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淮河流域大型的龙山文化遗址,禹会村遗址经过规模性的发掘,2009年度又获得了重大收获,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学术成果,为淮河流域文明化进程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大型祭祀台基的发现,为考证遗址的性质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2009年度,对拥有2500多平方米的祭祀台基进行了全面揭露,从而揭示了龙山文化晚期淮河流域一处大型的祭祀场所。台基位于遗址的东北部,呈南北狭长形布局,南北长100米,东西宽25米,略呈北宽南窄状。经过对台基的解剖获知,该处遗存为槽式堆筑而成,堆筑程序为,先在原地挖出坑槽,槽内堆筑约60厘米的灰土至坑口,其上铺垫一层约10厘米厚的黄土,黄土之上再铺垫约10厘米厚的白土,从而形成了一处巨大的白土覆盖面。从不同部位的剖面来看,其黄土、白土覆盖面的厚度也不尽相同,北部最厚,白土为30厘米,黄土为10厘米;中部次之,白土为7厘米,黄土约9厘米;南部较差,白土仅有2厘米,黄土约5厘米。尤其从中部提供的剖面显示,从下至上的灰、黄、白土堆筑层次分明,明显地表现出是经过一定规划而实施的一项工程。
土壤的不同颜色,是化学成分和矿物结构不同所引起的。根据土壤学测试研究结果,白色土主要同石英、高岭土、石灰和水溶性盐类这四个最广泛的组分有关;黄色土,是水化氧化铁,首先是褐铁矿在土壤中聚积的结果。判断这几种土壤的来源不同,应是经过了人为选择或加工而成。在四千多年前的古人能够做到这一点,应有其特定目的。
值得重视的是,在白土面之上,位于中轴线位置,由北往南分布着众多的迹象,构成了复杂的文化内涵。
第一、沟槽和圜底坑,在白土面分布的北端,环于火烧堆北侧存在一条呈东北-西南向的不规则沟槽,沟口宽2~4米不等,对称于火烧堆北侧部位稍宽。坑壁多为40°~60°倾斜,从坑壁到坑底的弧状剖面也同平面一样,堆筑或铺垫成白土、黄土上下叠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