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魏洛阳城工作队,日前对汉魏洛阳城宫城2号宫门遗址及周边区域进行了勘察发掘,初步明确了北魏洛阳宫城南部的建筑布局形制,使人们对北魏时期宫城主要建筑轴线上的建筑特点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对于深入探讨北魏宫城的布局具有重要意义。
汉魏洛阳城是中国古代都城中定都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都城,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等朝代先后以此为都,是国家首批重点保护的36处大遗址之一,2007年被正式列入丝绸之路申遗项目。
2号宫门位于宫城正门阊阖门北面,北面又正对宫城正殿太极殿,规模和形制均与阊阖门相同,专家根据所处位置认定这是进入宫中的第二道宫门,在北魏宫城建筑布局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
发掘结果表明,2号宫门是北魏时期宫城的一座三门道结构殿堂式宫门建筑,由居中的东、西两道隔墙,隔墙两侧的东、西墩台以及墩台两侧与墩台相连接的附属建筑构成。
专家根据发掘出的遗迹现象分析,该建筑为面阔7间、进深4间的殿堂式结构,开间为5-6米,形制结构与宫城阊阖门几乎完全一致。
在门址南、北两侧,还勘察发现与门址有关的道路、沟渠等遗迹。
在正对门址中间慢道的台基南北两侧,发现一条包砖道路,道路两侧包砖间距约8米。专家结合钻探和阊阖门发掘资料,认定该道路是连通阊阖门、2号门址及北侧建筑的主干道路。
对2号宫门夯土台基的解剖表明,夯土台基厚约1.4米,始建年代约为东汉时期,魏晋、北魏时期沿用,三门道的格局约形成于魏晋时期,北魏时期基本沿用,北周时期也进行了沿用和修补改建。
(责任编辑:孙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