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清朝历史 >> 正文
茅家琦农民战争与社会发
最新热门    
 
李琳琦传统文化与徽商心理变迁

时间:2007-3-10 10:52:12  来源:不详
入仕途。明代歙人汪道昆曾回忆说:“(歙)临河程次公升、槐塘程次公@(11)与先司马并以盐策贾浙东西,命诸子姓悉归儒”(注:《太函集》卷55。)。休宁程封用因早年父死家贫,弃儒经商,历尽艰辛,终于致富。弥留之际,他谆谆告诫三子:“向仁(长子)、向学(二子)业已受经,即向策(三子)幼冲,他日必使之就学。凡吾所汲汲者,第欲尔曹明经修行庶几古人”(注:《太函集》卷61。)。正是出于这种“汲汲”于子弟业儒的强烈愿望,致富后的徽商不惜重金延名师以课子侄成为普遍现象。歙县盐商鲍柏庭在延揽名师,购买书籍教育子弟时曾说了这样一句话:“富而教不可缓也,徒积资财何益乎!”(注:歙县《新馆鲍氏著存堂支谱》(清刊本)卷3。)鲍柏庭提出的“富而教不可缓也”的思想,在徽商中是具有代表性的。此外,为了让更多的子弟业儒就学,徽商还在城乡各地广设家塾、族塾、义塾、义学,同时大力倡修书院(注:参见李琳琦、王世华:《明清徽商与儒学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7年第3期。)。这方面的材料在徽州的方志、谱牒中俯拾可得,兹不赘举。

    徽商在“家业隆起”之后,对子弟业儒成名的心情是异常迫切的。凌珊,明隆庆时人,“早失父,弃儒就贾”。“恒自恨不卒为儒以振家声,殷勤备脯,不远数百里迎师以训子侄。起必侵晨,眠必丙夜,每日外来,闻咿唔声则喜,否则嗔。其训子侄之严如此。”一日,凌珊对其妻说:“儿虽幼,已为有司赏识,吾与尔教子之心当不虚。异日者尔随任就养,必教儿为好官,以不负吾志乃可。”(注:凌应秋:《沙溪集略》卷4《文行》。)凌珊教子之心如此之切,督子为学如此之严,目的是希望其子能早日撷取功名,做个“好官”。这不仅是凌珊,同时也是其他徽商的共同心愿。

    在父兄的殷殷期望和全力督促下,徽商子弟在科场中大显身手。仅以徽商中的两淮盐商为例,据嘉庆《两淮盐法志》中的《科第表》所列,从顺治二年(1645年)到嘉庆十年(1805年)这160年间,两淮徽商子弟登科者即有256人,其中进士85人,举人116人,贡生55人。这个数字是在两淮的山西和陕西商人所无法比拟的。同一时期,两淮的陕西商人子弟登科者为45人,其中进士11人,举人25人,贡生9人;山西商人子弟登科者为22人,其中进士6人,举人11人,贡生5人。所以研究徽商的学者们认为:“两淮徽商中的富商之家,经过一两代之后,其子孙大多不是加入儒林,就是荣膺仕宦。他们所追求的不再是‘财源茂盛’,而是显名于时,甚至是扬名后世”(注:张海鹏

 << 上一页  [11] [12] [13] [1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