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的蔡侯剑 通讯员余乐摄
蔡国国君佩剑现身楚墓
二千多年前,武当山脚下有一个古城,居住着楚人。上世纪七十年代,因为兴建丹江口水库,古城遗址被淹入水下,只有在水位降低时,遗址边缘的一些古墓才会显露出来,成为文物专家抢救性发掘的对象。
丹江口有一处名叫北泰山庙的墓群,成了考古发掘的焦点之一。“古时这里交通便利,是楚国早期的一个具有相当级别的行政中心。”省考古所副所长李桃元研究员介绍,“上世纪80年代以后,一批战国古墓相继出土,引起了考古界的关注。”
1999年初冬,丹江口库区水位空前下降,许多没来得及发掘的古墓大片地暴露出来,急需趁枯水季节抢救发掘。在长江水利委员会的帮助下,为了防止文物被盗,李桃元等专家来到北泰山庙墓群的吉家院墓地,最终选定了41座墓进行发掘。其中的19号墓是一座战国时期的小墓,令人吃惊的发现就出现在这个墓里——墓里竟然出土了一柄嵌有6个错金铭文的青铜古剑。
经辨认,铭文中有“蔡侯”两个字,剑上还有嵌着兽面纹图案的宝石。“这应是一把蔡国国君的佩剑!这个蔡国国君是谁?他的剑为什么会出现在楚墓里?”由于考古工作繁忙,专家一时无法弄清答案,便按有关规定,将剑封存在丹江口博物馆。
解读铭文锁定佩剑主人
一个偶然的机会,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研究员孙启康得知丹江口出土了这柄神秘古剑,对古文字颇有研究的他立即找来剑上铭文的拓片进行考证。
孙启康很快辨认出,剑上嵌的错金铭文是“蔡侯鳱之用剑”。从剑的形制、规格与铭文内容来看,该剑应为春秋时期所造。“蔡侯鳱”是谁?孙启康分析:作为蔡侯之名的“鳱”字,右边的鸟形可视为鸟篆文的装饰部分,这个蔡侯的名字应为“干”。在文献所载历代蔡侯中,未见以“干”为名的,但名字与“干”有关联和对应意义的只有一个人,那就是立位于公元前694年的蔡哀侯。
蔡哀侯名献舞,孙启康分析,“干”与“献舞”,应该分别是蔡哀侯的名与字。根据《周礼·春官》的记载,“干”是一种舞具,而古人在取名、命字时,名与字一般会选取有互相关联和对应意义的词汇,这种风尚在春秋时期比较流行,比如孔子的学生冉耕字子牛,楚国公子鲂字子鱼,郑成公纶字子印(纶是印上系的带子)。
在今年最新出版的《江汉考古》杂志上,孙启康公开了相关内容。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