的真实,但可以说最接近历史。书里每一个人物都有名有姓,包括他们的籍贯。为了写这本书,我采访了当年15军军长秦基伟中将,45师师长崔建功少将等。还有电影《上甘岭》中高保成饰演的那位连长的原型张计法,电影改成了张忠法。”

很多人了解上甘岭是因为这部电影,它确实是一部令人难忘的经典,但也带来了一些误会,“比如电影中表现的坑道战,让人以为上甘岭就是打坑道战,其实坑道战只是整个战役中的一小部分。以前说,上甘岭是攻不破的,而事实是第5天我们就失守了,而开战当天也有好几个山头被攻破。并非电影中描写的那样一直在死守,后来我们又夺了回来,反反复复,拉锯战。”

上甘岭是一场苦战,打到什么程度呢?张嵩山形容说:“山上的土全被打松了,一脚踩下去,就到膝盖,机枪都架不起来。网上甚至有人说,是女护士上山把黄继光遗体背了下来,这可能吗?”另外,电影中,杨德才手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