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清朝历史 >> 正文
晚清学子赶考凑路费 沿
为何晚清反教豪强率400
被欧洲上流社会追捧的晚
晚清第一次官商合作的失
晚清出国人员怎样剃头?
寻找张之洞:晚清名臣墓
晚清民国时代的大学军训
中国最早的美女经济:晚
老照片上的晚清风情[组
晚清成毒国:1909年中国
最新热门    
 
晚清士人趋利之风与观念演变

时间:2007-3-10 10:50:47  来源:不详
如前所述,、同以后,生员人数有较大增加,这也意味着希望参加乡试以求进身的人数相应而增,应乡试名额限弛,使更多的人可以参加乡试,分享中举的机会,这对因士人膨胀而增长的进身需求是一定的缓解。但这并不意味着士人进身出路的拓宽,因为取中的定额并没有同时相应增加。虽然、同以后,一些省份因报效军饷而增扩少许乡试中额,但实际官职毕竟有限,为避免士人膨胀的压力直接顶上方,清廷不得不把紧举人这一道进入仕途的闸门。这样的结果是,应试士子与取中额的比率升高,由清前期的数十人比一,上升到同治以后的一百人比一,象江南甚至达到一百四十多人比一的高比率。这一比例的上升,意味着仍然有限的进身机会,被更多的人所分享,而每个人得到举人的几率则下降。进入生员渠道的宽士人的膨胀,而升为举人之途的狭窄,使这些士人们难获出路。故时人评论有“入学甚易而入学后之进身愈难”的慨叹[21]。 

如此情况下,为数众多的士人壅滞在既已获得士人正式身份,而又不能进入仕途得到官职的科举途中,难以上进。而读书人一但进学为生员,他人以士人视之、待之,自己也以士人自居,耻于再屈身执农、工、商等庶民之业,同时因长年埋头于读书举业,他们也别无其他技能,大多后退无路,只有抱着侥幸的希望而长年奔竞于科举之途。各地乡试,往往有六、七十岁老生,甚至有八、九十岁老叟仍出场应考的。虽然老生应试自清初既有,而同以后,这一现象更是有增无已。如据报载,同治九年(1871

 << 上一页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