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莱妮·里芬斯塔尔
如果说希特勒用谎言欺骗了世界,那么,里芬斯塔尔则用“美”欺骗了世界。桑塔格讽刺道:“在真相和正义之间,我选择真相。而里芬斯塔尔,选择美,哪怕它伤天害理,洪水滔天。”
希特勒的“红颜知己”
她是世界电影史的传奇。说到世界电影史,提及纪录片,就无法回避里芬斯塔尔。
莱妮·里芬斯塔尔,生于1902年,死于2003年,可谓长命百岁。她去世当年,在中国艺术界和思想界都引起过热烈讨论,不仅因为她是位曾祖母级的世界著名电影导演,更因为她最杰出的影片乃为纳粹主义极权统治而拍摄。
里芬斯塔尔为世界电影史贡献了两部非凡的、史诗般的电影巨制:《意志的凯旋》和《奥林匹亚》。美国著名作家、评论家苏珊·桑塔格在1975年出版的《纽约书评》上发表长篇评论《迷人的法西斯主义》,对里芬斯塔尔进行了严厉抨击。此文几乎成为批判“法西斯主义美学”的经典之作,尽管如此,桑塔格也不得不承认里芬斯塔尔的电影“甚至是迄今最伟大的纪录片”。但里芬斯塔尔既不在乎桑塔格的“批判”,对“赞誉”也毫不领情,她压根就没把规则放在眼里。
里芬斯塔尔出生在德国一个小工厂主家庭,父亲严厉、吝啬、霸道,她却生性叛逆,而且极具艺术家天赋。里芬斯塔尔自小酷爱舞蹈,却在崭露头角时摔伤了腿改行成为电影演员;接着又因超凡脱俗的容颜陷入三角恋漩涡;随后,她一脚踢飞两位情人,走上导演之路,自己执导了电影《蓝光》。从这部电影开始,里芬斯塔尔便与法西斯主义结下了不解之缘。
电影的部分镜头需要在意大利境内拍摄,剧组进入意大利时因携带了两万多米的胶片和电影器材,需要缴纳关税。《蓝光》剧组的财务状况并不宽裕,里芬斯塔尔急中生智,立即给意大利总理墨索里尼拍去一份呼救电报。6小时后,剧组被免去关税顺利入关。时值1931年,她29岁。
1932年3月24日,《蓝光》在柏林首映大获成功,并获得威尼斯电影节银奖。
此时德国正处于魏玛共和国末期,被老朽而昏聩的兴登堡总统治理得一片狼藉,由希特勒领导的纳粹党(民族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却是德国新兴力量,德国人到处都在热烈地谈论着希特勒。这种气氛也感染了里芬斯塔尔。
《蓝光》首映前的一个月,里芬斯塔尔在柏林体育馆聆听了一次希特勒的演讲,这使她天旋地转:“我似乎觉得我面前的地球表面如同半个圆球在慢慢地伸展开来,它中间突然断裂开,一股巨大的水流从里面喷射出来,喷射的强度足以使水流直冲上天,并使地球受震动”,“我的精神完全麻木了”。随后,她从邮局给希特勒发出一封信:“尊敬的希特勒先生:前不久在我一生中首次参加的一次政治集会上,听了您在柏林体育场作的一次演讲,我不得不承认,您和场上听众们表现的狂热之情深深打动了我,我很想亲自同您认识一下……”此时的里芬斯塔尔并不知道,希特勒已经注意到了她,不仅看过《蓝光》,甚至看过她主演的所有影片。希特勒立刻召见了她。
希特勒对德国人来说有一种无与伦比的魅力。我对影片中的希特勒形象进行过反复观察,他的这种“魅力”在我看来极为古怪,那种充满神经质的举动不仅征服了里芬斯塔尔,也征服了整个德国。一个有力证据便是:戈培尔夫人之所以嫁给戈培尔,乃是因为她爱上了希特勒,嫁给戈培尔就可以经常看见她的偶像了。
这是一次充满罗曼蒂克情调的会面。希特勒面对里芬斯塔尔时显得平易近人,并迅即“爱上了”她,见面伊始就想拥抱她。里芬斯塔尔在回忆录中写道:“当他发现我不是很情愿的时候,他马上就松了手,侧着身子对着我,举起了双手,向我发誓说:‘在我完成我的事业之前,我是不允许爱上女性的。’”
从此,里芬斯塔尔与希特勒之间开始了“暧昧交往”,尽管她拒不承认自己爱上了希特勒,但希特勒却以“红颜知己”待之。里芬斯塔尔成为希特勒的座上客。
深陷法西斯主义泥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