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历史图片 >> 老照片图库 >> 正文
当年的新华社(组图)
老画中的风土人情
马褂长袍孙传芳
维吾尔族朋友婚礼全过程
尘封百年的世博会上的中
民国时期各地街市、风俗
战火硝烟中的选美活动(
惊爆:一百年前美国风情
“吹牛”的胡宗南
毛泽东留给世界的笑容(
最新热门    
 
怀念四月(之六)

时间:2009-7-16 18:37:11  来源:本站原创
画派”的创始人和代表性画家,因其桀骜不驯的性格及“野、乱、怪、黑”的画风,被江青整得死去活来。受难中的石鲁,瘦骨嶙峋,头戴一顶哥萨克式的毡帽,站在桌后,一束黄昏的夕光,从屋子里仅有的一眼拳头大小的窗口,斜射进来,正好打在他脸上。石鲁的双颊内陷,两眼如鹰,给年轻的李江树留下极深的印象。“文革”结束,冤未申,雪未昭的石鲁,形销骨立,强撑病体,恶劣的环境加之长年被关押、批斗,让他的身体已经相当虚弱,并染上了严重的肺结核,经过多次申请才被批准住进通县北京结核病院。
1977年5月26日,李江树随一位老同志到通县的结核病院看望石鲁。石鲁年轻时,英俊潇洒,是画家中有名的“美男子”。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老友相见,恍若隔世,当时仅58岁的石鲁已是十分虚弱,牙几乎掉光了,但不屈的头发还支愣着,眼光依旧犀利如初。早已爱上摄影、亲身经历“四五”运动的李江树,当时就隐隐地觉得自己是在面对一个重要的时刻——用摄影记录历史。
正式拍照,是当天下午四时。画家石鲁和老友共叙劫后余生的感慨,完全忽略了一旁李江树。拿着海鸥4A双镜头反光相机的李江树,身体紧紧地抵靠着墙角,用F4的光圈,1\30秒的速度曝光,在石鲁的手每次经过胸前时,都会按一次快门——“画家、外科医生、钢琴家等人的手是与众不同的,他们的手体现了职业和性格特征。”(李江树语)就这样他在墙角足足站了40分钟,直到把两个珍藏已久的120伊尔福HP400黑白胶卷都拍完。伊尔福胶卷是当时的《大众摄影》编辑部主任潘德润送给他的,他一年多都没舍得用。
李江树当夜就把胶卷冲了出来。其中一些是虚的。几天后他拿了其中的两张照片去给石鲁看,老画家阅后非常兴奋,随即将其中的一张翻过来,用钢笔在照片的背面写下“天怒像疯狂,其实老头儿没牙了”两句,以示自嘲。这张留有画家手迹的照片,李江树一直珍藏至今。
在李江树心中,女摄影家王苗对他有知遇之恩。引领李江树走入“四月影会”的,是她;当年拿着李江树在“四五运动”中拍摄的照片,推荐给摄影画册《人民的悼念》编辑小组并得以入选其中的,也是她。石鲁拍出来后,李江树拿给王苗看,几番斟酌,她选定其中的一张,交王志平审定。
石鲁或许不曾想到,李江树为他拍摄的这张照片,成了记录一个时代的杰作——《画家石鲁》入选“20世纪华人经典”。据说,如今的著名摄影评论家、湖北省摄影家协会原副主席丁遵新曾对陕西省摄影家协会现任主席胡武功说:“你们陕西的石鲁怎么让北京的李江树拍走了?”没有偶然的成功,也正是从这时起,李江树认识到:图像是人类与历史之间的一种最深刻的联系方式,是时光的驿站。在图像中,空间与时间被积淀,历史被一帧帧图像所串联。历史的穿透力与历史的风俗画在图像中跃动。图像截留了人类的生存气息与生存痕迹,图像记录了一个个参与历史的当代事件,很多有价值的东西正是借图像而薪火相传。

摄影不同于诗歌和绘画,直击即完成,是摄影的本质。摄影用无声的、客观的画面,通过人最重要的感官功能——视觉,不立文字,直指人心。在这貌似妙手偶得之的背后,必须具备思想与内涵的支撑。
摄影的优势,在于它有一种闪电的力量,瞬间的力量照彻天宇,它的高贵如同闪电的高贵,闪电是不容修改的。现在回顾那些在第一次“四月影会”中出现的风光唯美小品,拿今天的眼光来看,也许略显单薄,甚至幼稚加甜俗。但怎么能忽略不计呢?
一切景语皆情语。难道当初不正是这些风光作品,以归来者的歌声,告诉在高压与血腥体制下苟且度日、生活麻木了的人们一个久违的真理?除了丑恶而龌龊的政治,自然风光之美,一直与我们同在。是谁剥夺了我们欣赏美的心境和权利?是谁一度让壮丽江河大地暗淡无光?
摄影与文学从来就是艺术大家族中的近亲。值得中国思想界、艺术界永远铭记的是,四月影会,让摄影家与诗人(主要是诗人叶文福、赵介轩、王志平)无意中完成了一次历史性的合谋,成功尝试了一次跨艺术门类的漂亮联手。当年许多摄影作品的配诗,成为传诵一时、脍炙人口的绝唱,堪称图像与文字的珠联璧合。
苏珊·桑塔格在《论摄影》一书中写道:“照片经常被用来当作理解和宽容的协助工具。在人道主义行话中,摄影最高的使命是向人解释人。但照片不解释,而是表示知道。”
“自然、社会、人”这种台阶式的标题,标出的不也是一种永恒的课题吗?握持相机的摄影者,是自然之子,在社会洪流的砥砺中,肩负起艺术的最高使命——对人的认识。德裔英国摄影师赫尔穆特﹒格恩舍伊姆说:“摄影是世界各地都明白的唯一的“语言”,沟通所有民族和文化,连接人类大家庭。它不受政治影响——在人民自由的地方——它真实地反映生活和事件,它使我们可以分享别人的希望和分担别人的绝望,它说明政治和社会情况。我们成为人类的人性和非人性的目击者……”
中国的纪实摄影,肇始于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在被人为断裂的当代摄影中,那些在“四五运动”中冒着生命的巨大威胁、发觉到摄影巨大价值的摄影者,延续了一种纪实的传统,开始了义无反顾的回归之旅。“四五摄影”的精髓是在场、参与、记录,那是在魑魅魍魉的黎明前最黑暗的时期,刮起的一场狂飙突进的风暴。解冻的河床淤积着哗哗作响的冰凌。“四月影会”,是痛定思痛后的一种反思,是在一个民族百孔千疮、去意徊惶之际的呐喊、希冀和启蒙,它奏响了中国当代摄影艺术的春之声,一旦提闸泄洪,它震人魂魄的轰鸣巨响,一直传至今天,乃至久远。

与“四月影会”交相辉映的,是《今天》和“星星画会”
“四月影会”、北岛、芒克等人创办的《今天》和黄锐、马德升等人发起的“星星画会”,是同一代人的思想产物。他们从一个荒诞的时代走出来,激愤和向往同时搅荡着年轻的胸膛,我——不——相——信,是一代人迷惘过后对统治者做出的回答。他们隔行不隔山(王志平学美术出身,赵介轩是文学编辑),诗歌,画笔,相机,只是他们手中表达工具和反抗武器的不同。他们面临着同样的压迫和考验,艺术的使命,不在于对任何特定意识形态的直接宣教,而在于向所有形式的集权话语体系发出挑战。
同样的,艺术的死亡就是交出自由。
永远的不妥协,是艺术家的灵魂。
北岛在香港举办的《今天》创刊30周年纪念会上宣布:“《今天》又回到它最初的起点:它反抗的绝不仅仅是专制,而是语言的暴力、审美的平庸和生活的猥琐。”
那么,至今依然活跃着的“四月影人”呢?
“四月影会”是独具魅力的。它在很短的一段时期,风云际会,群星璀璨,它当年形成的人才高地,非但不可逾越,几乎盛况难再。有人称之为引领摄影界新潮的“黄埔一期”,绝非孟浪、夸饰之词。
他们是顶尖的,才华横溢,至少是优良的千淘万漉的选手。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从此,亦是凭此,走上专业摄影师的道路,实现了最初的夙愿,并以各自的风格和影响力,对中国当代摄坛开始了新老交替的覆盖。这谈不上“被招安”。摄影是个烧钱的行当,生计的出路远比艺术的出路更火烧眉毛,否则艺术也难以为继。如果说,这是一种时代的奖赏或补偿,这些人早已用专业上的卓越向世人证明:他们受之无愧。
一切怀念都有悼亡的含义。三十年,有些东西已经死去,有些东西企盼复活。四月影人,当初就是来自五行八作,众鸟高飞尽,飞鸟各投林,分化是早晚的事情。但那些刻骨铭心的场景,是永生也抹不去的记忆。各寻出路,“这本是发展的必然,可我竟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为了这种分化而黯然神伤。”(李江树语)如果说,“四五摄影”有一种精神,“四月影会”有一种灵魂,那么当“四月影会”在举办三期之后戛然而止,一种追问就不可避免:摄影成为一种常态的表达了吗?
苏珊·桑塔格曾在《忧伤的物件》一文中对摄影家发出过警告:“摄影拥有一项并不吸引人的声誉,也即它是模仿性的艺术中最现实因而是最表面的。事实上,它是唯一能够把超现实主义宣称要接管现代感受力的威胁兑现的艺术,而大多数优良选手则在这场竞争中被淘汰出局。”
“黑夜给了我一双黑色的眼睛,我却注定要用它寻找光明”。黑白时代残存的黑白分明,已被众声喧哗的时代淹没无影得无踪,彩色胶片时期的涂脂抹粉,又升级为数码世纪的快速传输。一切都是急功近利。可持续发展,助长的是虚脱的审美、阳痿的冲动、纵欲的激情。那些当年用眉骨抵紧取景框、如猎人一样炯炯发光的眸子,如今又在关注着什么?他们之中的极少数人,对“大师”的称谓,早已安之若素。向权势抛媚眼,向名利送秋波,眼睛里荡漾着新世纪的春情。由最早的批判者,摇身一变为“大众情人”,昔日敲门砖,今成荣华富贵的晋身之阶。不用招安,早已浑身酥软地投怀送抱,更辉煌的成功,是沦为各种庆典的大执宾。
分歧是思想的宝藏。也许,今天的我们仍不能对“四月影会”作出最终极的评价,相信,接下来的历史将不断发现它新的内涵。这不是我们的无能,恰恰是我们的明智。如果我们将时间比作检验艺术的上帝,那么,就应该笃信:对上帝的敬畏是一切智慧之始。
“四月影会”为历史的进程提供了一次真实而珍贵的坐标与参照,它定格了一个时代的同时,也开启了一个时代。历史将铭记一切,当年的参与者和后世的观看者有福了,时光会道出那些照片后面的隐语:
……
你知道,我要求许多。
也许我要求一切:
每一次无尽沉坠的黑暗
和每一次攀登的闪烁
……
——里尔克《祈祷书》

2009.4.30于心远斋

作者注:谨以此拙文,向参加“四月影会”30周年座谈会的诗人叶文福先生、散文家徐晓女士致敬。
作者地址:河北省山市残疾人联合会(建华西道——25号)
邮编:063000

(未完待续)

上一页  [1]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