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钗各一件置于东侧成年男性死者身下;铜钱35枚见于西侧死者四肢附近,有开元通宝、正隆通宝、绍圣元宝、大定通宝、元祐通宝、天圣元宝、皇宋通宝、天禧通宝、至道元宝、熙宁元宝、祥福通宝、政和通宝等;墓室西北角还置有石球一个,以作镇墓之用。
金代小型家族墓地的发现是本次发掘的一大收获,这是继汾阳东龙观之后山西省发现的又一宋金时期墓地。从墓葬形制与随葬品基本组合的一致性及墓地严格的规划来看,这四排墓葬应代表了一个家族的四代人;每一排墓葬在以埋葬的统一性表示其同辈人血缘关系的同时,更与上排与之紧邻的墓葬靠拢,但到了第四排的四座墓葬已明显分为两组,甚至出现了M20这种直接迁出祖墓的现象,这一排墓葬也正好是该家族的第四代人,可能与已出“五服”,需重新立祖有关。
而墓地以中老年女性一次葬为主的多人合葬形式,充分体现了其特殊的丧葬习俗及当时生活中女性地位普遍高于男性这一特殊历史现象。它使我们对于其族群归属和社会性质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目前,相关问题包括体质人类学等的研究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
明清时期墓葬
明清时期墓葬共清理3座,其中一座为土坑砖室墓,另外两座为土洞墓。土坑砖室墓为竖井式墓道,双重封门,首先用板砖垒砌为第一道封门,第二道封门的方式和材料与此次发掘的金代墓葬一致,均是以整块的红色砂岩封堵,墓门顶部刻有“吉宅”二字;墓室为拱形顶,底部平面呈长方形,五人合葬,随葬品有瓷碗、铁灯盏以及“乾隆通宝”和“嘉庆通宝”两枚铜钱。两座土洞墓均为合葬墓,竖井式墓道,出土有“嘉庆通宝”字样的铜钱。
明清时期墓葬随葬瓷碗、以当地盛产的砂岩石板作封门的丧葬习俗,不仅与我们在此地点发现的金墓雷同,而且在当地现代砖墓中亦是如此。此外,在调查中还发现,现代砌筑的砖室墓墓门上也通常刻有与明清时期墓葬“吉宅”类似的“佳城”二字,表明宋金以来丧葬习俗的在当地的继承与发展。(执笔: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王俊 张光辉)
(原文发表在《中国文物报》2010年9月24日第4版)
上一页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