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历史网 >> 中国历史 >> 元朝历史 >> 正文
元、明、清的系绳行囊砚
元、明时期的西域
君子文明、丛林文明等世
元、明、清都江水利
宋、元、明、清关中水利
最新热门    
 
元、明、清的系绳行囊砚(图)

时间:2013-03-21 22:15:41  来源:齐鲁晚报

 

 

    继南唐和宋代对歙砚石材的较大规模开采后,元代也有开采。元代江光启的《送侄济舟售砚序》是一篇重要资料,其中描写了采石的艰难、真品的难得,更有对惊心动魄的塌坑惨祸的描写:“至元十四年辛巳,达官属婺源县令汪月山求砚,发数都夫力,石尽山颓,压死数人,而已。”“今童完五年(即后至元1339年)十月二十八日夜,堙声如惊雷,隔溪屋瓦皆震,禽隙兽骇。”笔者收藏的至正四年(1344年)便携砚距后至元塌坑仅5年时间,因此此砚在制作时更加珍惜砚材的使用,元代砚不再采用唐宋那种薄壳砚形,也在情理之中。后至元后,元代就没有再开采歙石。

    笔者收藏的明代便携砚有四枚,两枚是现在称为歙红的石料,一枚是澄泥,还有一枚是普通歙石。这里也反映出明代对歙石开采的一些信息。歙砚专家胡中泰所著《歙砚的鉴别和欣赏》是歙砚的经典著作之一,其中还对明代曾开采过龙尾石提出一个确切证据。wWW.lSQN.cn明代歙石的质量似乎低于宋元时期,笔者收藏的明代大砚是较粗罗纹。《送侄济舟售砚序》中云:“旧坑丝石为世所贵,砚材之在石中,如木根之在土中……今以吾乡杉木板譬之,木心为浪,出外为丝,愈外为罗纹。”宋元时代追求佳品丝石,还出现了以假乱真的现象。笔者甚至怀疑,可能由于宋元时的大规模开采,佳品丝石的存量已濒于极限,故明人所用的歙砚大多石品较差。

    清代品种多样的风气也影响到了便携砚,《中国名砚鉴赏》中就收录有船形便携砚。图7为一铜叶片,甚为坚固,叶柄自然可系绳,使砚可随身携带,其不怕碰撞又胜过一般的便携砚。还有一枚很小的便携砚,比一节手指还小,居然还是双面砚,在边上有槽处可横腰系绳便于携带。此砚用于泼墨写生自然不成,就是写个便条恐怕也是为难它了,也许只是一个玩物罢了。通过上述一些分析,再从西晋便携歙砚的制造工艺上来看,西晋便携歙砚已有一定的成熟和复杂性,因此很可能还有更早期的这类砚存世。

    笔者能收藏到多枚便携砚,恐怕得益于古玩市场对小砚的不重视。后来笔者渐渐知道,南京市场的砚台主要来自安徽和山东,便携砚往往来自安徽原歙州地区,因此大部分为歙石无疑。曾收有一枚寒酸的小砚,背后却刻着“永不借”三字,真是敝帚自珍。还有一枚更差的砚,背后却刻着“状元”二字,可以知道这位寒士前面的路有多崎岖。

    许多书中称随身携带的小砚为“行囊砚”,但笔者称其为“系绳便携砚”。古人出行不易,行路迟缓,音讯不通,所带之物当然都是最不可少、又要轻巧的,文人出行,砚更是必不可少。这些轻巧的小砚往往是取砚石之精华。系绳便携砚真正退出历史舞台,应该是在清代墨盒尤其是刻铜墨盒兴起之后。秀才陈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