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族群的生产生活和中原人有明显差异。还发现带钩(皮带扣)不是系在腰间,而是系在左肩上方,配合穿衣。
还发现墓葬的尸骨,都是大腿骨非常强壮,说明他们善于骑射。而且发掘中,没有发现农具,说明这个族群不是靠种地为生。
最有说服力的是出土的几百个陶器中,绝大部分陶器表面光滑罕有纹路,红一块灰一块,颜色不均。个别有纹路的,也是刀刻上去。这和同时期秦人用的陶器特征无一相似。秦人用的陶器装饰多、有神纹和玄文,纹路是拍打上去的。这些陶器根据外形材质的类比,却符合甘肃寺洼文化的陶器样式,并类似于战国中晚期的陶器。
由此得出结论:这批战国中晚期墓葬,不是秦人而是戎人。这处戎人大型墓地的发现,说明一些原来在甘肃寺洼文化的西戎人,在战国中晚期,来到了陕北和关中交界地区。
曾经居住在墓地南侧
记者了解到,发掘的90座墓葬规格都不大,大多数面积只有6平方米,最大面积有14平方米。即使这样,墓葬格式等级也很森严,从而可以辨析出,当时这个族群人数不少。
发现了3座高级墓葬,发掘出玛瑙串珠、铜鼎等,显现出墓主人的身份高人一等。其他则只有寥寥陶器作随葬品。还有的墓葬旁边有车马坑,但其实有马无车,但却留出了车的位置。专家推测,“车马坑”代表墓主人的地位,无车可能是经济或习俗原因造成。因为附近一些地表已经被破坏,因此这个族群的规模无法进行科学统计。但是从墓葬格式可以显示出,这个族群人数不会少。
他们居住的房屋、地点虽然已随着2000年的岁月侵蚀没了影踪,但在墓地以南的葫芦河河道内,发现战国时期[注: 战国时期(前475年,一说前403年~前221年),或称战国时代,简称战国,是历史上秦统一中国前属于东周的一段历史时期。]的大量板瓦残片。这些盖房子必备的材料,又和墓地时代相近,因此推断他们居住在地势较低的墓地以南,但是随着葫芦河河道的变迁,居址已经被冲毁。
延伸阅读
民族融合
导致戎人消失
根据史料记载,如今这块戎人墓所在地,在2000年前战国时期,是秦国和魏国百年拉锯战的地方。当时他们主要在魏国内,随着和中原人贸易往来、通婚,最终戎人被彻底融合,这个族群消失于历史的长河之中。
曾与中原对抗
春秋时期[注: 春秋时期(前770年—前476年)或称春秋时代,简称春秋。东周的一个时期,春秋时期的得名,是因孔子修订《春秋》而得名。这部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把北方游牧少数民族称为戎人,春秋早期,戎的势力很强盛,中原华夏等诸小国受其威胁较严重,晋、齐等大国也经常要遭到戎的侵袭。但是从春秋中期开始,华夏各国有了较大发展,特别是通过称霸而相互联合,不少戎族逐渐被征服。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