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混了孙子和爷爷
作者:汤浩然
公元223年春,刘备在永安病危,召诸葛亮托付后事:“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对于这番话,易中天《品三国》(下)《永安托孤》中写道:“最懂君主心思的,应该说还是君主。因此,康熙皇帝的评语,就值得注意了。据《御批通鉴辑览》,康熙也看出刘备话里有话,话外有音,而且深表鄙视,不以为然。”“康熙的结论是:三国时代的人,都是那种德行,十分可鄙(三国人以谲诈相尚,鄙哉)!”(115页)
其实,上面的评语并非出自康熙皇帝,而是他的孙子乾隆皇帝的批注。原文是:“昭烈(指刘备)于亮,平日以鱼水自喻,亮之忠贞岂不深知?受遗时何至作此猜疑语。三国人以谲诈相尚,鄙哉!”
《御批通鉴辑览》于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开始编写,次年告成。这时距康熙皇帝去世(1722年)已经有四十多年了。
乾隆对该书的编写十分重视,命傅恒、尹继善等重臣主其事,每成一卷都要亲自批阅。以后又经纪昀、陆锡熊等校对完善,于乾隆五十三年十月刻版印刷。
一段混乱的历史
作者:刘降渝
《易中天品读汉代风云人物》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一旦在位的皇帝死了,没有儿子,那就要到同姓的宗室里面去找一个人。汉文帝就是这样当上皇帝的嘛——汉高祖死了以后,他的儿子汉惠帝继位,汉惠帝死了以后,儿子也没了,只好把他的兄弟刘启从藩王的位置上请进京城来,请他做皇帝,这就是汉文帝。(54页)
上文可议之处有四:
一、惠帝23岁去世时,不是“儿子也没了”,而是有好几个儿子。
二、惠帝死后,由吕后执政8年,先后立了惠帝的两个儿子当皇帝,史称“少帝”,并没有把“刘启”请进京做皇帝。那时“刘启”还没出生。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