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清朝历史 >> 正文
孙中山一生三次到北京:
1945年孙中山之子孙科被
孙中山在这里当选临时大
马君武拳打宋教仁 受到
萧龙友为孙中山诊病
《孙中山之死》南京遭禁
中山陵为何没有墓志铭
孙中山不赞成“鼓掌通过
孙中山家族后人生活现状
松本楼:昔日招待孙中山
最新热门    
 
论孙中山晚年的儒学观

时间:2007-3-9 17:41:36  来源:不详
粹之民国可指日而待”。民权思想作为孙中山的*思想的基础,这种来源于汤武革命“应乎天,顺乎人”,继承“民贵君轻”,“国以民为本”,兼收了墨子的“兼爱”、孔子的“仁”,因袭儒学的“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但并不是到此为止,在指出“民权天赋”说不合理之后,他认为“民权不是天生出来的,是时势和潮流所造出来的”,主张以“革命民权”去代替“天赋人权”。与此相关连,他也吸收了法国革命的自由、平等、博爱思想,并将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的*学说演绎成“五权宪法”。可见,孙中山的民权主义,是发端于传统文化中的“民本主义”,吸收了西方思想学说的各种精华,熔于一炉,“在*上所得的一个结晶”。

  “民生”一词,在儒家典籍中多见。孙中山说,“民生”两个字是中国向来用惯的一个名词,我们常说“国计民生”。他给“民生”下个定义,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他又说,“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又名*主义,即是大同主义。”(《孙中山全集》第9卷,第355页。)由于孙中山明确指出“民生就是社会一切活动中的原动力”,讲到他对马克思的理论的看法,因此,他说的社会主义、*主义当然不是马克思主义含义的社会主义、*主义。这点是很清楚的。民生主义要解决中国社会问题,而且是在欧洲考察发现资本主义不能解决社会问题,要发生社会革命的情况下提出的理论,因此,这个民生主义理论,它的形成,主要还是受西方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

  孙中山晚年讲民生主义,将它与传统文化中的“国计民生”思想联为一体,从传统文化中证实民生主义的合理性。他说的解决民生问题,即是解决社会问题,要将社会革命消弭于萌芽之中,这样,他所要解决的,是指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以来,由于剩余价值等项资本主义所特有的法则、规律造成的阶段斗争、分配不均等社会现象,这就远不是传统观念中的国计民生了。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等)只能是资本主义的学说,与二千多年前儒家载籍中所讲的“民生”,关系不大。

  孙中山在讲民生主义时,将民生主义与传统儒学挂钩,主要是讲民生主义即大同主义。他十分重视《礼记·礼运》中所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 上一页  [11] [12] [13] [14] [1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