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清朝历史 >> 正文
李鸿章与两广独立:一次
李鸿章俄国传授做官之道
拆迁裁决书塞进李鸿章故
李鸿章洋后裔雷蒙教授合
李鸿章“洋后裔”合肥寻
揭秘李鸿章家族 后人现
揭秘李鸿章家族 后人现
是非李鸿章:为现代化折
李鸿章后裔在合肥举行家
《李鸿章回忆录》轰动欧
最新热门    
 
李鸿章与两广独立:一次流产的黄袍加身(图)

时间:2010-1-9 11:51:12  来源:网易
人相当失望。史蒂文斯在给威尔逊的一封信里曾经说道:“当初,如果日本要攻打北京,那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它之所以没有这样做,是担心清廷覆灭之后,列强之间会出现一场权力之争,日本在这场争夺中将有相当可观的利益会被列强夺走,所以日本人感到,更明智的做法是,不拿现有的战利品去为威尔逊的计划作冒险式的赌博”。日军没有攻陷北京,毕德格等人的“国王拥立者”之梦也随之破产。

    使毕德格等人深感失望的另一事件事情是李鸿章的失势。旅顺失陷之后,李鸿章被革职留任,同时还被褫夺了黄马褂。毕德格从美国返回天津时,李鸿章正处在一生政治生涯的最低谷,他虽然极力鼓励自己这位垂头丧气的老板,但却始终未曾透露他们立他为帝的密谋。

    光阴流转,转眼已是庚子年,这一回,准备给李鸿章黄袍加身的,变成了英国人。

    迷雾重重的两广独立

    刘学询是近代史上一个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能文能武,亦官亦商。在晚清的风雨飘摇里,刘学询怀抱着强烈的帝王梦而四处奔走,与孙中山、康有为、李鸿章等人瓜葛颇深。他视自己为朱元璋、洪秀全,而将孙中山视为徐达、杨秀清,为了支持孙中山的起义,他可以“慷慨”地将自己作为官商应该呈缴给朝廷的税银的行踪相告,建议革命党中途“智取生辰纲”;出于个人恩怨,他也可以从北京到东京,千里追杀曾经对自己暗施冷箭的康有为。

    因为政见各异,孙中山与刘学询曾数年不通音讯,庚子年夏,二人突然再度恢复联系,据冯自由《革命逸史》记载:“总理在东京忽接刘(学询)自粤来书,谓粤督李鸿章因北方拳乱,欲以粤省独立,思得足下为助,请速来粤协同进行。”

    刘学询此时正是两广总督李鸿章幕府里当红的心腹幕僚。孙中山怀着将信将疑的态度,与平山周、宫崎寅藏等人离开日本,于当年六月六日抵达香港。此刻,李鸿章正受到幕僚刘学询和港督卜力的双重鼓动。

    为人谨慎的李鸿章没有留下太多关于这一事件的直接信息。但可以肯定,刘学询给孙中山的书信得到了他的默许,这一点可以通过一些间接的证据予以证实:孙中山离日赴港的时候,驻日公使李盛铎随即就给李鸿章派发了一封急电,内容如下:“逆犯孙文,前日由横滨赴港,恐谋滋事,乞严防”,奇怪的是,在由其幕僚吴汝纶编纂的《李文忠公全集.电稿卷》里,这条电报却被刻意地抹掉了。

    闻知孙中山已经抵港,刘学询等人又派船来迎,邀孙中山过船商谈。出于安全考虑(担心被诱捕),孙中山指派宫崎寅藏等人赴粤,自己则乘船避往法属西贡。宫崎寅藏抵达广州之后,与刘学询一夜密谈,结果是:刘学询代表李鸿章当场答应贷款10万两给孙中山,但对两广独立,则言语晦涩地表示在“各国联军未攻陷北京前,不便有所表示”。显然,李鸿章在等待来自北京方面的消息,在等待一个时机:京城陷落,清帝国土崩瓦解。宫崎自然是失意返港。

    刘学询将与孙中山联络的结果报告给李鸿章的时候,这个担负着维持帝国南方政局稳定的大员,既没有砍掉孙中山使者的头,也没有作出任何实际的承诺,他躺在深深的藤椅里,半闭着眼睛,做出了一个“颌之”的动作——这个动作的含义是如此模糊,甚至还带着些许的傲慢与慵懒。

    联军的攻势越来越猛烈,老太后也自知捅下了一个天大的篓子。老糊棚匠李鸿章又一次成了她最后的救命稻草,一道又一道圣旨接踵而来,催促他北上,替帝国去擦屁股。

    北上之前,李鸿章乘坐的平安号轮船先在香港靠岸。

    卜力在码头上已经等了很久,他的心情的迫切程度和他呈给英国政府殖民部的电报一样焦躁。他在电报里分析:反满起义预计将于两周内在南方爆发,信任他的中国绅士向他保证,造反者并不排外,并且希望在取得一定的胜利之后得到英国的保护;卜力还说:“如果赞成孙中山和李鸿章总督缔结一项盟约,对英国的利益将是再好不过了”;在李鸿章是否会“背叛”清政府这个问题上,卜力的判断是:“这个李总督正向这个运动卖弄风情,谣传他想自立为王或是当总统。”

    李鸿章被从轮船请入密室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