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清朝历史 >> 正文
南宋与金的百年战争:忠
日本人书中的朝鲜战争:
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珍贵彩
珍贵旧照再现甲午悲歌[
纪录片中的中国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时期西南联大教
纪录片中的中国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为解决傅作义
朝鲜战争后:留在中国的
战争中的偶然:大风拯救
最新热门    
 
甲午战争清廷筹款考析

时间:2007-3-10 10:34:04  来源:不详
朝东华录》,光绪二十一年八、十一月;十二月;五月;二十年八月。)。但是各地苛派抑勒之风,道路相闻,从未断绝。“江西息借民款章程,于部议各条外,多有增改,不肖州县威哧刑驱,多方逼抑,甚至贫富颠倒,索贿开除,又向出借绅民需索无名之费,弊端百出,谤议频兴”(朱寿朋:《东华续录》,光绪朝,宣统元年上海图书集成公司印。)。清政府的这种做法,当然会使商民裹足不前,不敢应募。德商满德说:“查汇丰银行从前承借银款,名虽向外洋转借,暗中多有中国富商之银。即以郑工二百万之款,合同载明股票即在上海出售。可见借款实系华商之银。何以华商不敢迳借与本国,宁可让洋商剥削?因官商未能融合,不若洋商之足信也。此次中国向各省商民借银千数百万,其能借妥者,迫于官势,非本心也”(盛宜怀档案资料选辑之三:《甲午中日战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下)。)。事实上,中国商民担心并非多余。江苏息借的商款并未按期归还,而被移作商务股份,以致“商民啧有烦言”(中国近代史资料丛书:《刘坤一遗集》,中华书局1959年版。)。

第六,理财思想陈旧。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清廷要从国内筹集到巨额资金是非常困难的。从筹款的措施看,大部分筹款数目都较小,且多为分批征集,车水杯薪,无补于事。剩下的一条路就是举借外债。尽管举借外债会使中国在*上、经济上受到一些损失,但既然国内难以筹款,为了赢得战争的胜利,中国付些代价还是应该的。李鸿章在甲午战初就已指出:“零星捐借,必不济用”,应该举借外债(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日战争》,上海新知识出版社1955年版。)。甲午战争的事实也证明“零星捐借,必不济用”的预言是正确的。但户部以往年“息借洋款,多论磅价,折耗实多”为由,拒绝李鸿章的建议(《光绪朝东华录》,光绪二十年八月。)。有鉴于户部以借磅吃亏而不举借外债,盛宣怀建议由他督办的招商局、电报局、纺织局出面借磅100万,年息六厘。磅价亏盈,由三局负责,户部可置不问,户部只再加息一厘,“以利息之有余,备磅价之亏折”(盛宜怀档案资料选辑之三:《甲午中日战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下)。)。后来户部向汇丰借款也是七厘行息,所以这一建议应是合理的,但户部仍不置可否。直到国内筹款无落,各地求饷文牍纷至沓来时才不得不举借外债。然而这已迟了一步。一方面是有一部分借款未能及时用作战费,支持战争;另一方面是因为中日战局已经明朗,伦敦“证券交易所看准中国迟早须借一笔大款,大家都在观望”(《中国海关与中日战争》,中华书局1983年版,页146。)。所以中国必须付出更高的代价才能借到洋款。文廷式埋怨户部:“近来军饷支绌不能不借资洋款,当六七月间,洋商之愿贷者颇多,以户部与总理衙门于贷息

 << 上一页  [11] [1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