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于明清时期的城墙砖
有着近两千年建城史的剡城,至今仍能找到不少的历史文物遗存,那些土墙砖瓦上零星的文字,若隐若现,显示着它们的默默存在……
筑在围墙上的城墙砖
近日,笔者漫步在县城西绣衣坊,在一户人家的围墙上无意间瞥见两块老砖,老砖的短侧面上烧制有阳文"城砧"字样,询问主人,答复说是在上世纪50年代末百道岭看守所附近的老城墙被拆毁时,从那里拾获的,后被重新利用砌筑在围墙之上。
再在附近仔细搜索了一遍,从周围一些土墙上还发现了不少此类老砖。经拍摄整理,砖上有"城砖"、"城砧"、"人字号"、"地字号"、"沈家模"、"道光辛丑"(公元1841年)、"五十二都"(清代属礼义乡,位于城南郊)等字样,大体为明清两代所烧嵊县城墙砖。
城砖制字严防"豆腐渣"工程
由于防御和防洪的需要,历代对剡城城墙均有修缮,城砖的需求增加,烧造任务被分配到县属各地,落实到众多的窑户。
对于"豆腐渣"工程的危害,当时负责修缮城防的官员早有深刻认识,这些城砖上烧制的字号和名称可见证一二。为了保证质量,出现问题有据可查,这些城砖在制坯时由专用的范模压制,文字也随之形成,经过装窑火烧,便永久地凝固在砖体上面,一旦出现质量问题,一眼就可以看出窑砖是何处窑户制作,可以立即追查到生产责任者。
窑户不仅将他们的身份识别印签打到了城砖上面,而且这些被烧结的文字还实实在在地为自己做了下商品广告。
通过古城遗砖触摸历史
文字赋予了城砖以生命,使我们后人能在城砖上触摸到历史,这些有文字的古城砖见证了剡城砖窑烧制业的发展,对剡城建城历史也有一定的研究价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