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清朝历史 >> 正文
孙中山一生三次到北京:
1960年夏天饥饿的北京:
轰炸东京:美国对“偷袭
埃德加·斯诺在燕京大学
哈佛燕京学社
哈佛燕京图书馆收藏的汉
司徒雷登为燕京大学筹款
西方妇女与上海、北京谁
最新热门    
 
孙燕京略论晚清北京社会风尚的变化及其特点

时间:2007-3-10 10:54:52  来源:不详
之印象大相径庭。[39]

2、起步虽晚但变化的速度快

就社会整体而言,近代以来北京地区社会生活乃至文化的变化,特别是在西方文化影响下发生的变化比沿海通商口岸略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西方商品经济、思想文化传播、渗透时间略晚的原因,也有北方民风偏于保守、风气不开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北京处在清政府的直接监控之下,思想文化控制远比其它地区严重这一客观事实。相反,沿海通商口岸或南方地区“天高皇帝远”(当然,相当多边远省份的风气并没有因为“天高皇帝远”而发生多大的变化),清政府的政令不能得到及时下达或者贯彻,使得那些地区较之北京*略为“宽松”。

但是,北京风尚在西方文化影响下一旦发生的变化,其速度便相当之快。比如,出现于1898年、20世纪初年各地纷纷兴办的阅报公会,开始多数集中在南方地区,像北京这样的*文化中心迟迟未能出现,其中最直接原因是清政府对北京乃至北方地区的思想控制、行政干预要严格得多,但是,随着清政府预备立宪等一系列改革活动的开展,这种控制相对松动了。于是,1905年第一个公共阅报性质的报社在京设立,它是由书局、报社发起组织带有公益性质的阅报机构。此后,很快形成创建热潮。[40]当时不少人把报纸张之于大街通衢,致“来往观看者甚夥”,以致“京师风气大开,讲报阅报各社皆以林立,每日听阅者击毂摩肩”。[41]由此,公众参与时政、了解世事有了更多的场所。

 << 上一页  [11] [12] [13] [14] [15] [16] [17]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