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清朝历史 >> 正文
晚清学子赶考凑路费 沿
为何晚清反教豪强率400
被欧洲上流社会追捧的晚
晚清第一次官商合作的失
晚清出国人员怎样剃头?
寻找张之洞:晚清名臣墓
晚清民国时代的大学军训
中国最早的美女经济:晚
老照片上的晚清风情[组
晚清成毒国:1909年中国
最新热门    
 
略论晚清的 出洋 与“开眼”

时间:2007-3-9 17:27:07  来源:不详

虽说出洋国人“开眼”的程度和境界高低有别,但从总体情况和发展上看,其作用与意义也是不能低估的。

对于出洋者自身来说,具有“及之而后知”的认识功能。出洋亲临其境,耳闻目睹,切实体察,获得关于外域的直接知识和经验,这种“开眼”的实际刺激和感触,是坐守国门之内所无法产生的。不论是斌椿“不亲到不知有此胜境”的感慨,还是孙中山关于出洋后“始见轮舟之奇,沧海之阔,自是有慕西学之心,穷天地之想”的追忆,都说明“百闻不如一见”这么一个既浅显又深刻的道理。诚然,在特定条件下开眼看世界的代表人物,未必皆有出洋的履历,但他们若能出洋亲自考察一番,眼界自会更加开阔,认识也更加符合实际。

出洋的积极作用不仅仅限于出洋者自身,而且能够扩及社会。长期处于封闭环境中的国人,对来自域外的不速之客们所宣传的关于他们国家的“新奇”事物,往往觉得疑惑难信,而对自己同胞出洋所得的见闻、感受,则易产生较强烈的反应。正面反应自不待言,即使一时的负面反应,最终也不免起纵风止燎、火上浇油的“助燃”作用。譬如,郭嵩焘介绍域外情况,倡导向西方学习的《使西纪程》一书,初一问世竟把“满朝士大夫的公愤都激动起来”,“闹到奉旨毁版才算了事”(梁启超语),这固然说明当时朝中顽固保守势力之汹,但为什么对仅有两万来字的一本小书竟至如此?归根到底还是因为它出自一个中国官员的所述所议,对国人更具有惊心动魄的作用。虽说一时书被毁版,作者也遭受厄运,但其书其人的影响力并未因此消弭,被冲荡动摇的终归还是顽固守旧阵线。从全局和大势看,出洋与开眼必为一种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出洋与开眼的互促之局适应了“时势”的需要。国际性开放是近代世界有别于中世纪的显著特征之一。国民间的相互往来则是实现这种开放所离不开的一种方式。晚清国人越来越多地出洋,打破了起初基本上是“来而不往”的中外关系格局,填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