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山西汾阳至河北邢台的平(平遥)榆(榆社)段高速公路开工在即, 8月初至11月底,由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晋中市文物局、平遥县文物局、榆社县文物局组成的考古队对山西境内平榆高速公路拟建范围内的地下文物进行了保护性发掘。分别在平遥弓村和榆社河漥村发现了仰韶文化晚期遗址和东汉时期墓葬。
平遥弓村发现的仰韶晚期遗址
弓村隶属段村镇,位于平遥县城西南10公里处,北与介休接界。遗址位于村西北一公里处的开阔地上,地势由北向南阶梯状渐次升高。遗址东西长约15000米,南北宽约近200米,面积约30万平方米,高速公路南北穿过遗址区,占地宽50米。我们选择了遗迹、遗物集中分布地进行发掘,发掘面积2000平方米。
在发掘过程中严格按照新《田野考古工作规程》的要求,科学作业。出土遗物有大量陶片和石器、动物骨骼、蚌壳等。陶片以灰陶居多,褐陶较少,另有极少量红陶。陶质分夹砂、泥质两类。纹饰有绳纹、蓝纹、附加堆纹、素面等。亦有少量彩陶,泥质橙红色陶胎上施以褐彩,图案以垂线纹为主。器类有身饰多道绳纹的夹砂罐、泥质兰纹喇叭口壶、折腹豆等。夹砂罐上多有鸡冠状鋬耳。
遗迹主要有灰坑、陶窑、房址、祭祀坑等。 其中灰坑101个,祭祀坑1个,陶窑2座,房址5座。其中灰坑有不规则形和袋形两种,以不规则形居多。两座陶窑均被晚期灰坑打破,残损严重。五座房址中有四座是半地穴窑洞式,一座窑洞式。其中半地穴窑洞式的F3,房屋平面形状圆角方形,直径320厘米,火塘位于中部偏东处,大致圆形,直径65厘米。居室地面在经加硬处理后,为了防潮,又用火烧烤,局部呈黑色。斜坡式门道在居室南部,门道连接室外的活动面高于室内地面约100厘米。室内门道两侧对称排列两个柱洞,用于栽门柱。近北壁处有一圆形坑,或许用于置放器物。F3被多个晚期灰坑打破,周壁为生土,由下至上弧形收缩。东壁残存最高处约85厘米。
T0907二层下开口的祭祀坑(距地表60厘米)内,发现了南北向摆放、互相叠压的三具完整的猪骨架,同坑出白燕一期陶片。在不损害骨骼完整性的情况下,我们采集了少量的标本,准备通过食谱的分析,为当时人们粮食的自给程度及猪的进化过程提供参考。这三具猪骨骼是不可多得的实物标本,但骨质松脆,不易保存,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室对其加固后已套箱搬迁。
弓村遗址的考古学文化面貌类似于同属晋中地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发掘的太谷白燕遗址中的白燕一期遗存,属当地仰韶文化的最晚阶段。白燕一期遗存承上启下,对研究当地庙底沟二期文化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周礼·职方》:“正北曰并州,其山镇曰恒山,薮曰昭余祁……”昭余祁位于今山西祁县西南,介休东北,方圆数百里,是古代晋中盆地最大的泽薮。唐宋时已日渐涸塞,元代古湖泊已不复存在。弓村遗址位于介休东北部的平遥、介休两县交界处,遗址中出有成堆的蚌壳,说明当时人们居住地附近有水域存在,亦即《周礼》所称的昭余祁。弓村遗址为历史上的昭余祁沧海桑田的变迁,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此外,在发掘过程中特别注意对人工遗物、自然遗存及动物骨骼的保护和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