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360余平方米,出土包括手斧和薄刃斧等在内的各类石制品3300余件。
郭塬遗址南距洛南县城不足1公里,西距张豁口地点约2公里,海拔约1013米。该地点是王塬村郭塬组东侧梁塬中脊上一个面积约5000平方米左右的岗地。近年来,遗址周边部分已在民宅建设过程中被蚕食,台地面积有所缩小。本次发掘面积500余平方米,共出土包括手斧和薄刃斧等在内的各类石制品13000余件。
发掘的其他几个遗址中,鹤眼岭地点位于梁塬中脊面以北朝[注: 北朝(公元386年—公元581年),是中国历史上与南朝同时代的北方王朝的总称,其中包括了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等数个王朝(继承北周疆域的隋由于灭亡南朝陈,]南洛河河谷一侧伸出梁脊的岗地上,延岭、柳树洼和张豁口南3个地点则位于梁塬中脊面朝县河一侧伸出的梁脊或者岗地上,张豁口南地点北距2011年发掘的张豁口地点仅300米左右。这几个地点中,延岭地点发掘面积稍大,近300平方米,出土薄刃斧等石制品900余件,而鹤眼岭、柳树洼和张豁口南3个地点发掘面积较小,均为36平方米,各出土石制品数十件。

郭塬地点出土的手斧
本次发掘的6个遗址的地层堆积均为南洛河及其南部支流县河第二级阶地顶部覆盖的黄土沉积物。以出土石制品最为丰富、发掘面积最大的郭塬地点为例,从发掘深度最大的探方T3看,发掘的5.8米左右深的地层堆积可以划分为6个不同的层位:自上而下[注: 自上而下 拼音: 解释: 从上到下。 相关词语 自郐而下自上而下一鼓而下形而下学形而下顺流而下从天而下等而下之而下-zishangerxia]第一层为耕土层,深度0-20厘米左右。耕土层中含少量石制品和历史时期的陶瓷片等;第二层为扰土层,深度在5-95厘米左右,该层是村民为了培育核桃树苗,前期松土保水施肥时开挖的宽和深约1米左右、东西走向的沟。扰动土层偶尔可见石制品;第三层为古土壤层,深度在20-260厘米左右,亮棕色粉砂质粘土(5YR,5/8)。本层含丰富石制品,手斧和薄刃斧全部出自该层;第四层为深度在260-295厘米左右的橙色黄土层(7.5YR,6/8),含石制品;第五层为红棕色古土壤层(5YR,4/8),深度295-430左右;第六层为深度在430-490厘米左右的亮棕色黄土层(7.5YR,5/8);第七层为亮红棕色古土壤层(5YR,5/8),深度490-580厘米左右,未见底。整个地层堆积物上部均包含石制品,但以第三层古土壤条带所含石制品最为丰富,而第五层以下堆积物中发现石制品很少。经过对遗址地层堆积物逐层详细实测,郭塬地点土壤酸碱度(ph值)基本稳定在6.0-6.5之间,动物骨骼等有机质的文化遗物难于保存下来。
本次发掘中,除在遗址周围陆续采集到脱层石制品数百件外,从6个遗址不同时代形成的黄土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