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日本人于一战时拍摄的“忠魂碑”原貌
1914年11月7日,日英联军攻占[注: 攻占 拼音: 解释: 攻击并占领(敌方的据点)。-gongzhan]青岛,驻青德军投降。随后,日军在青岛各处实行军事管制并陆续进驻原德军在青的三大兵营,完成对青岛的实际占领。
1915年1月,日军驻青岛守备军司[注: 军司 拼音: 解释: 1.官名。职为监军。-junsi]令官神尾光臣大将便与其他日军将领们开始商讨如何建造青岛神社和阵亡将士的“忠魂碑”的问题。1916年2月,日军选址若鹤山(今贮水山)北麓开始建造青岛神社。3月3日,日军又在旭山(也称朝日山即今太平山)西麓选址开始建造“忠魂碑”。同年11月7日,日军由京都[注: 京都[日本京都],京都[中国京都]]府的舞鹤湾畔的妙心寺开始将在1914年青岛日德战争期间阵亡及失踪官兵的灵位迁移至青岛日军“忠魂碑”内,供驻青日军及民政官员、日侨等凭吊祭奠。“忠魂碑”内供奉[注: 供奉 正文 见翰林院。 配图 相关连接-gongfeng]着以陆军步兵[注: 步兵陆军中徒步或乘装甲输送车、步兵战车作战的兵种。包括徒步步兵和摩托化步兵、机械化步兵(装甲步兵)。主要装备有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