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刘邦是怎麽成为皇帝的

时间:2010-3-14 专题:刘邦

刘邦是怎麽成为皇帝的?

刘邦本是一介平民,干过泗水亭长,为人好酒好色懒惰无赖,而且不喜欢读书。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近乎流氓的人,却能在秦末农民起义中脱颖而出,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内,不但击败了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项羽,而且还夺取江山做了皇帝。刘邦的成就,不仅让熟知他的人感到疑惑,就连司马迁也觉得不可思议。

或许是得到了西汉当权者的授意,或许是出于对刘邦发自内心的崇拜,司马迁在写《史记·高祖本纪》的时候,自然不自然的就把刘邦神化了。把汉朝的缔造者刘邦塑造成神和真命天子,这既是当时统治者进一步加强统治的政治需要,也是当时老百姓对英雄传奇人生的渴望。

神化刘邦,第一步最好是从出生时就入手,哪怕是给他的父亲戴上一顶绿帽子。司马迁就是这么做的。“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司马迁不愧为大手笔,这么精彩的故事也能编得出来。刘邦可不像普通人那样是父母“爱的结晶”,而是母亲在睡梦中与蛟龙交合后的产物。换句话说,刘邦母亲怀的是“纯龙种”,出生后的刘邦不是普通人,而是神(蛟龙)的儿子。以神的名义来统治一个国家,当然众望所归。

刘邦既然是龙子,相貌肯定不凡。“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
在古汉语中:准,鼻也;颜,额也。这说明刘邦有着高高的鼻梁,长着一副龙的额头,同时还是个洒脱飘逸的“美髯公”。仅长得帅,并不能说明刘邦的神奇。刘邦身上最奇特的地方是他的那“七十二黑子”,竟然与赤帝(即炎帝)的七十二日之数相吻合。赤帝是与黄帝并称的华夏祖先,是日神之子,即火神。相传赤帝的母亲游华山时,看见一条神龙,身体马上有反应,回来就生下炎帝。斩白蛇后,刘邦又被老妪说成是赤帝的儿子。这样一来,刘邦是神龙后代似乎已成铁定的“事实”。

把刘邦塑造成神龙的后代,总要有些龙的气象和龙的影子来衬托和验证一下,才更有说服力。所以,司马迁写道:“所居上常有云气”,“其上常有龙”。刘邦在还没有得志的时候就已经异乎常人,不同凡响。住所上空经常出现象征富贵和龙相的云气,身上也经常出现龙的影子,这就强调了刘邦取得天下并非侥幸,而是上天安排和命中所定的。刘邦能得天下,能当皇帝,是受命于天,是天神对他的委托和青睐。这样一写,使刘邦“真命天子”的形象跃然纸上。

刘邦毕竟不是真正的天神,只是一个普通的血肉之躯,所以不能摆脱生老病死的客观规律。可刘邦天神的形象已经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了,即使要死,也总会有独特的死法。司马迁在写刘邦生病临死的时候,也忘不了再次加上点传奇的作料,做到有始有终。“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遂不使治病。自己九死一生打下来的江山,还没有坐够,就要说拜拜。我不相信刘邦面对死亡时,能有那份超然和洒脱。谁没有求生的欲望,相信当了皇帝的刘邦更甚,岂会拒绝医治?把刘邦的死说成是“天命”所为,是司马迁把刘邦由人塑造成神的又一神来之笔。

司马迁对刘邦的“真命天子”论,可以说是那一历史时期的一项“造神运动”。刘邦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被推上“神坛”的皇帝。

继司马迁之后,汉代的儒者们为进一步发掘刘邦天神高贵血统的来源,经过二百多年的翻箱倒柜,终于在东汉初年,由贾逵好不容易在《左传》里找到了一个叫刘累的人。据说刘累是尧的后代,曾做过夏代的臣子。“尊信谶纬”近似发狂的汉明帝总算抓到了一根稻草,用来充分证明刘姓统治江山的合理性和必然性,所以毫不犹豫的把高祖刘邦定为刘累的后代。这样,刘邦就可以通过尧,上溯到黄帝,被认为是具有天神血统的人。


刘邦建立大汉帝国,成就了刘氏两汉四百年的基业,把汉族缔造成为中国的主体民族,影响深远,无愧一代英雄。其实,真正的英雄即使死了,历史也会记录下他们的丰功伟绩,又何须这些无中生有的“噱头”呢?!


过程:

【起兵反秦】

斩断白蛇


刘邦斩蛇像刘邦斩蛇碑

刘邦以亭长的身份为沛县押送徒役去郦山,徒役们有很多在半路逃走了。刘邦估计等到了郦山也就会都逃光了,所以走到丰西大泽中时,就停下来饮酒,趁着夜晚把所有的役徒都放了。刘邦说:“你们都逃命去吧,从此我也要远远地走了!”徒役中有十多个壮士愿意跟随他一块走。刘邦乘着酒意,夜里抄小路通过沼泽地,让一个在前边先走。走在前边的人回来报告说:“前边有条大蛇挡在路上,还是回去罢。”刘邦已醉,说:“大丈夫走路,有什么可怕的!”于是赶到前面,拔剑去斩大蛇。大蛇被斩成两截,道路打开了,继续往前走了几里,醉得厉害了,就躺倒在地上,后边的人来到斩蛇的地方,看见有一老妇在暗夜中哭泣。有人问她为什么哭,老妇人说:“有人杀了我的孩子,我在哭他。”有人问:“你的孩子为什么被杀呢?”老妇说:“我的孩子是白帝之子,变化成蛇,挡在道路中间,如今被赤帝之子杀了,我就是为这个哭啊。”众人以为老妇人是在说谎,正要打她,老妇人却忽然不见了。后面的人赶上了刘邦,刘邦醒了。那些人把刚才的事告诉了刘邦,刘邦心中暗暗高兴,更加自负。那些追随他的人也渐渐地畏惧他了。


沛公起兵



在公元前209年,秦末农民起义爆发,陈胜、吴广率领起义军攻占了陈(现在河南淮阳)以后,陈胜建立了“张楚”政权,和秦朝公开对立。这时,沛县的县令也想响应来继续掌握沛县的政权,萧何和曹参当时都是县令手下的主要官吏,他们劝县令将本县流亡在外的人召集回来,一来可以增加力量,二来也可以杜绝后患。县令觉得有理,便让刘邦的挚友樊哙把刘邦找回来,刘邦便带人往回赶。这边的县令却又后悔了,害怕刘邦回来不好控制,弄不好还会被刘邦所杀,等于是引狼入室。所以,他命令将城门关闭,还准备捉拿萧何和曹参。萧何和曹参闻讯赶忙逃到了城外,刘邦将信射进城中,鼓动城中的百姓起来杀掉出尔反尔的县令,大家一起保卫家乡。百姓对平时就不太体恤他们的县令很不满,杀了县令后开城门迎进刘邦,又推举他为沛公,领导大家起事。刘邦便顺从民意,设祭坛,自称赤帝的儿子,领导民众举起了反秦大旗。这一年已经是前209年10月,刘邦已经有48岁了。秦末农民战争中还有一支强大的力量,这就是原来楚国贵族的后代项籍和叔父项梁,他们在吴中(现在江苏的吴市)起兵,兵力很快达到了近万人。在项梁死后,项羽决定和刘邦一起西进关中。

开始时,刘邦也不太顺利,但经过几次战役,刘邦步步西进,大破秦兵。

公元前207年12月,刘邦率大军到达了咸阳东边不远处的灞上(今陕西省西安市东),秦王子婴见大势已去,只得献城投降,将玉玺亲手交给了刘邦,秦国至此灭亡,共立国15年,47天。

立足关中


刘邦很得意地进入了咸阳城,以“关中王”自居。看着富丽堂皇的宫殿,刘邦有些留恋起来,准备就此住下,享受享受。樊哙劝他注意天下还没有平定,别忘了秦的前车之鉴。刘邦根本听不进去,直到张良亲自来劝,他这才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于是,刘邦将军队撤退到了灞上。

刘邦到达灞上之后,便召集当地的名士,和他们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其他秦朝的苛刻法制一律废除,这使他得到了民心支持。

项羽在打败章邯,迫使他投降之后,也领兵直奔关中而来。范增劝他趁机除掉刘邦这个对手,项羽就下令准备,要在第二天进攻。这时的刘邦在兵力上无法和强大的项羽相抗衡,他只有十万军队,不可能战胜项羽的四十万精兵。最后是项羽的叔叔项伯“救”了刘邦:项伯和刘邦的谋士张良很要好,见项羽要进攻了,便连夜潜入营中找到张良,让他赶紧走,以免被杀。张良却说不能丢下刘邦,就将消息透露给了刘邦。惊慌之下,刘邦赶忙向张良要计策,张良让刘邦赶紧去见项伯,说明自己没有野心和项羽争夺王位。

刘邦依计约到项伯,说明自己并无称王野心,并于项伯约成儿女亲家。项伯当天夜里就返回了军营,他对项羽说:“因为沛公先行进入关中,为我们扫除了入关的障碍,我们这才能顺利地通过函谷关,沛公是有功劳的人,我们不应该猜疑他,应该真诚相待。”项羽听了,便决定不再进攻刘邦。

第二天,刘邦来到了项羽的军营,只带了樊哙、张良和一百名精锐亲兵。到了项羽的大帐鸿门,当面向迎接他的项羽赔礼道歉。项羽请刘邦入内赴宴,项羽的亚父范增,一直主张杀掉刘邦,在酒宴上,一再示意项羽发令,但项羽却犹豫不决,默然不应。范增召项庄舞剑为酒宴助兴,趁机杀掉刘邦,项伯为保护刘邦,也拔剑起舞,掩护了刘邦,没有成功。这就是成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由来。后来刘邦借故离开,回到了大营。

在鸿门宴上,刘邦表现出现了极高的沉着与冷静。能够全身而退,除了张良、项伯、樊哙的力保之外,关键是刘邦的冷静与沉着。

鸿门宴之后,项羽便领兵西进,分封各路将军为王,刘邦被封为汉王,领地是巴、蜀和汉中共四十一县,国都为南郑(现在的陕西南郑)。项羽自己称为西楚霸王,掌握军队最高统帅权。楚怀王熊心被尊为义帝。

[编辑本段]【会战项羽】

公元前207年12月,刘邦灭秦后在关中称王。公元前206年1月,项籍挥军破函谷关,想消灭刘邦军。刘邦自知不敌,亲赴鸿门(今陕西临潼东北)谢罪。不久,项籍入咸阳,烧阿房宫、杀秦王子婴。春,项籍表面上尊楚怀王为义帝,实际却将其发配到了江南,自立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同时分封18诸侯,封刘邦为汉王,领巴蜀及汉中地,并故意封秦降将章邯、司马欣、董翳(意)为雍王、塞王、翟王,领关中地,以扼制刘邦。刘邦只好忍气吞声接受封号,于四月领兵入汉中、并烧毁栈道(用木板架在悬崖上铺成的道路),表示再也无意出兵,以麻痹项籍。项羽亦率军东归。6、7月,齐国贵族后裔田荣不满分封,赶走齐王,杀胶东王,自立为齐王。刘邦乘乱重返关中,击败章邯,迫降司马欣、董翳,并用计欺骗项籍,使其相信自己取得关中后已心满意足,再也不会东进了。项籍放心去攻打田荣,对西边没有加强防范。11月,刘邦挥军东出,拜韩信为大将,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今陕西省宝鸡市东),名为义帝发丧,派人联络诸侯,公开声讨项籍,拉开了4年楚汉战争的序幕。


初战彭城


公元前205年5月,刘邦乘项籍在齐国停留的机会,率领诸侯联军56万一举攻占彭城。项羽闻之,急率轻骑兵3万奔袭,歼联军30余万,刘邦仅率数十骑逃脱,反楚联盟瓦解。

争夺成皋


同年6月,刘邦到达荥阳,击败了楚追兵,得以端息,稳住了阵脚,遂重整军队,依托关中基地和有利地势与项羽长期抗争。7月,刘邦派兵攻废丘,迫章邯自杀,解除了后顾之忧;派人说服英布反楚,联络彭越扰楚后方;派韩信开辟北方战场,攻魏俘魏王豹,破代,灭赵杀陈余。公元前205年冬,项羽发动反攻,围困荥阳,形势十分危急。刘邦用陈平反间计,使项羽怀疑范增,不用其谋,迫使范增怒而归乡。刘邦又派纪信装扮成自己去楚军诈降,乘机逃出荥阳。项籍加紧围攻荥阳,并夺取成皋。

为了减轻楚军对荥阳的压力,刘邦率军经武关、宛(今河南南阳)、叶(今叶县南),想引诱项籍南下。为配合汉军行动,此时韩信也率军到达黄河北岸,声援荥阳。彭越正在进攻下邳(今江苏邳州南)。项籍被迫率军回救,刘邦乘机收复成皋。公元前204年7月,项籍以凌厉攻势拔荥阳,再夺成皋。

霸王别姬

刘邦一面命汉军在巩县一带坚守,阻击楚军前进,一面命韩信组建新军击齐,派人入楚腹地协助彭越进攻雎阳(今河南商丘南)、外黄等地,再次迫使项羽回救。公元前204年11月,刘邦用计再次收复成皋。

项籍在击败彭越后,寻汉军主力决战不成,屯兵广武(今荥阳北)与刘邦形成对峙。不久,韩信在潍水之战中歼灭齐楚联军,完成对楚侧翼的战略迂回,又派灌婴率军一部直奔彭城。项籍腹背受敌,兵疲粮尽,遂与汉订盟,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东归楚,西归汉。公元前203年10月,项籍引兵东归。

楚、汉订盟后,刘邦本想退兵,在张良、陈平提醒下,下令全力追击楚军。公元前203年11月,两军战于固陵(今淮阳西北),项羽小胜。公元前202年1月,刘邦以封赏笼络韩信、彭越、黥布等,垓下一战重创楚军,逼项籍自刎于乌江(今安徽省和县境),终于结束了为期4年的楚汉战争。

四面楚歌


公元前202年1月,刘邦、韩信、刘贾、彭越、英布等各路汉军约计70万人与10万久战疲劳的楚军于垓下展开决战。汉军以韩信率军居中,将军孔熙为左翼、陈贺为右翼,刘邦率部跟进,将军周勃断后。韩信挥军进攻,采用诱敌深入战术,前军先诈败,信引兵后退,命左、右翼军包抄攻击楚军后部步军。楚军久战疲劳后军迎战不利,汉军将楚后军与项羽前军骑士分割两半,韩信再指挥全军反击,楚军大败,阵亡四万余,被俘两万,被打散两万,仅剩不到两万伤兵随项羽退回阵中。后楚军退入壁垒坚守,被汉军重重包围。楚军兵疲食尽。韩信命汉军士卒夜唱楚歌,歌云:“人心都向楚,天下已属刘;韩信屯垓下,要斩霸王头!”。致使楚军士卒思乡厌战,军心瓦解,项羽只有率800人突围至乌江(今安徽省和县境),这时项羽身边只剩下26骑了,一亭长愿带项羽逃至江东重振霸业,遭项羽拒绝。项羽带着26骑大战汉军,最后全军覆没,项羽不愿被俘受辱,于是在乌江自刭而死。刘邦于是还至定陶,驰入韩信军中,收夺了他的兵权,后改封韩信为楚王,都下邳(今江苏邳州市东)。

[编辑本段]【称帝建汉】

在公元前202年2月,刘邦兑现了先前的诺言,封韩信为楚王,彭越为越王。受封的韩信和彭越联合原来的燕王臧荼、赵王张敖以及长沙王吴芮共同上书刘邦,请他即位称帝。刘邦开始假意推辞,韩信他们说:“大王虽然出身贫寒,但能率领众人扫灭暴秦,诛杀不义,安定天下,功劳超过诸王,您称帝是众望所归。”刘邦顺水推舟地说:“既然你们大家都这样看,觉得有利于天下吏民,那就按你们说的办吧。”

公元前202年2月28日,刘邦在山东定陶汜水之阳举行登极大典,定国号为汉。

即位的同年6月,刘邦在洛阳的南宫开庆功宴,宴席上,他总结了自己取胜的原因:“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论抚慰百姓供应粮草,我又不如萧何;论领兵百万,决战沙场,百战百胜,我不如韩信。可是,我能做到知人善用,发挥他们的才干,这才是我们取胜的真正原因。至于项羽,他只有范增一个人可用,但又对他猜疑,这是他最后失败的原因。”刘邦的总结确实说对了,战争的胜败,人的因素总是最重要的。

后来,刘邦迁都长安是因为一个叫娄敬(因被赐姓刘,又称刘敬)的士卒的提醒,娄敬从山东赶来见刘邦,说刘邦得天下和先前的周朝不一样,所以不应该像周朝那样以洛阳为都城,应该到关中定都,这样便可以在秦地固守险地,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张良同意娄敬的建议,他说关中是“金城千里,天府之国”,退可守,攻可出。刘邦听了表示同意,于是很快将都城迁到了长安。


刘邦本是一介平民,干过泗水亭长,为人好酒好色懒惰无赖,而且不喜欢读书。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近乎流氓的人,却能在秦末农民起义中脱颖而出,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内,不但击败了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项羽,而且还夺取江山做了皇帝。刘邦的成就,不仅让熟知他的人感到疑惑,就连司马迁也觉得不可思议。

或许是得到了西汉当权者的授意,或许是出于对刘邦发自内心的崇拜,司马迁在写《史记·高祖本纪》的时候,自然不自然的就把刘邦神化了。把汉朝的缔造者刘邦塑造成神和真命天子,这既是当时统治者进一步加强统治的政治需要,也是当时老百姓对英雄传奇人生的渴望。

神化刘邦,第一步最好是从出生时就入手,哪怕是给他的父亲戴上一顶绿帽子。司马迁就是这么做的。“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司马迁不愧为大手笔,这么精彩的故事也能编得出来。刘邦可不像普通人那样是父母“爱的结晶”,而是母亲在睡梦中与蛟龙交合后的产物。换句话说,刘邦母亲怀的是“纯龙种”,出生后的刘邦不是普通人,而是神(蛟龙)的儿子。以神的名义来统治一个国家,当然众望所归。

刘邦既然是龙子,相貌肯定不凡。“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
在古汉语中:准,鼻也;颜,额也。这说明刘邦有着高高的鼻梁,长着一副龙的额头,同时还是个洒脱飘逸的“美髯公”。仅长得帅,并不能说明刘邦的神奇。刘邦身上最奇特的地方是他的那“七十二黑子”,竟然与赤帝(即炎帝)的七十二日之数相吻合。赤帝是与黄帝并称的华夏祖先,是日神之子,即火神。相传赤帝的母亲游华山时,看见一条神龙,身体马上有反应,回来就生下炎帝。斩白蛇后,刘邦又被老妪说成是赤帝的儿子。这样一来,刘邦是神龙后代似乎已成铁定的“事实”。

把刘邦塑造成神龙的后代,总要有些龙的气象和龙的影子来衬托和验证一下,才更有说服力。所以,司马迁写道:“所居上常有云气”,“其上常有龙”。刘邦在还没有得志的时候就已经异乎常人,不同凡响。住所上空经常出现象征富贵和龙相的云气,身上也经常出现龙的影子,这就强调了刘邦取得天下并非侥幸,而是上天安排和命中所定的。刘邦能得天下,能当皇帝,是受命于天,是天神对他的委托和青睐。这样一写,使刘邦“真命天子”的形象跃然纸上。

刘邦毕竟不是真正的天神,只是一个普通的血肉之躯,所以不能摆脱生老病死的客观规律。可刘邦天神的形象已经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了,即使要死,也总会有独特的死法。司马迁在写刘邦生病临死的时候,也忘不了再次加上点传奇的作料,做到有始有终。“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遂不使治病。自己九死一生打下来的江山,还没有坐够,就要说拜拜。我不相信刘邦面对死亡时,能有那份超然和洒脱。谁没有求生的欲望,相信当了皇帝的刘邦更甚,岂会拒绝医治?把刘邦的死说成是“天命”所为,是司马迁把刘邦由人塑造成神的又一神来之笔。

司马迁对刘邦的“真命天子”论,可以说是那一历史时期的一项“造神运动”。刘邦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被推上“神坛”的皇帝。

继司马迁之后,汉代的儒者们为进一步发掘刘邦天神高贵血统的来源,经过二百多年的翻箱倒柜,终于在东汉初年,由贾逵好不容易在《左传》里找到了一个叫刘累的人。据说刘累是尧的后代,曾做过夏代的臣子。“尊信谶纬”近似发狂的汉明帝总算抓到了一根稻草,用来充分证明刘姓统治江山的合理性和必然性,所以毫不犹豫的把高祖刘邦定为刘累的后代。这样,刘邦就可以通过尧,上溯到黄帝,被认为是具有天神血统的人。


刘邦建立大汉帝国,成就了刘氏两汉四百年的基业,把汉族缔造成为中国的主体民族,影响深远,无愧一代英雄。其实,真正的英雄即使死了,历史也会记录下他们的丰功伟绩,又何须这些无中生有的“噱头”呢?!

刘邦是通过革命而取得政权的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