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世界历史 >> 历史战争 >> 军史 >> 正文
79反击战英雄(画)[图
名将许世友与无名英雄蔡
维和英雄李钦女儿:感谢
俄发售限量版“斯大林”
维和英雄李钦女儿:想你
香港文汇报:从海地遇难
日军围剿抗日英雄杨靖宇
日军围剿抗日英雄杨靖宇
学者妙解《赤壁怀古》:
中国民众悼念八位维和英
最新热门    
 
自古英雄出少年:开国上将的群体特征

时间:2010-2-9 10:16:33  来源:新华博客

    本文感谢新华博友“柠檬豆”提供    

    “开国”者,“建立新的国家或朝代”之谓也。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实行了军衔制度,其间有1600多名高级将领获得了将官的军衔称号,我们称之为“开国将军”。2009年10月13日,随着57名开国上将中的最后一位——106岁的吕正操的辞世,历经了无数血火硝烟的“开国上将”已经全部离我们而远去。“开国上将”都是为新中国“打天下”的战将,在那硝烟弥漫的战争岁月里,每个人都具有不平凡的战斗历程,这个不平凡的群体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征。

    特征一:年少志壮,身负重任

    翻开再版多次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帅名录》,我们会发现57名“开国上将”中,有54%的人十几岁就参加了革命工作。他们中间有不少人少年时期就担当起通常是成年人从事的革命工作。例如,萧华12岁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开始了革命生涯,14岁参加工农红军,不到18岁就担任了“少共国际师”的政治委员,29岁出任东北民主联军一个军级机构的司令员兼政委。陈锡联14岁参加工农红军,20岁任四方面军第十一师政治委员,30岁任晋冀鲁豫军区第三纵队司令员。

1955年9月27日下午,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授衔授勋典礼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隆重举行。这是授衔授勋典礼现场。新华社发

    57名“开国上将”1955年授衔时的平均年龄,尽管有63岁的陶峙岳等高龄起义将领的拉动,但也是世界上少有的——47.47岁。其中,最年轻的是萧华,39岁;刘震、陈锡联40岁;叶飞、李天佑、杨成武41岁;韦国清、洪学智、贺炳炎、韩先楚42岁;苏振华、杨勇43岁……堪称是历史上最年轻的上将阵容。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战争中,就是这样一群年轻化的我军指挥员,面对比自己年纪大而军旅生涯久的作战对手,常常出奇制胜。1938年10月28日,王震率三五九旅在山西广灵以南张家湾、邵家庄的伏击战斗中,击毙日军独立第二混成旅旅团长常冈宽治少将以下500余人。这年王震30岁,常冈宽治至少也是40多岁了。1939年11月23日,东京各大报都刊登了一条来自中国战场的消息《名将之花凋谢在太行山上》,所谓“名将之花”是日本“蒙疆驻屯军”最高司令官阿部规秀中将。他是被杨成武指挥的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部队在黄土岭战斗中击毙的。这年,我一分区司令员杨成武25岁,阿部规秀53岁。

    抗美援朝战争初期,“联合国军”首任总司令麦克阿瑟已达古稀之年,后任司令李奇微和克拉克也都年近花甲,他们面对的志愿军仍然是身经百战的年轻战将:杨勇、杨得志、邓华等几位志愿军后任司令员,年龄都不到40岁。

    特征二:黄埔深造,海外留学

    解放军在历史上曾被称为“土八路”,意思是说官兵都是大字不识几个的工农“老粗”。其实,我军将领中黄埔军校出身和“喝过洋墨水”的大有人在。57名“开国上将”中就有14名经过了黄埔军校培养或出国留学,占24.56%。

开国上将许世友

    黄埔军校是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孙中山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帮助下创办的培养革命军军官的学校。黄埔军校学员中的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学习后在中共领导下的军队中成为骨干力量;也有在国民党军队中任职的个别将领,后来转入人民解放军。“开国上将”中有8名曾在黄埔军校学习过,他们是:周士第,1924年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后,先后任孙中山陆海军大元帅府铁甲车队副队长、队长,1927年南昌起义时任团长。陈明仁,1924年入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后历任国民革命军团、师、军长,兵团中将司令,1949年8月率部起义。陈奇涵,1925年入黄埔军校第五期,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出校从事群众运动,1927年任南昌军官教育团参谋长时起义。授衔时任解放军军事法院院长。杨至成(又名杨至诚),1926年入黄埔军校第五期,并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任贺龙所部指导员参加南昌起义。此外,还有张宗逊(1926年入黄埔军校第五期)、宋时轮(1926年考入黄埔军校第五期)、陈伯钧(1926年入黄埔军校第六期)、郭天民(1926年入黄埔军校第六期)。

    “开国上将”曾出国留学的共有7人,他们是:乌兰夫(1925~1929年,在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傅钟(1926~1930年,在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和列宁格勒军政大学学习),甘泗淇(1927~1930年,在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阎红彦(1934~1935年,在苏联莫斯科列宁学院和苏联红军陆军大学学习),杨至成(1938~1946年,在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刘亚楼(1939~1945年,在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李天佑(1939~1946年,在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

    这些黄埔出身和“喝过洋墨水”的上将,为我党的革命事业提供了深厚的理论支持,特别是为我军的理论建设和军队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