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世界历史 >> 历史战争 >> 军事评论 >> 正文
中越陆地边界勘界测绘结
谈判桌上:斯大林逼蒋介
李自成与崇祯帝北京城下
高丽抓住元明更替时机 
龙永图回忆邓小平逝世缓
[转帖]德波边界战败的代
论波兰战后东西边界的划
华盛顿会议关于山东问题
从日本解密档案管窥中日
1995年5月5日 日美第三
最新热门    
 
边界谈判,应该让军方及安全机构取代外交部

时间:2009-9-3 22:24:48  来源:西陆军事

近来,中印边界谈判牵动全国亿万人心,引起普遍担忧。先有传言说我打算让掉72%的争议领土,引发民意强烈不满,后外交部辟谣,最近一次中印边界谈判虽没出什么划界"成果",但我同意"维持边界现状"也还是有利于占我藏南9万平方公里并大量往其移民的印度。
此番虽暂未割地,但藏南等地(还有南海、东海)失土丧权大患未消,民众忧虑仍存。其所忧者,外交精英视国家领土主权权益为可交换之筹码,却视丧权辱国之"和平"为国家最高"安全"原则。
 
纵观十年来外交部所主导的边界及专属经济区谈判,有几回不是丧权辱国?
 
中俄边界谈判,我既认可了沙俄与朝的不平等条约(不再坚持写上"不平等条约"等字样),却又认可俄单方面破坏"不平等条约"对我领土(大半个黑瞎子岛等)的侵占,我放弃100多万平方公里失地的追索希望已经是巨大的吃亏让步(如写上"不平等条约"字样日后还有可追索的理由),为何还要超出历史不平等条约进一步丧权失地?100多万平方公里还不够吗?这么巨大的筹码还不如个黑瞎子岛?!如果说黑瞎子岛有俄国居民和军队及其设施而颇为棘手,"不平等条约"这几个字也有俄国人常驻吗?
如对不平等条约无异议,这种无异议就不应只是中国单方面的,黑瞎子岛就理应全部归还中国。如不还黑瞎子岛,就说俄方自己都不遵守那个条约,我们有何必要非上着杆子认可这个不平等的东西?俄方要么还岛保约(俄清旧约),要么保岛失约(我不认可不平等条约),二者必(也只能)居其一。只要我们坚持这个合情合理的逻辑,俄方难道会因小失大,为了半个黑瞎子岛而不能使中国认可不平等条约?若俄方真如此,死活不还黑瞎子岛,则旧条约他们占了那么大便宜尚且无心遵守,与其再订新约又有何意义? 
总之,黑瞎子岛谈判道理全在中国一边,史学泰斗我国周边历史问题专家鞠德源老师就曾为外交部提供过关于黑瞎子岛(满语为马头岛)等属于中国的详实历史证据。有这么确凿充分的历史根据,又有巨大的筹码,只要能认真组织谈判,据理力争,我们怎么会赔了夫人又折兵,既认了不平等条约,又认了对该条约的破坏再割让新的领土呢?
黑瞎子岛谈判外交部不仅不以为耻,反以此为荣到处炫耀,并要将其推广到中印边界等谈判,妄图以此模式永远包办我边界纠纷。
 
在中越北部湾划界谈判中,原我为支援越南抗美斗争而暂交其管理的我浮水洲岛(也称作夜莺岛,即白龙尾岛)被永久划归了越南。然而越南得寸进尺,在大肆侵占我国南沙群岛的同时,在北部湾依托白龙尾岛,对北部湾大面积海域和陆架提出主权要求,并大肆抓扣我渔民,坏我数十万渔民生计。
 
钓鱼岛和东海问题上,我国有足够的证据充分证明钓鱼岛自古就是中国领土,是我台湾附属岛屿。著名历史学家钓鱼岛问题权威鞠德源教授对此有详实而无可辩驳的专著(此书为国际公认的钓鱼岛最权威文献),但外交部不仅从不对外宣示这些对我极为有利的确凿证据,而且禁止民间对此宣传,更禁止民间出海保钓,尤其近几年外交精英联络其它部门对民间保钓严厉打压,形成中国人在自己的国土上支持政府立场捍卫领土主权竟然"违"之天下奇观。正是外交部对保钓如此态度,鼓励了日本人的野心,使其有恃无恐放心大胆加强了对我钓鱼岛的控制,现已派军舰常驻钓鱼岛,并不时以日美安保条约对我相威胁。对此赤裸裸侵略行径,我外长居然说钓鱼岛问题不影响中日关系。
 
在东海问题对日谈判中,原亚洲司长现驻日大使崔天凯伙同日本人搞的"东海原则共识"居然使日方贪婪所获超出其原主张而得到充分满足。
东海谈判虽避开"中间线"划定,但避开的只是"中间线"的字眼(以此糊弄自己的祖国),而实际上是完全超额贯彻日本的"中间线"原则--即实际认可日方在其所谓"中间线"以东有完全排斥我方的全部权益,连外交部原先已很屈辱地做出巨大妥协而主张的我在所谓争议地区"共同开发"的一半权益也丢掉了。(我要在所谓"中间线"以东与日本共同开发,须拿出其他权益交换。)而且还不止此,"中间线"西侧附近一些无争议地区我也失去了一半权益,受该"共识"束缚,没有日本参股我在春晓等无争议已开采气田反倒不能继续开采天然气。我失去的除权益外,还有超过半个大陆架的法律管辖权这一重大国家主权。而日本所谓"中间线&quo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