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世界历史 >> 历史战争 >> 军史 >> 正文
《志愿军战歌》词作者揭
志愿军战斗英雄周德高:
“特区娘子军”看望红色
志愿军书写奇迹 13个兵
“火星-500”中国志愿
志愿军入朝参战:为御寒
长津湖之战回忆:德军大
亲历者忆抗美援朝时难忘
奇迹:三千志愿军距离敌
志愿军抗美援朝战争与1
最新热门    
 
志愿军老兵:最为金城战役中牺牲战友难过

时间:2010-8-4 11:43:50  来源:新华军事

 

对于那段岁月,老人记忆犹新

在朝鲜战场阵地,左为朱更生

   今年是抗美援朝60周年。60年前,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女为“保家卫国”开赴抗美援朝的前线。看着电视中的回顾与宣传活动,86岁的朱更生老人的眼眶湿润了——半个多世纪前,他就战斗在那片土地上。

    走进朱更生老人的家,房间陈设极为简单,却收拾得十分利落。桌布、窗帘、床罩、坐椅靠垫都摆得平平整整,毛巾被都叠得可以看到棱角。“在部队呆了一辈子,都习惯了。”老人原是北京军区某步兵师副政委,如今正和老伴一起在天津警备区第一干休所内安享晚年。

    坐在家里的沙发上,翻看着当年的老照片,回忆起在朝鲜的点点滴滴,戎马一生的老人感慨万千。每一张照片背后,都饱含着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我们老两口,恋爱、结婚都是在朝鲜,在战争时代。对那里有特别深的感情,忘不了。”

    最甜蜜 二十块钱娶到爱侣

    在朝鲜战场上,朱更生不但结识了许多生死之交、患难兄弟,更加值得一提的是还寻觅得一生的革命伴侣。

    老人的爱人王奶奶当时是抗美援朝前线政治部的一名战地医生。“我第一次看见她是在战地医疗帐篷里,她正给一位大娘包扎,动作麻利,一看就非常有经验。”就这样,朱更生记住了这个动作麻利、长相清秀的女医生,随后发起“猛烈攻势”。

    沐浴过战火的感情往往最为坚不可摧——1953年11月,也就是停战协议签订之后,两人的甜蜜爱情也终于修成正果——在朝鲜前线的政治部中,这对年轻的志愿军战士举行了简朴的婚礼,朱更生是安徽人,爱人是山东人,这一南一北两个人因为这场战争走到一起,成为部队中的一段佳话。

    “当时我们就买了点特产,请了两个领导为我们证婚,又邀请了几个战友,就把婚礼给办了。一共花了1000块朝鲜币,合成人民币大概也就十几二十块钱。”记者转过头问王奶奶:“当时婚礼办得那么简单,您不觉得委屈吗?没打算再补办一场?”王奶奶笑着回答:“我们从战争年代走过来的人,觉着能活着就很不容易了,还计较那么多干吗,现在挺好的。”

    最温暖 天寒地冻百姓送餐

    1924年10月,朱更生出生在安徽省固镇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940年2月,不满16岁的他就参军入伍,成为了了新四军五支队教导大队四队的一名学员,开始接触马列主义先进思想。1952年,朱更生所在的部队,第二十五军七十四师220团接到任务,3日内启程,奔赴朝鲜战场换防。

    “当时我们坐火车从福建到上饶,再从上饶到吉安,最后从吉安跨过鸭绿江,到了朝鲜平康。”回想在朝鲜作战的日子,老人对那里恶劣的天气记忆犹新,“太冷了,零下三十几度,穿着皮衣皮靴,还是冷得打哆嗦,露在外面的鼻子脸冻得生疼。那时候我们吃的饭都是从国内运去的,但水不能运,打仗时没有水喝就只能就地挖冰化成水来喝。”

    在老人心中,朝鲜人民的热情,是他们在严寒中感受到的最大温暖:“当地的老百姓经常给我们送吃的,虽然他们自己家里有时都揭不开锅。我们有纪律,不能要老百姓的东西,可是他们都太热情了,特别难拒绝。”

    最难过 金城战役战友牺牲

    朱更生老人所在的团抵达朝鲜后,与二十四军合并,驻守在战斗最前线。时任政治处主任的朱更生,主要工作是做好前线战士们的后勤保障、思想动员和对敌军进行政治攻势。虽然不是在前线冲锋陷阵,但同样充满危险与考验。那里地势开阔,不好隐藏。为了不让敌人发现,他们住在山脚处挖出的掘开式房屋里。“前线的枪弹声听得真真的,美军的轰炸机每天都在头上飞,敌人的远程炮弹也经常在附近爆炸。”

    谈到所在部队伤亡最惨重的一次战役,朱更生叹气说: “那是1953年7月,停战协定快要签订了,为了在最后谈判时增加有利条件,我方志愿军发起了金城反击战。”金城战役是抗美援朝战争中规模最大的阵地攻坚战,也是最后一次战役。“反击战是从晚上9点打到转天凌晨,我军最后占领了阵地,打退了敌人。全连700个战士,一半多都负伤了。牺牲的战士太多了,看着那么多战友被抬回来,心里难受。”新报记者 任桐 实习生 王月焜 通讯员 李文波(来源:天津网-每日新报)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