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考古发现 >> 考古历史 >> 正文
内蒙古发现最大型史前蜘
内蒙古和林格尔鸡鸣驿北
内蒙古赤峰魏家窝铺红山
中蒙联合考古队在蒙古国
内蒙古魏家窝铺红山文化
内蒙古发现3处辽金时期
中蒙联合考古队在蒙古国
内蒙古青铜器时代二道井
内蒙古赤峰市魏家窝铺遗
辽都故地内蒙古巴林左旗
最新热门    
 
内蒙古巴林左旗辽祖陵陵园“黑龙门”址与四号建筑基址

时间:2011-04-23 11:19:51  来源:不详

    “黑龙门”发现两个墩台(或称隔墙)。城门墩台主体为夯土,周边有填心杂土和石块,表面内收,下部为包石,上部为包砖。东墩台保存较好,整体为南北向长方形。南北长18.3米,东西宽13.1(南)~14.1(北)米,南侧通高达7.58米,顶部地面尚存一个覆盆式石柱础,可以推知城门上面原来应有高大的城楼建筑;西墩台破坏严重,残存高4.26米。

    城门两侧均筑有高大的陵墙,内为夯土和石块,南北两侧均有包石。西墙顶已破坏,基础宽约24米,东墙北侧与自然山体相连。东陵墙北侧,沿东门道东壁延长线有慢道起点,折回沿东山坡地通往东陵墙上,慢道地面铺长方形砖。东陵墙上尚存房址基础,残存有石柱础、铺地砖、砖墙等。根据柱网结构,可知这是一个面阔三间、进深三间的建筑,开间宽度不一。东侧墙根有木地栿残迹,推测建筑地面可能原铺木地板或其他材料。建筑外东北端有1米宽土坯墙与东侧山体相连,用来封堵陵门豁口。

城门墩台和两侧陵墙的南面和北面,都是用规整的石块砌筑,局部现存高达2米多,保存较好。东侧墩台和东侧陵墙的顶部,都发现有覆盆式石柱础和砖瓦残块,表明当时上面都应有木构城楼建筑。从原地面的残木构件和大量灰烬推定,原来祖陵陵门上高大的木构建筑毁于大火。

 

    二、四号建筑基址

    四号建筑基址位于一号陪葬墓的东南位。基址西部和中部利用平缓的自然山脊为基础,东南和东北等局部为砂石垫土与青砖分层铺筑。东、南、北面均有包砖。基址台基平面呈近方形,东西进深24.7米,南北面阔23米。建筑座西朝东,每面原有6个覆盆式柱础石(共20个)。主体建筑为面阔五间,进深五间,地面铺方砖。

    建筑址正中有一个东向的长方形内室(F1),其东西进深7.1米(柱中至柱中),南北面阔6.6米。地面不水平,东南高,西北略低,高差约0.24米,错缝铺砌有席纹的方砖。四面有砖墙,墙内外均刷有白灰面,东面有门道。墙内有柱洞,底置础石,南北墙各4,东西墙各5个(共14个)。内室(F1)后面(西侧)还有一个四面有墙闭合的小室(F4);建筑址南北两侧西数第三个覆盆式石柱础与内室(F1)南北墙间,各有一道南北向隔墙,又形成2个两进深的独立单元(F3和F5)。余下空间呈倒“凹”字形,属于建筑的前堂部分(F2)。四号建筑基址内部房屋布局结构独特,特点鲜明。

    建筑址周边为台明部分。东台明宽约4.5米,南台明宽约3.25米,北台明宽约4.5米。基址东面中间略偏南处修筑长慢道。慢道东西长8.8米,宽1.34米,残存台阶3级,台阶长约1.45米。慢道最东端为砖砌六边形基座,内填黄褐色土,上部残。慢道西部与基址东台明相连处,砌有一个南北向的长方形台面。其中南侧台面的边缘发现一个小坑(编号K1),出土了一组保存完好的器物(瓷器2、铜器2、铁器3),是较为重要的发现。根据位置和考古遗存现象推定,四号建筑基址应是一号陪葬墓的祭祀基址。

 

    三、初步认识

    本次考古发掘,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重要收获。第一,这是第一次对辽代帝陵陵门址进行科学的考古发掘,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目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