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考古发现 >> 考古历史 >> 正文
安徽六安发掘战国古墓 
安徽六安城东宋墓已拆除
安徽六安发现大型宋墓 
安徽灵璧发现汉代古墓
安徽蚌埠禹会村遗址发掘
安徽固镇垓下大汶口文化
安徽双墩发现一座汉墓
安徽蒙城文物普查又有新
安徽蚌埠禹墟发现一尊罕
安徽禹会遗址第三次发掘
最新热门    
 
安徽铜陵师姑墩夏商-春秋时期铸铜遗址

时间:2011-04-14 13:04:30  来源:不详

 

 

    因南京—安庆城际铁路和北京—福州高速铁路建设,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10年3~8月对铜陵师姑墩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该遗址地处长江南岸冲积平原的边缘,北距长江干流约10公里,南面山区即为长江下游最大的铜矿带。遗址所在地三面环山,呈盆地状,盆地内共有4处时代相同、面积相近的遗址。遗址形态为江淮和沿江区域常见的台墩形遗址,墩呈椭圆形,高1-3米,现存面积约7500平方米。发掘面积近1300平方米,发现商周时期房址2座、灰坑10个、沟7条、水井1眼,另有大量柱洞和少量木头、石头堆积。出土陶、石、铜类“小件”文物250余件,另有较多的铜渣和炉壁残块。

    发掘显示该遗址的主体堆积呈四周高、中间低的特点,四周边缘系用纯净的黄色生土逐渐堆垫而成,略高于中间,几乎没有包含物。中间低洼处为多层疏松的黑色草木灰层与黄色土相叠分布,陶片、木头堆积主要出土于中间区域。

    遗址的堆积大致可分为两个大的时间阶段,早期相当于中原的夏商时期,晚期为西周至春秋时期。

    遗物以陶器为主,接近于二里头文化时期的陶器以夹砂灰陶为主,纹饰以方格纹和弦纹居多,代表性器型有侧三角足罐形鼎,足根两侧捏有2-5对对称按窝,粗长颈凹圜底罐,陶铃,盘形豆,白陶缸,觚形杯等。商时期的陶器主要有三类,夹砂灰陶、夹砂红陶和泥质黑皮陶,另开始出现极少量纹饰简单的印纹硬陶。夹砂红陶有花边底缸、侧三角带对称按窝鼎足,足尖外撇,夹砂灰陶有锥状足粗绳纹鬲,泥质黑皮陶有假腹豆、高柄壶形豆、觚形杯、鬶、圈足盘等。西周至春秋时期的陶器以夹砂红陶为主,另有泥质红陶、泥质黑衣红陶、夹砂灰陶、泥质灰陶,印纹硬陶和原始瓷的数量逐渐增多。器类以鬲、盆、罐、甗为主,另有鼎、豆、钵、圈足盘、缸、盉、斝、簋等。代表性器型有夹砂红褐陶素面有刮抹痕柱状足鬲、夹细砂饰弦断绳纹锥状足鬲、曲柄盉、正装宽扁形外撇鼎足等。石器较少,有锛、钺、斧、矛、凿、斜柄刀、穿孔条饰等。

    此外,发现了一大批与青铜冶铸有关的遗物,在商代晚期地层中出土了少量铜渣和一件铜矛头残块。从西周早期的地层开始,与青铜冶铸有关的遗物逐渐增多,基本涵盖了青铜冶铸的各个环节,如作为原料的矿石,作为冶铸设施的粘铜炉壁、支座,作为冶铸废物的铜渣,作为浇铸工具的陶和石制的范和作为浇铸成品的小件铜器。在不少炉壁上,残留的铜可以分多层,应为多次熔铸使用形成。铜渣多呈蜂窝状,较轻。范有陶、石两类,陶范为鼎范,内侧光滑,刻有弦纹和勾连纹;石范为锛范,可看出明显的浇筑和绑缚痕迹。出土的成品铜器中可辨器形多数为工具和武器,有锛、矛、镞、削等,容器类有器足等,另有不少残铜块。

    师姑墩遗址的发掘,填补了皖江中下游无夏商时期文化遗存的空白,首次确立了皖江沿岸和皖南地区较完整的夏商—春秋时期的年代框架。初步分析,接近于夏时期的遗存与江淮地区的大城墩类型面貌相似,并与斗鸡台类型、二里头文化、点将台文化有一定的联系;商时期遗存表现出较浓的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