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求关于隋炀帝女儿唐太宗皇妃的材料?

时间:2010-4-2 专题:隋炀帝
求关于隋炀帝女儿唐太宗皇妃的材料?
找到些资料。不知道是不是你要的。
杨妃
恪母,隋炀帝女也。——《旧唐书?李恪传》
其母隋炀帝女,地亲望高,中外所向。——《新唐书?李恪传》

暂且不管这寥寥数笔的记载,引出了后世编剧们多大的创作激情以及编造童话的梦想,我们站在纯历史角度来看,这几句话,提供给了我们一些很重要的资料。
首先,这位李恪的母亲杨氏出身不凡,在嫁给李世民为妃之前,她是位公主。
其次,就是新唐书对这位公主出身的皇妃,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地亲望高,中外所向。这八个字的白话文意思如何,恕在下才疏学浅,水平有限,实在是翻译不出来,但是光看字面意思,对于一位皇妃来说,确实是极高的评价了。

我想能得到极其保守封建的宋人的高度评价,杨妃本人应当是个品德优秀的女子,不过这些咱慢慢陈述,一样一样地来。

看完了书面资料,我们应当从资料衍生点什么出来。

杨妃出生于最显赫富贵的皇家,她的父亲是一国之君,这个是无庸质疑的。关键是杨妃的母亲。
由于史料没有记载(事实上我怀疑是由于隋末战乱,大多资料都丢失了),所以对她的生母是谁猜测很多。
目前电视剧中所塑造的以杨妃为原型的隋朝公主,生母基本上都是萧皇后——这位杨广后妃中唯一资料详细的妻子。
不过电视剧嘛,自然是意淫成分占绝大多数,对于生母这些,基本都属忽略了(难道编剧认为隋炀帝所有的女儿都是萧皇后所生?)。

对于杨妃生母是何许人也,我是这么认为的。
首先,是萧皇后之女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可以说接近于零(但也不是绝对不可能的)。
那么杨妃的母亲既然不是萧皇后,就是隋炀帝那不计其数的后妃中的一位了,或者更低一点的,也许是身份低下的宫女子;这些并不是没可能,因为史料的严重缺失,我们只能把一切能想到的可能性,无论好的还是坏的,全部都想到。
不过我认为杨妃的生母是没名分地位的宫女可能性也并不是很大,因为我的想法是,隋炀帝美貌如花的后妃们已经多得让他花了眼,他没有那个必要去和宫女生下杨氏家族的后代。而作为情欲及对美女的天生喜好,隋炀帝和宫女发生关系是绝对可能的,但要说生下子女,我认为可能性并不是很大(当然也是有可能的,李世民的儿女中也有不少是后宫所生)。
所以我觉得,杨妃之母是隋炀帝其中一位妃子所出的可能性是最大的。
不过我仅仅只是推测而已,而那位妃子是什么样的地位,是正一品的夫人,还是嫔还是级别更低的侍妾,我就无法得知了,因为我所知道的,隋书及唐书里提到的隋炀帝的后妃,除了萧皇后,还有一位萧嫔,另外的应该是尹氏和张氏(并不清楚具体封号,且以姓氏称之)。
别的我倒真没留意到了,若有缺漏或不对,烦请指出了。
关于杨妃的生母就考证于此,因为手头资料严重缺乏,所以极难考证出一个确切答案,姑且作为参考吧。不过我认为杨妃之母有点应该是能确定的,就是她应当是一位美女。

作为一名皇族公主,杨妃无论受不受父亲的宠爱,她都是要做公主必修的科目的。
礼仪应当属必修。当然也少不了一些类似三从四德的《女诫》之类的书或是一些陶冶自身才学的书籍。另外公主的内涵也是不可少的,所以我想杨妃也该是饱读诗书的知性女子吧,也许她的才情与长孙皇后,徐惠,燕贤妃比不来,但并不能说明她无才或没有智慧。在古代是不太有不学无术的公主的,就连任性到令我生厌的高阳公主,也是有点墨水的(只是她的智商肯定不高,否则不会因为任性妄为害死那么多人,说句实话我认为李恪之死她要负大半责任,如果不是她这么一闹,长孙无忌就没有那么好的机会处理李恪了,虽然说李恪在长孙无忌手里极难逃一死,但起码不会死那么快)。

从小被这样熏陶,受着传统的皇室教育,杨妃必然不可能像电视剧里所描写的一样,性格刁蛮胡闹,整个皇宫被她闹得鸡飞狗跳的(汗,我觉得这些编剧一定是受《还珠格格》遗毒不浅),事实上就算是极为受宠的公主,也绝对不敢这么胡闹,高阳是李世民最宠爱的女儿之一,虽然她任性妄为,肆意胡闹,但她还是不敢让父亲知道她干的事情,而她就算是任性的范围,也不可能扩大到整个皇宫,所有人陪她一起闹的地步。李世民固然宠爱她,但是也不是只宠她一个,长乐公主,晋阳公主这些公主所受到的宠爱分毫不会差于高阳公主,只是高阳公主的性格娇纵任性,而长乐公主晋阳公主的性格却非常温顺,叫人感觉不像是极得宠的公主(汗,不晓得是什么思维,为什么得宠的公主一定要任性娇纵呢?乾隆的十公主无疑是最受宠的公主,可也没见她多飞扬跋扈啊,从记载来看还不失为一名皇家贵公主呢)。
(貌似偏题,转回来)
杨妃的性格应该是属于那种传统的公主典型,温柔婉约,典雅大方,给人一种柔和的感觉,却又不失公主贵气的那种。公主的贵气是必然有的,因为杨妃从小就受着那样的礼仪教育,举止全部都是按着规矩来,这样严格的礼仪制度教育出来的公主,绝对是举措优雅得体的;加上公主长期的皇宫生活以及其他的一些熏陶,公主的气质自然就是这么培养出来了(皇宫历来是规矩最为严谨的地方,我是绝对不信杨妃是个跋扈蛮横的公主的)。

如果说隋炀帝不那么独断专行,那么残暴荒淫的话(其实他的才华相当地不错,政治才能也并非昏君,可是他的品行过于荒淫,残暴),也许隋朝并没有那么早地灭亡,而杨妃,也就不会成为李世民的妃子;
假如说隋朝不是那时灭亡的,我想杨妃应当像众多普通的皇室公主一样——到了年龄后,由隋炀帝挑选合适的驸马人选,择日下嫁,然后和驸马生几个孩子,夫妻之间相敬如宾,安稳太平地过完一生。虽然很平淡,但是却是安逸的日子。但如果真的是如此,相信后世的人们不会注意到她——因为中国古代的公主实在是太多了,多到不计其数,著名的公主也实在不少,比如长乐公主,高阳公主,南阳公主,柔福帝姬(宋徽宗改的,把“公主”改成了“帝姬”,不过后来又改回来了),和孝公主……但出于对皇室的尊重及必须记载的档案,公主们无论得不得宠,无论死得早不早,无论一生是多么地平淡乏味无奇,在史书上,起码是要留下一个封号,以及夫家姓氏的。运气好点儿也许能顺带记上生母是谁,公主的名字叫什么,出生于什么时候,死与什么时候(这点儿清朝的公主档案做得最好,记录得非常详细,不过那些公主的名字是否叫所谓的和孝嫩哲温宪,我倒是不知道)。
而如果真的是这样,杨妃也就不会成为一则传奇被人们津津乐道,被编剧拿来当作隋末版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素材了。
正因为是隋朝的灭亡,杨妃的特殊身份,使得后人注意到了她。
按理说一般新朝对已灭亡的前朝血脉,为了以绝后患,通常是比较残忍的,起码不会给一个亡国帝女名分,就如北宋灭亡时那些被当作俘虏的帝姬们一样,被金国的皇室侮辱,却始终得不到名分,过着最下贱的生活——这对于曾经身为皇室帝姬的她们是极端侮辱的,特别是宋人极其注重妇女的名节。
而杨妃在这一点上,无疑是幸运的。

她所遇到的新朝皇室,不是异族,也不是对杨氏家族有什么刻骨仇恨或是抱着必须以绝后患杀心的人。
这个攻下长安的新朝,是由她表叔(应该是这么叫吧)李渊所创立的李唐王朝。
李家与杨家是表亲关系——李渊的母亲独孤氏,与隋炀帝的母亲独孤皇后是亲生姐妹,李渊与隋炀帝,虽然是异姓,却是表兄弟的关系。那么李世民——杨妃的丈夫,就是隋炀帝的表侄,而杨妃,则是李世民的表妹。
凭着这点亲戚关系,加上刚刚攻下长安,士气大振——若此时把杨氏留于长安的血脉杀光,实在是不妥当的,况且李渊打的是“替隋炀帝报仇”的旗号举反旗的,如果杀了前隋皇室血脉,那么无疑是在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叫天下人都不能信服李家坐拥天下。
李渊与他的儿子都是聪明人,这点利害关系他们自然是明白,比起那辉煌江山,前隋的血脉是微不足道的(这个是站在纯政治角度来考虑的,我想当时杨妃还只是众多被俘虏的公主嫔妃中的一位,隋炀帝的妃嫔公主何其多,想来李世民应该还没留意到她,况且先留心女人再去商讨政事,是不符合李世民的行事作风的。从绵绵不绝的李世民究竟最爱谁的争论看来,他固然多情,但对于他来说,其实事业才是第一,其次是女人。否则史书上留下的就不是大唐天可汗李世民了,而是大唐情王李世民了)。
可是那些的妃子及公主皇子应该怎么处理,又成了一个难题。
不过解决方法总是有的。
女人自然是分给了男人们,而皇子,汗,本人倒确实不知道那些皇子下落如何,反正只知道有个半大孩子被李渊挑出来当了傀儡。又或者我记错了,当时在长安的没有多少皇子,隋炀帝的皇子可能大部分早已去世,比如那位太子同学。
我不知道当时杨妃是通过什么样的情况,最终成了李世民的妃子:到底是李世民自己看上她然后选中的,还是李渊随机分配的又或者是更自由一点让女人们自己挑选丈夫的(最后一个可能性极小,呵呵)。
不过我认为刚刚开始的时候,李世民应当对杨妃,没有什么特别深厚的感情,因为李世民的表姐表妹不少,杨妃在那些公主里,我想好像没有什么出众的地方。
但是李世民对她没有爱是不可能的事情,她和李世民的感情应该是慢慢培养出来的。
不过想来一开始也没有什么爱可以互生,无论于杨妃还是于李世民:因为说句实话,我觉得按当时的情况来看,杨妃很有可能是被当作战利品赏赐给李世民的,如果是如此背景之下,那么我觉得一见钟情然后相爱的可能性非常渺小——就算他李二纯粹出于对美女的怜惜对杨妃产生了爱怜,可杨妃未必在那时就爱上了李世民。

但我前面说了,说他们之间没有爱是不可能的事情。
对了,顺便插一句,杨妃嫁给李世民时的年纪应当不算很小了,起码应该是到了古代成人的年纪了。我猜她可能比李世民略小,大约与长孙皇后年纪相仿吧,或者比长孙皇后略小一到三岁左右。

长孙皇后于武德二年生下了长子承乾,武德三年初左右,杨妃也紧跟着生下了三子李恪。
我觉得李世民应该还是挺喜欢杨妃的,至少他从不曾亏待她委屈她。
李恪出生的时候李世民还只是位皇子,我冒昧地揣测下,对于儿子的取名,可能相对比较自由。
所以“恪”这个名字,我猜是杨妃所取也不无可能(当然也完全有可能不是,因为小李儿子里名字带有竖心旁的不少,比如纪王慎;所以我只是猜测而已)。而杨妃其人基本应当属于淡漠名利的那一种——事实上当时的环境,她就算本性不是如此,环境也会迫使她不得不如此。
如果这个“恪”字真为杨妃所取,那么我有个大胆的猜想,就是可能是杨妃在向长孙皇后示弱。
请大家不要误会,我不是说杨妃长孙之间有什么隔阂,或者说长孙皇后排挤杨妃之类的,那些于长孙皇后的性格来看都不可能,她们之间的相处应当是很融洽的。至于杨妃为什么要向长孙皇后示弱,我认为原因可能如下:杨妃是前朝公主的身份不容质疑,就算前隋已亡,但毕竟曾贵为公主,于出身和血统来说,杨妃是高过长孙皇后的(无论长孙皇后祖先血统有多高贵,她出生的时候,她的父亲是臣子,杨妃父亲是皇帝是不争的事实),而在某些举止方面,杨妃毕竟是公主,与长孙皇后相比,是不会少了那份天生皇族的贵气的(尽管可能亡国后,气度会有所磨损收敛),而杨妃性格也同样温顺,虽然在一些实用智慧方面以及处理事情的干练豁达,杨妃可能远不及长孙皇后。但是杨妃毕竟是皇宫中长大的,对于皇宫的无情残酷,她必然是比长孙皇后更为了解。所以她有可能对未来作过猜测分析,而且不止一次地权衡过,可能她已经明白,唐未来的国君,必是在李建成与李世民当中选一人(毕竟李渊的嫡子里只有这两个儿子是最为优秀的),而李建成的妻子,也就是太子妃,与长孙皇后相比,才干与内涵修养品性,必是远远不及的(史书上貌似都没记载太子妃是何许人也,也可能是我看书不仔细,加上对李建成同学并无太大兴趣所以粗略跳过……若有误还请指出)。
如果李世民当了皇帝,那么无疑地,身为结发之妻的嫡妃长孙氏,就是皇后。无论长孙皇后多么地大度宽容温柔,在皇宫中长大的,可以说是见惯后宫斗争的杨妃,多少都会为自己留条后路,她很清楚地明白只有依靠自己才能生存下去。可以说杨妃对这些后宫斗争是相当敏感的,所以我想有的时候她可能不是单纯地淡泊名利,而是想置身事外,保全自己。毕竟自己过了十几年的公主生活,对于皇宫的荣华富贵,她应当是并不十分在意的,经历如此变故,对杨妃来说,也许生存和保全自己,保护自己不受伤害才是最主要的。
所以我觉得,杨妃是在向长孙皇后示弱,那时杨妃与长孙皇后接触并不很久,她对长孙皇后,在那个时候可能并不完全信任的。而她表现出来的处事态度也很可能是低调而淡漠的(也许这是史书记载她不多的原因之一吧)。

接下来要说一说的是关于杨妃的封号问题。
杨妃应当是贞观初年就被封为四夫人之一的,贵妃是韦氏,贤妃是燕氏,而德妃与淑妃两个封号究竟是谁的还不能肯定。
贞观初年被册拜为四夫人的还有一位阴氏,她的封号被推测为德妃,不过我觉得也并不一定能肯定阴妃就是德妃。关于封号存在以下两个推测:
第一,杨妃是淑妃,阴妃是德妃,这是历来被大众所认可并沿用的一种推测,如果是这样的话,杨妃必然是在李世民死后去世的。因为按这样的说法,贞观十七年阴妃的儿子叛乱被杀,根据燕妃墓志记载,燕氏是贞观十八年迁的德妃,也就是说,阴妃因为被儿子牵连降级为嫔,燕妃替补了她的位置。唐朝后妃品级里的四夫人从这一事看出,是有尊卑之分的,贵妃为最尊,贤妃为最低,不然小李也不会没事给燕妃迁位号。那么这样的话,杨妃早逝一说就站不住脚了。如果杨妃是淑妃并且早逝的话,按理来讲她死后淑妃的位置就该有人来替补,按阴妃是德妃,燕妃是贤妃来看,如果说杨妃早死,那么阴氏就会替补为淑妃,而燕氏替补为德妃——可是根据燕妃墓志记载,她在贞观十八年才迁为德妃,并且没有任何记载表明她在贞观年间迁到过淑妃。所以杨妃就不可能是死在贞观年间的。
第二,杨妃是德妃,阴妃是淑妃。如果按这种推测,杨妃早逝同样也不可能。理由同上,如果杨妃早逝,那么燕妃就立刻会替补为德妃,而事实上并非如此,燕妃当是贞观十八年迁的德妃,而且没有当过淑妃。除非杨妃一开始并非四夫人,是后来替补上来的,这样倒是很有可能早逝。可事实上根据一些推测,杨妃确实应当为早期的四夫人(如果是这样,那么个人推测那位小杨妃当是燕妃替补德妃后迁上来的),当然这个也并不是肯定,杨妃是早期的四夫人之一当没有疑问(无论是这两种里的哪种推测,杨妃都应当是淑妃了。因为她就算开始是德妃,在贞观十七年左右阴妃降位后,她也会替补为淑妃的),但我不排除那万分之一的可能的情况,毕竟唐书里称为杨妃的不止她一个。在没有墓志和其他史料的证明之下,我们只能把一切称为“推测”。所以杨妃是推测中的淑妃。

如果说杨妃真如一些朋友推测的那样是早逝的话,那么她的封号极有可能是追封,若是追封的话,我冒昧揣测,贵妃也不是没有可能(当然这只是揣测而已)。贞观初年的四夫人,只有韦贵妃与燕妃得以确认封号,剩下的德妃与淑妃都只是猜测。

接下来要说的,是颇有争论的李世民对杨妃的感情。
电视剧里描写的所谓的李杨忠贞不二的美好爱情自然是不可能的,可是就此说李世民完全不爱杨妃,也实在说不大过去。我是这么认为的,单纯地说李世民不爱杨妃或最爱杨妃都是错误的观点。因为我们在看待李世民的感情问题上,不可避免地加入了现代爱情的观点之一——一夫一妻。应该这么说,李世民应该是爱杨妃的,只是他对杨妃的爱和对长孙皇后、韦贵妃等人的爱是不同的。李世民不是专情的人,长孙皇后固然是他所爱,可是长孙皇后一个人是不可能满足李世民对爱情的需求的,李世民爱长孙皇后,爱韦贵妃,爱阴妃,爱燕妃,爱杨妃……这些女性他都爱,只是对她们的感情需求不同而已。就如乾隆一样,他爱孝贤皇后的同时也爱慧贤皇贵妃,他是同时爱着这两位女子,可是对她们的爱是不一样的。
以现代爱情的观点去苛求古人,尤其是一位古代君王,这未免牵强。

由于墓志未发现,杨妃的一些生平事迹也无从考证,比如她去世的具体时间。一般有以下几种猜测:
第一,死于永徽年间的皇室大血洗,因李恪而连罪。我个人以为,这似乎不太可能,因为李治没有必要杀死杨妃,杨妃只是一个女子,一个后妃,她不能够也不可能对朝政做什么,杀死杨妃反而会引起民众猜测和不满(况且李治以仁孝得天下,不大可能会赐死庶母)。连身为男人的杨妃的另一个儿子蜀王,李治所做的也只是贬为庶民,若干年后他还陪葬了昭陵。所以我觉得李治没必要杀死杨妃,赐死李恪的理由非常简单,因为李恪很优秀,他会威胁到李治的皇位。长孙无忌本来就是为了维护李治的统治才哄了哄房遗爱把李恪牵扯进来的。至于说房遗爱等人谋反是对李治统治的不满我倒觉得未必,八成是看着李治觉得他懦弱好欺,所以以为自己可以夺位成功,可惜漏算了一个房遗直,如果真的不满李治,房遗直大可袖手旁观,没事去告发自己亲弟弟干什么。
第二,死于贞观年间,这个除非杨妃并非四夫人,否则不可能,理由同对杨妃的封号猜测。
第三,贞观年前就去世。个人比较赞同这类说法,觉得杨妃有可能是那时候去世的,从贞观年间失去了关于杨妃的一切记载来看,杨妃确实有可能死在贞观之前。

另外史书里关于杨妃的记载,仅从她的儿子李恪的传记里才得以见到一星半点,于是有些杨妃的粉丝认为,杨妃被史书刻意地抹去了痕迹。
这个问题我以前就觉得不可能,在qq上和杨清儿姐姐交换了意见后,我们一致认为杨妃没有被史书抹去痕迹。其实从史书记载来看,杨妃是李世民后妃中除了长孙皇后、徐惠和巢刺王妃杨氏之外,记载最多的一位妃子(其中巢王妃杨氏在《旧唐书》还没有记载,只有《新唐书》和《资治通鉴》里记载过李世民要立她为后的事情)。连在墓志上容貌被夸得天上有地下无的韦贵妃和号称“才女”的燕德妃(德妃是燕妃后来迁的位号,她在贞观初年的封号是“贤妃”)在史书中也唯有一句冰冷的诸如“韦妃生纪王慎”之类的话了(公主传里的临川公主传中提到:临川公主,韦贵妃所生。在这里才体现韦贵妃的封号是“贵妃”,而对于她的身世、容貌等等记载统统没有)。相较于另外几位同为四夫人的女子,杨妃实在算是记载得较多了,起码史官载下了她的身份是隋炀帝女(没有史书记载,我还不信你能从杨妃姓杨来肯定出她是隋炀帝女,天底下姓杨的多了去了)。其实唐朝历来不怎么注重记载后妃,除了太穆皇后窦氏,盛世贤后长孙氏,唯一的女皇武氏和那个打着“红颜祸水”标签的杨贵妃,其他皇后妃子记载都是不如这几位的一半的。后妃们多是在自己儿子里的传记里才能有幸可能会记载上一两句,比如高祖李渊的万贵妃,宇文昭仪。而李世民后妃中得此待遇的也只有杨妃和齐王妃二人而已(齐王妃在《旧唐书》里还没影子,杨妃两本唐书都有),徐惠能单独列传,多半还是要归功于那篇谏文和殉情(对社稷有贡献,对李世民痴情)。

说到杨妃就不能不提她的儿子,我觉得杨mm的两位儿子非常有意思,一个“文武双全”,一个“禽兽不如”,真是两个极端。那个禽兽不如的小六同学我就不赘述了,皇子能当到他那份上可真是活宝了——可人糊涂就有好运,永徽年间他本作为小三同学的同母弟被贬为庶人,可毕竟是个浑人,杀了他也没什么好处,于是就这么活下来了,后来还给平了反恢复了爵位又陪葬昭陵,不得不说小六同学某些程度上比小三幸运得多。
重点要说的还是小三同学。历史上真正的小三同学是不会像一些电视剧里所描写的那样如此卓越或者如某片里描写的那样小尾巴狼,感觉小三应当是个中规中矩的皇子,在小李几个儿子确实算得上优秀,但不是卓越。说实在的,小三同学除了史书记载“文武双全”和小李称赞的“英果类我”,我还真没见小三对唐朝做过什么实际的贡献(或者说是有什么事情值得称为“卓越”的),但小三的优秀是肯定的,不然无忌舅舅也没必要哄着房小二咔嚓了小三。其实对小三的评价,我觉得还是得本着客观的角度来说。很多小三粉都说,小三因为母亲是隋公主,所以他身上流着隋炀帝的血统,唐朝怕隋朝卷土重来,所以小三不可能当太子。这段话表面上看很有道理,可细看起来,我个人觉得实在有些……怎么说呢,有点不靠谱的感觉。首先小三的父亲姓李不姓杨,小三自己也姓李,他受的是唐朝的教育而不是隋朝教育,难道在小三眼里,生他养他的亲生父亲还不如一个没见过面的外公?这实在没道理啊,况且按当时的角度来说,小三的外公隋炀帝是个人人唾之的大昏君(小广粉表激动,我只是就事论事),灭亡了隋朝的千古罪人,难道小三还会对他有好感不成?而以推测中杨妃mm的处事态度,她万不可能把小三往复辟隋朝这方向上引,她就不怕自己被后世诟病?杨妃mm当时的身份说穿了是位亡国公主(杨妃粉先别激动),她难道还敢造次妄想复兴隋朝?绝对无可能啊。而且杨妃要复兴隋朝,大应该怂恿小三去争帝位,大应该暗中耍手段费心当上皇后,好给小三当太子来个名正言顺的理由——新皇后的嫡长子。可事实上这一切都是不可能发生的。
所以我认为,说小三因为有隋朝血统不能立太子,个人认为不怎么靠谱。小三不能当太子还是因为嫡子里还有一位小九,就算前面小一和小四失宠,可小九还在,除非小九也死了或失宠,那么皇位才有可能会到小三头上。
至于后来小三会死,多半还是因为前面小李的那句“英果类我”害了他,谁让他曾成为太子人选呢?无忌舅舅不可能不提防和排斥小三。所以高阳这位娇娇女搞出谋反正好给他一个除小三的绝佳机会,于是一哄房小二,小三就这么被株连咔嚓了。小三粉大骂无忌舅舅的很多,其实这事儿我觉得不能怪无忌舅舅太狠,小三毕竟是对小九皇位威胁最大的人,咔嚓小三完全可以说是政治斗争——失败者只能如此。这里也可以看出小三毕竟道行还嫩了点儿,斗不过无忌舅舅,无忌舅舅也是趁他翅膀未硬爽快地咔嚓了小三,算是消除自己的后顾之忧。而对无忌舅舅此人的评价也是需要中肯和客观的(说实话永徽那次血洗,我觉得比小三更冤枉的是江夏王李道宗,无忌舅舅牵连到他才纯粹是因为私怨,这件事情才是无忌舅舅做得最有失道德水准的一件),不能因为无忌舅舅喀嚓了小三就全盘否认他对大唐的贡献并且贬低他。

小三就这么被咔嚓了,而在此事中也无法看出关于杨妃mm的踪影,实在不能确定她是否活到了那时间。如果她活到永徽年间,那么这些变故对她来说是打击巨大的,所以私不希望她长寿,早些逝去未必不是一种幸福。

还有那位高阳公主这里稍微提一下,似乎不少杨妃粉粉和小三粉粉认为她是杨妃的亲生女儿,说实话我颇不以为然,那位高阳同学得小李喜欢倒是没错,史书也记载了,后来因为她谋反牵连到小三,就有一些人说她是小三同母妹妹,也就是杨妃的女儿,这有些说不过去了。从史书记载来看,根本找不到一点小三和高阳交往过密或感情好的记载,当然也找不到小三和高阳关系恶化的记载,总体来说属于平淡的交情,大约也就是普通感情的兄妹,见了面打个招呼的那种。如果硬要从谋反牵连把高阳往杨妃身上靠,那么同谋反的还有一位北景公主,她难道也是杨妃的女儿?况且高阳这样的活宝,说她是杨妃的女儿,我都觉得太丢杨妃的脸。一个小六已经够给杨妃丢脸了,再来个高阳,还真一对活宝。总之高阳这小丫头除了得宠我没看见她做过什么好事儿,起码我看到的只有史书上记载的就是她和和尚私通丢尽李世民脸面的那事儿。唐朝再开放那也是武则天那时候才有女人找男宠的(还都是有权势的女人),小李那时候再开放也没有开放到容许一位公主去和一个和尚私通,况且这小丫头在小李死的时候都不悲伤,实在不孝(为小李不值)。总之我不觉得高阳会是杨妃的女儿,她谋反牵扯到小三也完全是无忌舅舅早想除掉小三了。

对于大杨妃的考证,就到此结束了。无论我们再作什么推测,也都无法还原成历史上真正的她了,她早已随着历史逝去了。或许我们永远无法知道,她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成为新朝皇子的侧室的,又是怎样为他诞育了两位皇子的(或者还有女儿)。一切的赞美或中伤,全是后人加给她的,而我们所真正知道的,其实仅有那句“恪母,隋炀帝女也”而已。但对杨妃来说,或许够了。也许对真实她来说,低调和温顺是最适合的。

--------------------------------------------------------------------------------------------------------------------------------------------------------------------------------------------------------
可见,如果不是因为她的儿子,太宗第三子吴王李恪,大杨妃也许如同很多历史人物一般,淹没在史料之中。然而她还是出现了,母以子贵的宫廷中,她颇具争议的儿子李恪仍然带出了她的身影。
于是人们又找到了史料验证了她的存在:
太宗子
皇太子李承乾(母长孙皇后)
楚王李宽(母不详,早薨)
吴王李恪(母隋炀帝女杨妃唐高宗即位后,长孙无忌为专权,对李恪和其同母弟李愔展开迫害)
魏王李泰(母长孙皇后)
齐王李佑(母阴妃,后废为庶人)
蜀王李愔(母隋炀帝女杨妃)
蒋王李恽(母王氏)
越王李贞(母燕妃)
高宗李治(原为晋王,母长孙皇后)
纪王李慎(母韦妃)
江殇王李嚣(母燕妃,早薨)
代王李简(母不详,早薨)
赵王李福(母杨妃)
曹王李明(母杨氏)

人们发现这位大杨妃一共出有两子,行3的李恪和行6的李愔。
杨妃
恪母,隋炀帝女也。——《旧唐书?李恪传》
其母隋炀帝女,地亲望高,中外所向。——《新唐书?李恪传》

暂且不管这寥寥数笔的记载,引出了后世编剧们多大的创作激情以及编造童话的梦想,我们站在纯历史角度来看,这几句话,提供给了我们一些很重要的资料。
首先,这位李恪的母亲杨氏出身不凡,在嫁给李世民为妃之前,她是位公主。
其次,就是新唐书对这位公主出身的皇妃,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地亲望高,中外所向。这八个字的白话文意思如何,恕在下才疏学浅,水平有限,实在是翻译不出来,但是光看字面意思,对于一位皇妃来说,确实是极高的评价了。

我想能得到极其保守封建的宋人的高度评价,杨妃本人应当是个品德优秀的女子,不过这些咱慢慢陈述,一样一样地来。

看完了书面资料,我们应当从资料衍生点什么出来。

杨妃出生于最显赫富贵的皇家,她的父亲是一国之君,这个是无庸质疑的。关键是杨妃的母亲。
由于史料没有记载(事实上我怀疑是由于隋末战乱,大多资料都丢失了),所以对她的生母是谁猜测很多。
目前电视剧中所塑造的以杨妃为原型的隋朝公主,生母基本上都是萧皇后——这位杨广后妃中唯一资料详细的妻子。
不过电视剧嘛,自然是意淫成分占绝大多数,对于生母这些,基本都属忽略了(难道编剧认为隋炀帝所有的女儿都是萧皇后所生?)。

对于杨妃生母是何许人也,我是这么认为的。
首先,是萧皇后之女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可以说接近于零(但也不是绝对不可能的)。
那么杨妃的母亲既然不是萧皇后,就是隋炀帝那不计其数的后妃中的一位了,或者更低一点的,也许是身份低下的宫女子;这些并不是没可能,因为史料的严重缺失,我们只能把一切能想到的可能性,无论好的还是坏的,全部都想到。
不过我认为杨妃的生母是没名分地位的宫女可能性也并不是很大,因为我的想法是,隋炀帝美貌如花的后妃们已经多得让他花了眼,他没有那个必要去和宫女生下杨氏家族的后代。而作为情欲及对美女的天生喜好,隋炀帝和宫女发生关系是绝对可能的,但要说生下子女,我认为可能性并不是很大(当然也是有可能的,李世民的儿女中也有不少是后宫所生)。
所以我觉得,杨妃之母是隋炀帝其中一位妃子所出的可能性是最大的。
不过我仅仅只是推测而已,而那位妃子是什么样的地位,是正一品的夫人,还是嫔还是级别更低的侍妾,我就无法得知了,因为我所知道的,隋书及唐书里提到的隋炀帝的后妃,除了萧皇后,还有一位萧嫔,另外的应该是尹氏和张氏(并不清楚具体封号,且以姓氏称之)。
别的我倒真没留意到了,若有缺漏或不对,烦请指出了。
关于杨妃的生母就考证于此,因为手头资料严重缺乏,所以极难考证出一个确切答案,姑且作为参考吧。不过我认为杨妃之母有点应该是能确定的,就是她应当是一位美女。

作为一名皇族公主,杨妃无论受不受父亲的宠爱,她都是要做公主必修的科目的。
礼仪应当属必修。当然也少不了一些类似三从四德的《女诫》之类的书或是一些陶冶自身才学的书籍。另外公主的内涵也是不可少的,所以我想杨妃也该是饱读诗书的知性女子吧,也许她的才情与长孙皇后,徐惠,燕贤妃比不来,但并不能说明她无才或没有智慧。在古代是不太有不学无术的公主的,就连任性到令我生厌的高阳公主,也是有点墨水的(只是她的智商肯定不高,否则不会因为任性妄为害死那么多人,说句实话我认为李恪之死她要负大半责任,如果不是她这么一闹,长孙无忌就没有那么好的机会处理李恪了,虽然说李恪在长孙无忌手里极难逃一死,但起码不会死那么快)。

从小被这样熏陶,受着传统的皇室教育,杨妃必然不可能像电视剧里所描写的一样,性格刁蛮胡闹,整个皇宫被她闹得鸡飞狗跳的(汗,我觉得这些编剧一定是受《还珠格格》遗毒不浅),事实上就算是极为受宠的公主,也绝对不敢这么胡闹,高阳是李世民最宠爱的女儿之一,虽然她任性妄为,肆意胡闹,但她还是不敢让父亲知道她干的事情,而她就算是任性的范围,也不可能扩大到整个皇宫,所有人陪她一起闹的地步。李世民固然宠爱她,但是也不是只宠她一个,长乐公主,晋阳公主这些公主所受到的宠爱分毫不会差于高阳公主,只是高阳公主的性格娇纵任性,而长乐公主晋阳公主的性格却非常温顺,叫人感觉不像是极得宠的公主(汗,不晓得是什么思维,为什么得宠的公主一定要任性娇纵呢?乾隆的十公主无疑是最受宠的公主,可也没见她多飞扬跋扈啊,从记载来看还不失为一名皇家贵公主呢)。
(貌似偏题,转回来)
杨妃的性格应该是属于那种传统的公主典型,温柔婉约,典雅大方,给人一种柔和的感觉,却又不失公主贵气的那种。公主的贵气是必然有的,因为杨妃从小就受着那样的礼仪教育,举止全部都是按着规矩来,这样严格的礼仪制度教育出来的公主,绝对是举措优雅得体的;加上公主长期的皇宫生活以及其他的一些熏陶,公主的气质自然就是这么培养出来了(皇宫历来是规矩最为严谨的地方,我是绝对不信杨妃是个跋扈蛮横的公主的)。

如果说隋炀帝不那么独断专行,那么残暴荒淫的话(其实他的才华相当地不错,政治才能也并非昏君,可是他的品行过于荒淫,残暴),也许隋朝并没有那么早地灭亡,而杨妃,也就不会成为李世民的妃子;
假如说隋朝不是那时灭亡的,我想杨妃应当像众多普通的皇室公主一样——到了年龄后,由隋炀帝挑选合适的驸马人选,择日下嫁,然后和驸马生几个孩子,夫妻之间相敬如宾,安稳太平地过完一生。虽然很平淡,但是却是安逸的日子。但如果真的是如此,相信后世的人们不会注意到她——因为中国古代的公主实在是太多了,多到不计其数,著名的公主也实在不少,比如长乐公主,高阳公主,南阳公主,柔福帝姬(宋徽宗改的,把“公主”改成了“帝姬”,不过后来又改回来了),和孝公主……但出于对皇室的尊重及必须记载的档案,公主们无论得不得宠,无论死得早不早,无论一生是多么地平淡乏味无奇,在史书上,起码是要留下一个封号,以及夫家姓氏的。运气好点儿也许能顺带记上生母是谁,公主的名字叫什么,出生于什么时候,死与什么时候(这点儿清朝的公主档案做得最好,记录得非常详细,不过那些公主的名字是否叫所谓的和孝嫩哲温宪,我倒是不知道)。
而如果真的是这样,杨妃也就不会成为一则传奇被人们津津乐道,被编剧拿来当作隋末版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素材了。
正因为是隋朝的灭亡,杨妃的特殊身份,使得后人注意到了她。
按理说一般新朝对已灭亡的前朝血脉,为了以绝后患,通常是比较残忍的,起码不会给一个亡国帝女名分,就如北宋灭亡时那些被当作俘虏的帝姬们一样,被金国的皇室侮辱,却始终得不到名分,过着最下贱的生活——这对于曾经身为皇室帝姬的她们是极端侮辱的,特别是宋人极其注重妇女的名节。
而杨妃在这一点上,无疑是幸运的。

她所遇到的新朝皇室,不是异族,也不是对杨氏家族有什么刻骨仇恨或是抱着必须以绝后患杀心的人。
这个攻下长安的新朝,是由她表叔(应该是这么叫吧)李渊所创立的李唐王朝。
李家与杨家是表亲关系——李渊的母亲独孤氏,与隋炀帝的母亲独孤皇后是亲生姐妹,李渊与隋炀帝,虽然是异姓,却是表兄弟的关系。那么李世民——杨妃的丈夫,就是隋炀帝的表侄,而杨妃,则是李世民的表妹。
凭着这点亲戚关系,加上刚刚攻下长安,士气大振——若此时把杨氏留于长安的血脉杀光,实在是不妥当的,况且李渊打的是“替隋炀帝报仇”的旗号举反旗的,如果杀了前隋皇室血脉,那么无疑是在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叫天下人都不能信服李家坐拥天下。
李渊与他的儿子都是聪明人,这点利害关系他们自然是明白,比起那辉煌江山,前隋的血脉是微不足道的(这个是站在纯政治角度来考虑的,我想当时杨妃还只是众多被俘虏的公主嫔妃中的一位,隋炀帝的妃嫔公主何其多,想来李世民应该还没留意到她,况且先留心女人再去商讨政事,是不符合李世民的行事作风的。从绵绵不绝的李世民究竟最爱谁的争论看来,他固然多情,但对于他来说,其实事业才是第一,其次是女人。否则史书上留下的就不是大唐天可汗李世民了,而是大唐情王李世民了)。
可是那些的妃子及公主皇子应该怎么处理,又成了一个难题。
不过解决方法总是有的。
女人自然是分给了男人们,而皇子,汗,本人倒确实不知道那些皇子下落如何,反正只知道有个半大孩子被李渊挑出来当了傀儡。又或者我记错了,当时在长安的没有多少皇子,隋炀帝的皇子可能大部分早已去世,比如那位太子同学。
我不知道当时杨妃是通过什么样的情况,最终成了李世民的妃子:到底是李世民自己看上她然后选中的,还是李渊随机分配的又或者是更自由一点让女人们自己挑选丈夫的(最后一个可能性极小,呵呵)。
不过我认为刚刚开始的时候,李世民应当对杨妃,没有什么特别深厚的感情,因为李世民的表姐表妹不少,杨妃在那些公主里,我想好像没有什么出众的地方。
但是李世民对她没有爱是不可能的事情,她和李世民的感情应该是慢慢培养出来的。
不过想来一开始也没有什么爱可以互生,无论于杨妃还是于李世民:因为说句实话,我觉得按当时的情况来看,杨妃很有可能是被当作战利品赏赐给李世民的,如果是如此背景之下,那么我觉得一见钟情然后相爱的可能性非常渺小——就算他李二纯粹出于对美女的怜惜对杨妃产生了爱怜,可杨妃未必在那时就爱上了李世民。

但我前面说了,说他们之间没有爱是不可能的事情。
对了,顺便插一句,杨妃嫁给李世民时的年纪应当不算很小了,起码应该是到了古代成人的年纪了。我猜她可能比李世民略小,大约与长孙皇后年纪相仿吧,或者比长孙皇后略小一到三岁左右。

长孙皇后于武德二年生下了长子承乾,武德三年初左右,杨妃也紧跟着生下了三子李恪。
我觉得李世民应该还是挺喜欢杨妃的,至少他从不曾亏待她委屈她。
李恪出生的时候李世民还只是位皇子,我冒昧地揣测下,对于儿子的取名,可能相对比较自由。
所以“恪”这个名字,我猜是杨妃所取也不无可能(当然也完全有可能不是,因为小李儿子里名字带有竖心旁的不少,比如纪王慎;所以我只是猜测而已)。而杨妃其人基本应当属于淡漠名利的那一种——事实上当时的环境,她就算本性不是如此,环境也会迫使她不得不如此。
如果这个“恪”字真为杨妃所取,那么我有个大胆的猜想,就是可能是杨妃在向长孙皇后示弱。
请大家不要误会,我不是说杨妃长孙之间有什么隔阂,或者说长孙皇后排挤杨妃之类的,那些于长孙皇后的性格来看都不可能,她们之间的相处应当是很融洽的。至于杨妃为什么要向长孙皇后示弱,我认为原因可能如下:杨妃是前朝公主的身份不容质疑,就算前隋已亡,但毕竟曾贵为公主,于出身和血统来说,杨妃是高过长孙皇后的(无论长孙皇后祖先血统有多高贵,她出生的时候,她的父亲是臣子,杨妃父亲是皇帝是不争的事实),而在某些举止方面,杨妃毕竟是公主,与长孙皇后相比,是不会少了那份天生皇族的贵气的(尽管可能亡国后,气度会有所磨损收敛),而杨妃性格也同样温顺,虽然在一些实用智慧方面以及处理事情的干练豁达,杨妃可能远不及长孙皇后。但是杨妃毕竟是皇宫中长大的,对于皇宫的无情残酷,她必然是比长孙皇后更为了解。所以她有可能对未来作过猜测分析,而且不止一次地权衡过,可能她已经明白,唐未来的国君,必是在李建成与李世民当中选一人(毕竟李渊的嫡子里只有这两个儿子是最为优秀的),而李建成的妻子,也就是太子妃,与长孙皇后相比,才干与内涵修养品性,必是远远不及的(史书上貌似都没记载太子妃是何许人也,也可能是我看书不仔细,加上对李建成同学并无太大兴趣所以粗略跳过……若有误还请指出)。
如果李世民当了皇帝,那么无疑地,身为结发之妻的嫡妃长孙氏,就是皇后。无论长孙皇后多么地大度宽容温柔,在皇宫中长大的,可以说是见惯后宫斗争的杨妃,多少都会为自己留条后路,她很清楚地明白只有依靠自己才能生存下去。可以说杨妃对这些后宫斗争是相当敏感的,所以我想有的时候她可能不是单纯地淡泊名利,而是想置身事外,保全自己。毕竟自己过了十几年的公主生活,对于皇宫的荣华富贵,她应当是并不十分在意的,经历如此变故,对杨妃来说,也许生存和保全自己,保护自己不受伤害才是最主要的。
所以我觉得,杨妃是在向长孙皇后示弱,那时杨妃与长孙皇后接触并不很久,她对长孙皇后,在那个时候可能并不完全信任的。而她表现出来的处事态度也很可能是低调而淡漠的(也许这是史书记载她不多的原因之一吧)。

接下来要说一说的是关于杨妃的封号问题。
杨妃应当是贞观初年就被封为四夫人之一的,贵妃是韦氏,贤妃是燕氏,而德妃与淑妃两个封号究竟是谁的还不能肯定。
贞观初年被册拜为四夫人的还有一位阴氏,她的封号被推测为德妃,不过我觉得也并不一定能肯定阴妃就是德妃。关于封号存在以下两个推测:
第一,杨妃是淑妃,阴妃是德妃,这是历来被大众所认可并沿用的一种推测,如果是这样的话,杨妃必然是在李世民死后去世的。因为按这样的说法,贞观十七年阴妃的儿子叛乱被杀,根据燕妃墓志记载,燕氏是贞观十八年迁的德妃,也就是说,阴妃因为被儿子牵连降级为嫔,燕妃替补了她的位置。唐朝后妃品级里的四夫人从这一事看出,是有尊卑之分的,贵妃为最尊,贤妃为最低,不然小李也不会没事给燕妃迁位号。那么这样的话,杨妃早逝一说就站不住脚了。如果杨妃是淑妃并且早逝的话,按理来讲她死后淑妃的位置就该有人来替补,按阴妃是德妃,燕妃是贤妃来看,如果说杨妃早死,那么阴氏就会替补为淑妃,而燕氏替补为德妃——可是根据燕妃墓志记载,她在贞观十八年才迁为德妃,并且没有任何记载表明她在贞观年间迁到过淑妃。所以杨妃就不可能是死在贞观年间的。
第二,杨妃是德妃,阴妃是淑妃。如果按这种推测,杨妃早逝同样也不可能。理由同上,如果杨妃早逝,那么燕妃就立刻会替补为德妃,而事实上并非如此,燕妃当是贞观十八年迁的德妃,而且没有当过淑妃。除非杨妃一开始并非四夫人,是后来替补上来的,这样倒是很有可能早逝。可事实上根据一些推测,杨妃确实应当为早期的四夫人(如果是这样,那么个人推测那位小杨妃当是燕妃替补德妃后迁上来的),当然这个也并不是肯定,杨妃是早期的四夫人之一当没有疑问(无论是这两种里的哪种推测,杨妃都应当是淑妃了。因为她就算开始是德妃,在贞观十七年左右阴妃降位后,她也会替补为淑妃的),但我不排除那万分之一的可能的情况,毕竟唐书里称为杨妃的不止她一个。在没有墓志和其他史料的证明之下,我们只能把一切称为“推测”。所以杨妃是推测中的淑妃。

如果说杨妃真如一些朋友推测的那样是早逝的话,那么她的封号极有可能是追封,若是追封的话,我冒昧揣测,贵妃也不是没有可能(当然这只是揣测而已)。贞观初年的四夫人,只有韦贵妃与燕妃得以确认封号,剩下的德妃与淑妃都只是猜测。

接下来要说的,是颇有争论的李世民对杨妃的感情。
电视剧里描写的所谓的李杨忠贞不二的美好爱情自然是不可能的,可是就此说李世民完全不爱杨妃,也实在说不大过去。我是这么认为的,单纯地说李世民不爱杨妃或最爱杨妃都是错误的观点。因为我们在看待李世民的感情问题上,不可避免地加入了现代爱情的观点之一——一夫一妻。应该这么说,李世民应该是爱杨妃的,只是他对杨妃的爱和对长孙皇后、韦贵妃等人的爱是不同的。李世民不是专情的人,长孙皇后固然是他所爱,可是长孙皇后一个人是不可能满足李世民对爱情的需求的,李世民爱长孙皇后,爱韦贵妃,爱阴妃,爱燕妃,爱杨妃……这些女性他都爱,只是对她们的感情需求不同而已。就如乾隆一样,他爱孝贤皇后的同时也爱慧贤皇贵妃,他是同时爱着这两位女子,可是对她们的爱是不一样的。
以现代爱情的观点去苛求古人,尤其是一位古代君王,这未免牵强。

由于墓志未发现,杨妃的一些生平事迹也无从考证,比如她去世的具体时间。一般有以下几种猜测:
第一,死于永徽年间的皇室大血洗,因李恪而连罪。我个人以为,这似乎不太可能,因为李治没有必要杀死杨妃,杨妃只是一个女子,一个后妃,她不能够也不可能对朝政做什么,杀死杨妃反而会引起民众猜测和不满(况且李治以仁孝得天下,不大可能会赐死庶母)。连身为男人的杨妃的另一个儿子蜀王,李治所做的也只是贬为庶民,若干年后他还陪葬了昭陵。所以我觉得李治没必要杀死杨妃,赐死李恪的理由非常简单,因为李恪很优秀,他会威胁到李治的皇位。长孙无忌本来就是为了维护李治的统治才哄了哄房遗爱把李恪牵扯进来的。至于说房遗爱等人谋反是对李治统治的不满我倒觉得未必,八成是看着李治觉得他懦弱好欺,所以以为自己可以夺位成功,可惜漏算了一个房遗直,如果真的不满李治,房遗直大可袖手旁观,没事去告发自己亲弟弟干什么。
第二,死于贞观年间,这个除非杨妃并非四夫人,否则不可能,理由同对杨妃的封号猜测。
第三,贞观年前就去世。个人比较赞同这类说法,觉得杨妃有可能是那时候去世的,从贞观年间失去了关于杨妃的一切记载来看,杨妃确实有可能死在贞观之前。

另外史书里关于杨妃的记载,仅从她的儿子李恪的传记里才得以见到一星半点,于是有些杨妃的粉丝认为,杨妃被史书刻意地抹去了痕迹。
这个问题我以前就觉得不可能,在qq上和杨清儿姐姐交换了意见后,我们一致认为杨妃没有被史书抹去痕迹。其实从史书记载来看,杨妃是李世民后妃中除了长孙皇后、徐惠和巢刺王妃杨氏之外,记载最多的一位妃子(其中巢王妃杨氏在《旧唐书》还没有记载,只有《新唐书》和《资治通鉴》里记载过李世民要立她为后的事情)。连在墓志上容貌被夸得天上有地下无的韦贵妃和号称“才女”的燕德妃(德妃是燕妃后来迁的位号,她在贞观初年的封号是“贤妃”)在史书中也唯有一句冰冷的诸如“韦妃生纪王慎”之类的话了(公主传里的临川公主传中提到:临川公主,韦贵妃所生。在这里才体现韦贵妃的封号是“贵妃”,而对于她的身世、容貌等等记载统统没有)。相较于另外几位同为四夫人的女子,杨妃实在算是记载得较多了,起码史官载下了她的身份是隋炀帝女(没有史书记载,我还不信你能从杨妃姓杨来肯定出她是隋炀帝女,天底下姓杨的多了去了)。其实唐朝历来不怎么注重记载后妃,除了太穆皇后窦氏,盛世贤后长孙氏,唯一的女皇武氏和那个打着“红颜祸水”标签的杨贵妃,其他皇后妃子记载都是不如这几位的一半的。后妃们多是在自己儿子里的传记里才能有幸可能会记载上一两句,比如高祖李渊的万贵妃,宇文昭仪。而李世民后妃中得此待遇的也只有杨妃和齐王妃二人而已(齐王妃在《旧唐书》里还没影子,杨妃两本唐书都有),徐惠能单独列传,多半还是要归功于那篇谏文和殉情(对社稷有贡献,对李世民痴情)。

说到杨妃就不能不提她的儿子,我觉得杨mm的两位儿子非常有意思,一个“文武双全”,一个“禽兽不如”,真是两个极端。那个禽兽不如的小六同学我就不赘述了,皇子能当到他那份上可真是活宝了——可人糊涂就有好运,永徽年间他本作为小三同学的同母弟被贬为庶人,可毕竟是个浑人,杀了他也没什么好处,于是就这么活下来了,后来还给平了反恢复了爵位又陪葬昭陵,不得不说小六同学某些程度上比小三幸运得多。
重点要说的还是小三同学。历史上真正的小三同学是不会像一些电视剧里所描写的那样如此卓越或者如某片里描写的那样小尾巴狼,感觉小三应当是个中规中矩的皇子,在小李几个儿子确实算得上优秀,但不是卓越。说实在的,小三同学除了史书记载“文武双全”和小李称赞的“英果类我”,我还真没见小三对唐朝做过什么实际的贡献(或者说是有什么事情值得称为“卓越”的),但小三的优秀是肯定的,不然无忌舅舅也没必要哄着房小二咔嚓了小三。其实对小三的评价,我觉得还是得本着客观的角度来说。很多小三粉都说,小三因为母亲是隋公主,所以他身上流着隋炀帝的血统,唐朝怕隋朝卷土重来,所以小三不可能当太子。这段话表面上看很有道理,可细看起来,我个人觉得实在有些……怎么说呢,有点不靠谱的感觉。首先小三的父亲姓李不姓杨,小三自己也姓李,他受的是唐朝的教育而不是隋朝教育,难道在小三眼里,生他养他的亲生父亲还不如一个没见过面的外公?这实在没道理啊,况且按当时的角度来说,小三的外公隋炀帝是个人人唾之的大昏君(小广粉表激动,我只是就事论事),灭亡了隋朝的千古罪人,难道小三还会对他有好感不成?而以推测中杨妃mm的处事态度,她万不可能把小三往复辟隋朝这方向上引,她就不怕自己被后世诟病?杨妃mm当时的身份说穿了是位亡国公主(杨妃粉先别激动),她难道还敢造次妄想复兴隋朝?绝对无可能啊。而且杨妃要复兴隋朝,大应该怂恿小三去争帝位,大应该暗中耍手段费心当上皇后,好给小三当太子来个名正言顺的理由——新皇后的嫡长子。可事实上这一切都是不可能发生的。
所以我认为,说小三因为有隋朝血统不能立太子,个人认为不怎么靠谱。小三不能当太子还是因为嫡子里还有一位小九,就算前面小一和小四失宠,可小九还在,除非小九也死了或失宠,那么皇位才有可能会到小三头上。
至于后来小三会死,多半还是因为前面小李的那句“英果类我”害了他,谁让他曾成为太子人选呢?无忌舅舅不可能不提防和排斥小三。所以高阳这位娇娇女搞出谋反正好给他一个除小三的绝佳机会,于是一哄房小二,小三就这么被株连咔嚓了。小三粉大骂无忌舅舅的很多,其实这事儿我觉得不能怪无忌舅舅太狠,小三毕竟是对小九皇位威胁最大的人,咔嚓小三完全可以说是政治斗争——失败者只能如此。这里也可以看出小三毕竟道行还嫩了点儿,斗不过无忌舅舅,无忌舅舅也是趁他翅膀未硬爽快地咔嚓了小三,算是消除自己的后顾之忧。而对无忌舅舅此人的评价也是需要中肯和客观的(说实话永徽那次血洗,我觉得比小三更冤枉的是江夏王李道宗,无忌舅舅牵连到他才纯粹是因为私怨,这件事情才是无忌舅舅做得最有失道德水准的一件),不能因为无忌舅舅喀嚓了小三就全盘否认他对大唐的贡献并且贬低他。

小三就这么被咔嚓了,而在此事中也无法看出关于杨妃mm的踪影,实在不能确定她是否活到了那时间。如果她活到永徽年间,那么这些变故对她来说是打击巨大的,所以私不希望她长寿,早些逝去未必不是一种幸福。

还有那位高阳公主这里稍微提一下,似乎不少杨妃粉粉和小三粉粉认为她是杨妃的亲生女儿,说实话我颇不以为然,那位高阳同学得小李喜欢倒是没错,史书也记载了,后来因为她谋反牵连到小三,就有一些人说她是小三同母妹妹,也就是杨妃的女儿,这有些说不过去了。从史书记载来看,根本找不到一点小三和高阳交往过密或感情好的记载,当然也找不到小三和高阳关系恶化的记载,总体来说属于平淡的交情,大约也就是普通感情的兄妹,见了面打个招呼的那种。如果硬要从谋反牵连把高阳往杨妃身上靠,那么同谋反的还有一位北景公主,她难道也是杨妃的女儿?况且高阳这样的活宝,说她是杨妃的女儿,我都觉得太丢杨妃的脸。一个小六已经够给杨妃丢脸了,再来个高阳,还真一对活宝。总之高阳这小丫头除了得宠我没看见她做过什么好事儿,起码我看到的只有史书上记载的就是她和和尚私通丢尽李世民脸面的那事儿。唐朝再开放那也是武则天那时候才有女人找男宠的(还都是有权势的女人),小李那时候再开放也没有开放到容许一位公主去和一个和尚私通,况且这小丫头在小李死的时候都不悲伤,实在不孝(为小李不值)。总之我不觉得高阳会是杨妃的女儿,她谋反牵扯到小三也完全是无忌舅舅早想除掉小三了。

对于大杨妃的考证,就到此结束了。无论我们再作什么推测,也都无法还原成历史上真正的她了,她早已随着历史逝去了。或许我们永远无法知道,她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成为新朝皇子的侧室的,又是怎样为他诞育了两位皇子的(或者还有女儿)。一切的赞美或中伤,全是后人加给她的,而我们所真正知道的,其实仅有那句“恪母,隋炀帝女也”而已。但对杨妃来说,或许够了。也许对真实她来说,低调和温顺是最适合的。

--------------------------------------------------------------------------------------------------------------------------------------------------------------------------------------------------------
可见,如果不是因为她的儿子,太宗第三子吴王李恪,大杨妃也许如同很多历史人物一般,淹没在史料之中。然而她还是出现了,母以子贵的宫廷中,她颇具争议的儿子李恪仍然带出了她的身影。
于是人们又找到了史料验证了她的存在:
太宗子
皇太子李承乾(母长孙皇后)
楚王李宽(母不详,早薨)
吴王李恪(母隋炀帝女杨妃唐高宗即位后,长孙无忌为专权,对李恪和其同母弟李愔展开迫害)
魏王李泰(母长孙皇后)
齐王李佑(母阴妃,后废为庶人)
蜀王李愔(母隋炀帝女杨妃)
蒋王李恽(母王氏)
越王李贞(母燕妃)
高宗李治(原为晋王,母长孙皇后)
纪王李慎(母韦妃)
江殇王李嚣(母燕妃,早薨)
代王李简(母不详,早薨)
赵王李福(母杨妃)
曹王李明(母杨氏)

人们发现这位大杨妃一共出有两子,行3的李恪和行6的李愔
太宗子
皇太子李承乾(母长孙皇后)
楚王李宽(母不详,早薨)
吴王李恪(母隋炀帝女杨妃唐高宗即位后,长孙无忌为专权,对李恪和其同母弟李愔展开迫害)
魏王李泰(母长孙皇后)
齐王李佑(母阴妃,后废为庶人)
蜀王李愔(母隋炀帝女杨妃)
蒋王李恽(母王氏)
越王李贞(母燕妃)
高宗李治(原为晋王,母长孙皇后)
纪王李慎(母韦妃)
江殇王李嚣(母燕妃,早薨)
代王李简(母不详,早薨)
赵王李福(母杨妃)
曹王李明(母杨氏)

人们发现这位大杨妃一共出有两子,行3的李恪和行6的李愔
找到些资料。不知道是不是你要的。
杨妃
恪母,隋炀帝女也。——《旧唐书?李恪传》
其母隋炀帝女,地亲望高,中外所向。——《新唐书?李恪传》

暂且不管这寥寥数笔的记载,引出了后世编剧们多大的创作激情以及编造童话的梦想,我们站在纯历史角度来看,这几句话,提供给了我们一些很重要的资料。
首先,这位李恪的母亲杨氏出身不凡,在嫁给李世民为妃之前,她是位公主。
其次,就是新唐书对这位公主出身的皇妃,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地亲望高,中外所向。这八个字的白话文意思如何,恕在下才疏学浅,水平有限,实在是翻译不出来,但是光看字面意思,对于一位皇妃来说,确实是极高的评价了。

我想能得到极其保守封建的宋人的高度评价,杨妃本人应当是个品德优秀的女子,不过这些咱慢慢陈述,一样一样地来。

看完了书面资料,我们应当从资料衍生点什么出来。

杨妃出生于最显赫富贵的皇家,她的父亲是一国之君,这个是无庸质疑的。关键是杨妃的母亲。
由于史料没有记载(事实上我怀疑是由于隋末战乱,大多资料都丢失了),所以对她的生母是谁猜测很多。
目前电视剧中所塑造的以杨妃为原型的隋朝公主,生母基本上都是萧皇后——这位杨广后妃中唯一资料详细的妻子。
不过电视剧嘛,自然是意淫成分占绝大多数,对于生母这些,基本都属忽略了(难道编剧认为隋炀帝所有的女儿都是萧皇后所生?)。

对于杨妃生母是何许人也,我是这么认为的。
首先,是萧皇后之女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可以说接近于零(但也不是绝对不可能的)。
那么杨妃的母亲既然不是萧皇后,就是隋炀帝那不计其数的后妃中的一位了,或者更低一点的,也许是身份低下的宫女子;这些并不是没可能,因为史料的严重缺失,我们只能把一切能想到的可能性,无论好的还是坏的,全部都想到。
不过我认为杨妃的生母是没名分地位的宫女可能性也并不是很大,因为我的想法是,隋炀帝美貌如花的后妃们已经多得让他花了眼,他没有那个必要去和宫女生下杨氏家族的后代。而作为情欲及对美女的天生喜好,隋炀帝和宫女发生关系是绝对可能的,但要说生下子女,我认为可能性并不是很大(当然也是有可能的,李世民的儿女中也有不少是后宫所生)。
所以我觉得,杨妃之母是隋炀帝其中一位妃子所出的可能性是最大的。
不过我仅仅只是推测而已,而那位妃子是什么样的地位,是正一品的夫人,还是嫔还是级别更低的侍妾,我就无法得知了,因为我所知道的,隋书及唐书里提到的隋炀帝的后妃,除了萧皇后,还有一位萧嫔,另外的应该是尹氏和张氏(并不清楚具体封号,且以姓氏称之)。
别的我倒真没留意到了,若有缺漏或不对,烦请指出了。
关于杨妃的生母就考证于此,因为手头资料严重缺乏,所以极难考证出一个确切答案,姑且作为参考吧。不过我认为杨妃之母有点应该是能确定的,就是她应当是一位美女。

作为一名皇族公主,杨妃无论受不受父亲的宠爱,她都是要做公主必修的科目的。
礼仪应当属必修。当然也少不了一些类似三从四德的《女诫》之类的书或是一些陶冶自身才学的书籍。另外公主的内涵也是不可少的,所以我想杨妃也该是饱读诗书的知性女子吧,也许她的才情与长孙皇后,徐惠,燕贤妃比不来,但并不能说明她无才或没有智慧。在古代是不太有不学无术的公主的,就连任性到令我生厌的高阳公主,也是有点墨水的(只是她的智商肯定不高,否则不会因为任性妄为害死那么多人,说句实话我认为李恪之死她要负大半责任,如果不是她这么一闹,长孙无忌就没有那么好的机会处理李恪了,虽然说李恪在长孙无忌手里极难逃一死,但起码不会死那么快)。

从小被这样熏陶,受着传统的皇室教育,杨妃必然不可能像电视剧里所描写的一样,性格刁蛮胡闹,整个皇宫被她闹得鸡飞狗跳的(汗,我觉得这些编剧一定是受《还珠格格》遗毒不浅),事实上就算是极为受宠的公主,也绝对不敢这么胡闹,高阳是李世民最宠爱的女儿之一,虽然她任性妄为,肆意胡闹,但她还是不敢让父亲知道她干的事情,而她就算是任性的范围,也不可能扩大到整个皇宫,所有人陪她一起闹的地步。李世民固然宠爱她,但是也不是只宠她一个,长乐公主,晋阳公主这些公主所受到的宠爱分毫不会差于高阳公主,只是高阳公主的性格娇纵任性,而长乐公主晋阳公主的性格却非常温顺,叫人感觉不像是极得宠的公主(汗,不晓得是什么思维,为什么得宠的公主一定要任性娇纵呢?乾隆的十公主无疑是最受宠的公主,可也没见她多飞扬跋扈啊,从记载来看还不失为一名皇家贵公主呢)。
(貌似偏题,转回来)
杨妃的性格应该是属于那种传统的公主典型,温柔婉约,典雅大方,给人一种柔和的感觉,却又不失公主贵气的那种。公主的贵气是必然有的,因为杨妃从小就受着那样的礼仪教育,举止全部都是按着规矩来,这样严格的礼仪制度教育出来的公主,绝对是举措优雅得体的;加上公主长期的皇宫生活以及其他的一些熏陶,公主的气质自然就是这么培养出来了(皇宫历来是规矩最为严谨的地方,我是绝对不信杨妃是个跋扈蛮横的公主的)。

如果说隋炀帝不那么独断专行,那么残暴荒淫的话(其实他的才华相当地不错,政治才能也并非昏君,可是他的品行过于荒淫,残暴),也许隋朝并没有那么早地灭亡,而杨妃,也就不会成为李世民的妃子;
假如说隋朝不是那时灭亡的,我想杨妃应当像众多普通的皇室公主一样——到了年龄后,由隋炀帝挑选合适的驸马人选,择日下嫁,然后和驸马生几个孩子,夫妻之间相敬如宾,安稳太平地过完一生。虽然很平淡,但是却是安逸的日子。但如果真的是如此,相信后世的人们不会注意到她——因为中国古代的公主实在是太多了,多到不计其数,著名的公主也实在不少,比如长乐公主,高阳公主,南阳公主,柔福帝姬(宋徽宗改的,把“公主”改成了“帝姬”,不过后来又改回来了),和孝公主……但出于对皇室的尊重及必须记载的档案,公主们无论得不得宠,无论死得早不早,无论一生是多么地平淡乏味无奇,在史书上,起码是要留下一个封号,以及夫家姓氏的。运气好点儿也许能顺带记上生母是谁,公主的名字叫什么,出生于什么时候,死与什么时候(这点儿清朝的公主档案做得最好,记录得非常详细,不过那些公主的名字是否叫所谓的和孝嫩哲温宪,我倒是不知道)。
而如果真的是这样,杨妃也就不会成为一则传奇被人们津津乐道,被编剧拿来当作隋末版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素材了。
正因为是隋朝的灭亡,杨妃的特殊身份,使得后人注意到了她。
按理说一般新朝对已灭亡的前朝血脉,为了以绝后患,通常是比较残忍的,起码不会给一个亡国帝女名分,就如北宋灭亡时那些被当作俘虏的帝姬们一样,被金国的皇室侮辱,却始终得不到名分,过着最下贱的生活——这对于曾经身为皇室帝姬的她们是极端侮辱的,特别是宋人极其注重妇女的名节。
而杨妃在这一点上,无疑是幸运的。

她所遇到的新朝皇室,不是异族,也不是对杨氏家族有什么刻骨仇恨或是抱着必须以绝后患杀心的人。
这个攻下长安的新朝,是由她表叔(应该是这么叫吧)李渊所创立的李唐王朝。
李家与杨家是表亲关系——李渊的母亲独孤氏,与隋炀帝的母亲独孤皇后是亲生姐妹,李渊与隋炀帝,虽然是异姓,却是表兄弟的关系。那么李世民——杨妃的丈夫,就是隋炀帝的表侄,而杨妃,则是李世民的表妹。
凭着这点亲戚关系,加上刚刚攻下长安,士气大振——若此时把杨氏留于长安的血脉杀光,实在是不妥当的,况且李渊打的是“替隋炀帝报仇”的旗号举反旗的,如果杀了前隋皇室血脉,那么无疑是在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叫天下人都不能信服李家坐拥天下。
李渊与他的儿子都是聪明人,这点利害关系他们自然是明白,比起那辉煌江山,前隋的血脉是微不足道的(这个是站在纯政治角度来考虑的,我想当时杨妃还只是众多被俘虏的公主嫔妃中的一位,隋炀帝的妃嫔公主何其多,想来李世民应该还没留意到她,况且先留心女人再去商讨政事,是不符合李世民的行事作风的。从绵绵不绝的李世民究竟最爱谁的争论看来,他固然多情,但对于他来说,其实事业才是第一,其次是女人。否则史书上留下的就不是大唐天可汗李世民了,而是大唐情王李世民了)。
可是那些的妃子及公主皇子应该怎么处理,又成了一个难题。
不过解决方法总是有的。
女人自然是分给了男人们,而皇子,汗,本人倒确实不知道那些皇子下落如何,反正只知道有个半大孩子被李渊挑出来当了傀儡。又或者我记错了,当时在长安的没有多少皇子,隋炀帝的皇子可能大部分早已去世,比如那位太子同学。
我不知道当时杨妃是通过什么样的情况,最终成了李世民的妃子:到底是李世民自己看上她然后选中的,还是李渊随机分配的又或者是更自由一点让女人们自己挑选丈夫的(最后一个可能性极小,呵呵)。
不过我认为刚刚开始的时候,李世民应当对杨妃,没有什么特别深厚的感情,因为李世民的表姐表妹不少,杨妃在那些公主里,我想好像没有什么出众的地方。
但是李世民对她没有爱是不可能的事情,她和李世民的感情应该是慢慢培养出来的。
不过想来一开始也没有什么爱可以互生,无论于杨妃还是于李世民:因为说句实话,我觉得按当时的情况来看,杨妃很有可能是被当作战利品赏赐给李世民的,如果是如此背景之下,那么我觉得一见钟情然后相爱的可能性非常渺小——就算他李二纯粹出于对美女的怜惜对杨妃产生了爱怜,可杨妃未必在那时就爱上了李世民。

但我前面说了,说他们之间没有爱是不可能的事情。
对了,顺便插一句,杨妃嫁给李世民时的年纪应当不算很小了,起码应该是到了古代成人的年纪了。我猜她可能比李世民略小,大约与长孙皇后年纪相仿吧,或者比长孙皇后略小一到三岁左右。

长孙皇后于武德二年生下了长子承乾,武德三年初左右,杨妃也紧跟着生下了三子李恪。
我觉得李世民应该还是挺喜欢杨妃的,至少他从不曾亏待她委屈她。
李恪出生的时候李世民还只是位皇子,我冒昧地揣测下,对于儿子的取名,可能相对比较自由。
所以“恪”这个名字,我猜是杨妃所取也不无可能(当然也完全有可能不是,因为小李儿子里名字带有竖心旁的不少,比如纪王慎;所以我只是猜测而已)。而杨妃其人基本应当属于淡漠名利的那一种——事实上当时的环境,她就算本性不是如此,环境也会迫使她不得不如此。
如果这个“恪”字真为杨妃所取,那么我有个大胆的猜想,就是可能是杨妃在向长孙皇后示弱。
请大家不要误会,我不是说杨妃长孙之间有什么隔阂,或者说长孙皇后排挤杨妃之类的,那些于长孙皇后的性格来看都不可能,她们之间的相处应当是很融洽的。至于杨妃为什么要向长孙皇后示弱,我认为原因可能如下:杨妃是前朝公主的身份不容质疑,就算前隋已亡,但毕竟曾贵为公主,于出身和血统来说,杨妃是高过长孙皇后的(无论长孙皇后祖先血统有多高贵,她出生的时候,她的父亲是臣子,杨妃父亲是皇帝是不争的事实),而在某些举止方面,杨妃毕竟是公主,与长孙皇后相比,是不会少了那份天生皇族的贵气的(尽管可能亡国后,气度会有所磨损收敛),而杨妃性格也同样温顺,虽然在一些实用智慧方面以及处理事情的干练豁达,杨妃可能远不及长孙皇后。但是杨妃毕竟是皇宫中长大的,对于皇宫的无情残酷,她必然是比长孙皇后更为了解。所以她有可能对未来作过猜测分析,而且不止一次地权衡过,可能她已经明白,唐未来的国君,必是在李建成与李世民当中选一人(毕竟李渊的嫡子里只有这两个儿子是最为优秀的),而李建成的妻子,也就是太子妃,与长孙皇后相比,才干与内涵修养品性,必是远远不及的(史书上貌似都没记载太子妃是何许人也,也可能是我看书不仔细,加上对李建成同学并无太大兴趣所以粗略跳过……若有误还请指出)。
如果李世民当了皇帝,那么无疑地,身为结发之妻的嫡妃长孙氏,就是皇后。无论长孙皇后多么地大度宽容温柔,在皇宫中长大的,可以说是见惯后宫斗争的杨妃,多少都会为自己留条后路,她很清楚地明白只有依靠自己才能生存下去。可以说杨妃对这些后宫斗争是相当敏感的,所以我想有的时候她可能不是单纯地淡泊名利,而是想置身事外,保全自己。毕竟自己过了十几年的公主生活,对于皇宫的荣华富贵,她应当是并不十分在意的,经历如此变故,对杨妃来说,也许生存和保全自己,保护自己不受伤害才是最主要的。
所以我觉得,杨妃是在向长孙皇后示弱,那时杨妃与长孙皇后接触并不很久,她对长孙皇后,在那个时候可能并不完全信任的。而她表现出来的处事态度也很可能是低调而淡漠的(也许这是史书记载她不多的原因之一吧)。

接下来要说一说的是关于杨妃的封号问题。
杨妃应当是贞观初年就被封为四夫人之一的,贵妃是韦氏,贤妃是燕氏,而德妃与淑妃两个封号究竟是谁的还不能肯定。
贞观初年被册拜为四夫人的还有一位阴氏,她的封号被推测为德妃,不过我觉得也并不一定能肯定阴妃就是德妃。关于封号存在以下两个推测:
第一,杨妃是淑妃,阴妃是德妃,这是历来被大众所认可并沿用的一种推测,如果是这样的话,杨妃必然是在李世民死后去世的。因为按这样的说法,贞观十七年阴妃的儿子叛乱被杀,根据燕妃墓志记载,燕氏是贞观十八年迁的德妃,也就是说,阴妃因为被儿子牵连降级为嫔,燕妃替补了她的位置。唐朝后妃品级里的四夫人从这一事看出,是有尊卑之分的,贵妃为最尊,贤妃为最低,不然小李也不会没事给燕妃迁位号。那么这样的话,杨妃早逝一说就站不住脚了。如果杨妃是淑妃并且早逝的话,按理来讲她死后淑妃的位置就该有人来替补,按阴妃是德妃,燕妃是贤妃来看,如果说杨妃早死,那么阴氏就会替补为淑妃,而燕氏替补为德妃——可是根据燕妃墓志记载,她在贞观十八年才迁为德妃,并且没有任何记载表明她在贞观年间迁到过淑妃。所以杨妃就不可能是死在贞观年间的。
第二,杨妃是德妃,阴妃是淑妃。如果按这种推测,杨妃早逝同样也不可能。理由同上,如果杨妃早逝,那么燕妃就立刻会替补为德妃,而事实上并非如此,燕妃当是贞观十八年迁的德妃,而且没有当过淑妃。除非杨妃一开始并非四夫人,是后来替补上来的,这样倒是很有可能早逝。可事实上根据一些推测,杨妃确实应当为早期的四夫人(如果是这样,那么个人推测那位小杨妃当是燕妃替补德妃后迁上来的),当然这个也并不是肯定,杨妃是早期的四夫人之一当没有疑问(无论是这两种里的哪种推测,杨妃都应当是淑妃了。因为她就算开始是德妃,在贞观十七年左右阴妃降位后,她也会替补为淑妃的),但我不排除那万分之一的可能的情况,毕竟唐书里称为杨妃的不止她一个。在没有墓志和其他史料的证明之下,我们只能把一切称为“推测”。所以杨妃是推测中的淑妃。

如果说杨妃真如一些朋友推测的那样是早逝的话,那么她的封号极有可能是追封,若是追封的话,我冒昧揣测,贵妃也不是没有可能(当然这只是揣测而已)。贞观初年的四夫人,只有韦贵妃与燕妃得以确认封号,剩下的德妃与淑妃都只是猜测。

接下来要说的,是颇有争论的李世民对杨妃的感情。
电视剧里描写的所谓的李杨忠贞不二的美好爱情自然是不可能的,可是就此说李世民完全不爱杨妃,也实在说不大过去。我是这么认为的,单纯地说李世民不爱杨妃或最爱杨妃都是错误的观点。因为我们在看待李世民的感情问题上,不可避免地加入了现代爱情的观点之一——一夫一妻。应该这么说,李世民应该是爱杨妃的,只是他对杨妃的爱和对长孙皇后、韦贵妃等人的爱是不同的。李世民不是专情的人,长孙皇后固然是他所爱,可是长孙皇后一个人是不可能满足李世民对爱情的需求的,李世民爱长孙皇后,爱韦贵妃,爱阴妃,爱燕妃,爱杨妃……这些女性他都爱,只是对她们的感情需求不同而已。就如乾隆一样,他爱孝贤皇后的同时也爱慧贤皇贵妃,他是同时爱着这两位女子,可是对她们的爱是不一样的。
以现代爱情的观点去苛求古人,尤其是一位古代君王,这未免牵强。

由于墓志未发现,杨妃的一些生平事迹也无从考证,比如她去世的具体时间。一般有以下几种猜测:
第一,死于永徽年间的皇室大血洗,因李恪而连罪。我个人以为,这似乎不太可能,因为李治没有必要杀死杨妃,杨妃只是一个女子,一个后妃,她不能够也不可能对朝政做什么,杀死杨妃反而会引起民众猜测和不满(况且李治以仁孝得天下,不大可能会赐死庶母)。连身为男人的杨妃的另一个儿子蜀王,李治所做的也只是贬为庶民,若干年后他还陪葬了昭陵。所以我觉得李治没必要杀死杨妃,赐死李恪的理由非常简单,因为李恪很优秀,他会威胁到李治的皇位。长孙无忌本来就是为了维护李治的统治才哄了哄房遗爱把李恪牵扯进来的。至于说房遗爱等人谋反是对李治统治的不满我倒觉得未必,八成是看着李治觉得他懦弱好欺,所以以为自己可以夺位成功,可惜漏算了一个房遗直,如果真的不满李治,房遗直大可袖手旁观,没事去告发自己亲弟弟干什么。
第二,死于贞观年间,这个除非杨妃并非四夫人,否则不可能,理由同对杨妃的封号猜测。
第三,贞观年前就去世。个人比较赞同这类说法,觉得杨妃有可能是那时候去世的,从贞观年间失去了关于杨妃的一切记载来看,杨妃确实有可能死在贞观之前。

另外史书里关于杨妃的记载,仅从她的儿子李恪的传记里才得以见到一星半点,于是有些杨妃的粉丝认为,杨妃被史书刻意地抹去了痕迹。
这个问题我以前就觉得不可能,在qq上和杨清儿姐姐交换了意见后,我们一致认为杨妃没有被史书抹去痕迹。其实从史书记载来看,杨妃是李世民后妃中除了长孙皇后、徐惠和巢刺王妃杨氏之外,记载最多的一位妃子(其中巢王妃杨氏在《旧唐书》还没有记载,只有《新唐书》和《资治通鉴》里记载过李世民要立她为后的事情)。连在墓志上容貌被夸得天上有地下无的韦贵妃和号称“才女”的燕德妃(德妃是燕妃后来迁的位号,她在贞观初年的封号是“贤妃”)在史书中也唯有一句冰冷的诸如“韦妃生纪王慎”之类的话了(公主传里的临川公主传中提到:临川公主,韦贵妃所生。在这里才体现韦贵妃的封号是“贵妃”,而对于她的身世、容貌等等记载统统没有)。相较于另外几位同为四夫人的女子,杨妃实在算是记载得较多了,起码史官载下了她的身份是隋炀帝女(没有史书记载,我还不信你能从杨妃姓杨来肯定出她是隋炀帝女,天底下姓杨的多了去了)。其实唐朝历来不怎么注重记载后妃,除了太穆皇后窦氏,盛世贤后长孙氏,唯一的女皇武氏和那个打着“红颜祸水”标签的杨贵妃,其他皇后妃子记载都是不如这几位的一半的。后妃们多是在自己儿子里的传记里才能有幸可能会记载上一两句,比如高祖李渊的万贵妃,宇文昭仪。而李世民后妃中得此待遇的也只有杨妃和齐王妃二人而已(齐王妃在《旧唐书》里还没影子,杨妃两本唐书都有),徐惠能单独列传,多半还是要归功于那篇谏文和殉情(对社稷有贡献,对李世民痴情)。

说到杨妃就不能不提她的儿子,我觉得杨mm的两位儿子非常有意思,一个“文武双全”,一个“禽兽不如”,真是两个极端。那个禽兽不如的小六同学我就不赘述了,皇子能当到他那份上可真是活宝了——可人糊涂就有好运,永徽年间他本作为小三同学的同母弟被贬为庶人,可毕竟是个浑人,杀了他也没什么好处,于是就这么活下来了,后来还给平了反恢复了爵位又陪葬昭陵,不得不说小六同学某些程度上比小三幸运得多。
重点要说的还是小三同学。历史上真正的小三同学是不会像一些电视剧里所描写的那样如此卓越或者如某片里描写的那样小尾巴狼,感觉小三应当是个中规中矩的皇子,在小李几个儿子确实算得上优秀,但不是卓越。说实在的,小三同学除了史书记载“文武双全”和小李称赞的“英果类我”,我还真没见小三对唐朝做过什么实际的贡献(或者说是有什么事情值得称为“卓越”的),但小三的优秀是肯定的,不然无忌舅舅也没必要哄着房小二咔嚓了小三。其实对小三的评价,我觉得还是得本着客观的角度来说。很多小三粉都说,小三因为母亲是隋公主,所以他身上流着隋炀帝的血统,唐朝怕隋朝卷土重来,所以小三不可能当太子。这段话表面上看很有道理,可细看起来,我个人觉得实在有些……怎么说呢,有点不靠谱的感觉。首先小三的父亲姓李不姓杨,小三自己也姓李,他受的是唐朝的教育而不是隋朝教育,难道在小三眼里,生他养他的亲生父亲还不如一个没见过面的外公?这实在没道理啊,况且按当时的角度来说,小三的外公隋炀帝是个人人唾之的大昏君(小广粉表激动,我只是就事论事),灭亡了隋朝的千古罪人,难道小三还会对他有好感不成?而以推测中杨妃mm的处事态度,她万不可能把小三往复辟隋朝这方向上引,她就不怕自己被后世诟病?杨妃mm当时的身份说穿了是位亡国公主(杨妃粉先别激动),她难道还敢造次妄想复兴隋朝?绝对无可能啊。而且杨妃要复兴隋朝,大应该怂恿小三去争帝位,大应该暗中耍手段费心当上皇后,好给小三当太子来个名正言顺的理由——新皇后的嫡长子。可事实上这一切都是不可能发生的。
所以我认为,说小三因为有隋朝血统不能立太子,个人认为不怎么靠谱。小三不能当太子还是因为嫡子里还有一位小九,就算前面小一和小四失宠,可小九还在,除非小九也死了或失宠,那么皇位才有可能会到小三头上。
至于后来小三会死,多半还是因为前面小李的那句“英果类我”害了他,谁让他曾成为太子人选呢?无忌舅舅不可能不提防和排斥小三。所以高阳这位娇娇女搞出谋反正好给他一个除小三的绝佳机会,于是一哄房小二,小三就这么被株连咔嚓了。小三粉大骂无忌舅舅的很多,其实这事儿我觉得不能怪无忌舅舅太狠,小三毕竟是对小九皇位威胁最大的人,咔嚓小三完全可以说是政治斗争——失败者只能如此。这里也可以看出小三毕竟道行还嫩了点儿,斗不过无忌舅舅,无忌舅舅也是趁他翅膀未硬爽快地咔嚓了小三,算是消除自己的后顾之忧。而对无忌舅舅此人的评价也是需要中肯和客观的(说实话永徽那次血洗,我觉得比小三更冤枉的是江夏王李道宗,无忌舅舅牵连到他才纯粹是因为私怨,这件事情才是无忌舅舅做得最有失道德水准的一件),不能因为无忌舅舅喀嚓了小三就全盘否认他对大唐的贡献并且贬低他。

小三就这么被咔嚓了,而在此事中也无法看出关于杨妃mm的踪影,实在不能确定她是否活到了那时间。如果她活到永徽年间,那么这些变故对她来说是打击巨大的,所以私不希望她长寿,早些逝去未必不是一种幸福。

还有那位高阳公主这里稍微提一下,似乎不少杨妃粉粉和小三粉粉认为她是杨妃的亲生女儿,说实话我颇不以为然,那位高阳同学得小李喜欢倒是没错,史书也记载了,后来因为她谋反牵连到小三,就有一些人说她是小三同母妹妹,也就是杨妃的女儿,这有些说不过去了。从史书记载来看,根本找不到一点小三和高阳交往过密或感情好的记载,当然也找不到小三和高阳关系恶化的记载,总体来说属于平淡的交情,大约也就是普通感情的兄妹,见了面打个招呼的那种。如果硬要从谋反牵连把高阳往杨妃身上靠,那么同谋反的还有一位北景公主,她难道也是杨妃的女儿?况且高阳这样的活宝,说她是杨妃的女儿,我都觉得太丢杨妃的脸。一个小六已经够给杨妃丢脸了,再来个高阳,还真一对活宝。总之高阳这小丫头除了得宠我没看见她做过什么好事儿,起码我看到的只有史书上记载的就是她和和尚私通丢尽李世民脸面的那事儿。唐朝再开放那也是武则天那时候才有女人找男宠的(还都是有权势的女人),小李那时候再开放也没有开放到容许一位公主去和一个和尚私通,况且这小丫头在小李死的时候都不悲伤,实在不孝(为小李不值)。总之我不觉得高阳会是杨妃的女儿,她谋反牵扯到小三也完全是无忌舅舅早想除掉小三了。

对于大杨妃的考证,就到此结束了。无论我们再作什么推测,也都无法还原成历史上真正的她了,她早已随着历史逝去了。或许我们永远无法知道,她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成为新朝皇子的侧室的,又是怎样为他诞育了两位皇子的(或者还有女儿)。一切的赞美或中伤,全是后人加给她的,而我们所真正知道的,其实仅有那句“恪母,隋炀帝女也”而已。但对杨妃来说,或许够了。也许对真实她来说,低调和温顺是最适合的。

--------------------------------------------------------------------------------------------------------------------------------------------------------------------------------------------------------
可见,如果不是因为她的儿子,太宗第三子吴王李恪,大杨妃也许如同很多历史人物一般,淹没在史料之中。然而她还是出现了,母以子贵的宫廷中,她颇具争议的儿子李恪仍然带出了她的身影。
于是人们又找到了史料验证了她的存在:
太宗子
皇太子李承乾(母长孙皇后)
楚王李宽(母不详,早薨)
吴王李恪(母隋炀帝女杨妃唐高宗即位后,长孙无忌为专权,对李恪和其同母弟李愔展开迫害)
魏王李泰(母长孙皇后)
齐王李佑(母阴妃,后废为庶人)
蜀王李愔(母隋炀帝女杨妃)
蒋王李恽(母王氏)
越王李贞(母燕妃)
高宗李治(原为晋王,母长孙皇后)
纪王李慎(母韦妃)
江殇王李嚣(母燕妃,早薨)
代王李简(母不详,早薨)
赵王李福(母杨妃)
曹王李明(母杨氏)

人们发现这位大杨妃一共出有两子,行3的李恪和行6的李愔
杨妃
恪母,隋炀帝女也。——《旧唐书?李恪传》
其母隋炀帝女,地亲望高,中外所向。——《新唐书?李恪传》

暂且不管这寥寥数笔的记载,引出了后世编剧们多大的创作激情以及编造童话的梦想,我们站在纯历史角度来看,这几句话,提供给了我们一些很重要的资料。
首先,这位李恪的母亲杨氏出身不凡,在嫁给李世民为妃之前,她是位公主。
其次,就是新唐书对这位公主出身的皇妃,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地亲望高,中外所向。这八个字的白话文意思如何,恕在下才疏学浅,水平有限,实在是翻译不出来,但是光看字面意思,对于一位皇妃来说,确实是极高的评价了。

我想能得到极其保守封建的宋人的高度评价,杨妃本人应当是个品德优秀的女子,不过这些咱慢慢陈述,一样一样地来。

看完了书面资料,我们应当从资料衍生点什么出来。

杨妃出生于最显赫富贵的皇家,她的父亲是一国之君,这个是无庸质疑的。关键是杨妃的母亲。
由于史料没有记载(事实上我怀疑是由于隋末战乱,大多资料都丢失了),所以对她的生母是谁猜测很多。
目前电视剧中所塑造的以杨妃为原型的隋朝公主,生母基本上都是萧皇后——这位杨广后妃中唯一资料详细的妻子。
不过电视剧嘛,自然是意淫成分占绝大多数,对于生母这些,基本都属忽略了(难道编剧认为隋炀帝所有的女儿都是萧皇后所生?)。

对于杨妃生母是何许人也,我是这么认为的。
首先,是萧皇后之女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可以说接近于零(但也不是绝对不可能的)。
那么杨妃的母亲既然不是萧皇后,就是隋炀帝那不计其数的后妃中的一位了,或者更低一点的,也许是身份低下的宫女子;这些并不是没可能,因为史料的严重缺失,我们只能把一切能想到的可能性,无论好的还是坏的,全部都想到。
不过我认为杨妃的生母是没名分地位的宫女可能性也并不是很大,因为我的想法是,隋炀帝美貌如花的后妃们已经多得让他花了眼,他没有那个必要去和宫女生下杨氏家族的后代。而作为情欲及对美女的天生喜好,隋炀帝和宫女发生关系是绝对可能的,但要说生下子女,我认为可能性并不是很大(当然也是有可能的,李世民的儿女中也有不少是后宫所生)。
所以我觉得,杨妃之母是隋炀帝其中一位妃子所出的可能性是最大的。
不过我仅仅只是推测而已,而那位妃子是什么样的地位,是正一品的夫人,还是嫔还是级别更低的侍妾,我就无法得知了,因为我所知道的,隋书及唐书里提到的隋炀帝的后妃,除了萧皇后,还有一位萧嫔,另外的应该是尹氏和张氏(并不清楚具体封号,且以姓氏称之)。
别的我倒真没留意到了,若有缺漏或不对,烦请指出了。
关于杨妃的生母就考证于此,因为手头资料严重缺乏,所以极难考证出一个确切答案,姑且作为参考吧。不过我认为杨妃之母有点应该是能确定的,就是她应当是一位美女。

作为一名皇族公主,杨妃无论受不受父亲的宠爱,她都是要做公主必修的科目的。
礼仪应当属必修。当然也少不了一些类似三从四德的《女诫》之类的书或是一些陶冶自身才学的书籍。另外公主的内涵也是不可少的,所以我想杨妃也该是饱读诗书的知性女子吧,也许她的才情与长孙皇后,徐惠,燕贤妃比不来,但并不能说明她无才或没有智慧。在古代是不太有不学无术的公主的,就连任性到令我生厌的高阳公主,也是有点墨水的(只是她的智商肯定不高,否则不会因为任性妄为害死那么多人,说句实话我认为李恪之死她要负大半责任,如果不是她这么一闹,长孙无忌就没有那么好的机会处理李恪了,虽然说李恪在长孙无忌手里极难逃一死,但起码不会死那么快)。

从小被这样熏陶,受着传统的皇室教育,杨妃必然不可能像电视剧里所描写的一样,性格刁蛮胡闹,整个皇宫被她闹得鸡飞狗跳的(汗,我觉得这些编剧一定是受《还珠格格》遗毒不浅),事实上就算是极为受宠的公主,也绝对不敢这么胡闹,高阳是李世民最宠爱的女儿之一,虽然她任性妄为,肆意胡闹,但她还是不敢让父亲知道她干的事情,而她就算是任性的范围,也不可能扩大到整个皇宫,所有人陪她一起闹的地步。李世民固然宠爱她,但是也不是只宠她一个,长乐公主,晋阳公主这些公主所受到的宠爱分毫不会差于高阳公主,只是高阳公主的性格娇纵任性,而长乐公主晋阳公主的性格却非常温顺,叫人感觉不像是极得宠的公主(汗,不晓得是什么思维,为什么得宠的公主一定要任性娇纵呢?乾隆的十公主无疑是最受宠的公主,可也没见她多飞扬跋扈啊,从记载来看还不失为一名皇家贵公主呢)。
(貌似偏题,转回来)
杨妃的性格应该是属于那种传统的公主典型,温柔婉约,典雅大方,给人一种柔和的感觉,却又不失公主贵气的那种。公主的贵气是必然有的,因为杨妃从小就受着那样的礼仪教育,举止全部都是按着规矩来,这样严格的礼仪制度教育出来的公主,绝对是举措优雅得体的;加上公主长期的皇宫生活以及其他的一些熏陶,公主的气质自然就是这么培养出来了(皇宫历来是规矩最为严谨的地方,我是绝对不信杨妃是个跋扈蛮横的公主的)。

如果说隋炀帝不那么独断专行,那么残暴荒淫的话(其实他的才华相当地不错,政治才能也并非昏君,可是他的品行过于荒淫,残暴),也许隋朝并没有那么早地灭亡,而杨妃,也就不会成为李世民的妃子;
假如说隋朝不是那时灭亡的,我想杨妃应当像众多普通的皇室公主一样——到了年龄后,由隋炀帝挑选合适的驸马人选,择日下嫁,然后和驸马生几个孩子,夫妻之间相敬如宾,安稳太平地过完一生。虽然很平淡,但是却是安逸的日子。但如果真的是如此,相信后世的人们不会注意到她——因为中国古代的公主实在是太多了,多到不计其数,著名的公主也实在不少,比如长乐公主,高阳公主,南阳公主,柔福帝姬(宋徽宗改的,把“公主”改成了“帝姬”,不过后来又改回来了),和孝公主……但出于对皇室的尊重及必须记载的档案,公主们无论得不得宠,无论死得早不早,无论一生是多么地平淡乏味无奇,在史书上,起码是要留下一个封号,以及夫家姓氏的。运气好点儿也许能顺带记上生母是谁,公主的名字叫什么,出生于什么时候,死与什么时候(这点儿清朝的公主档案做得最好,记录得非常详细,不过那些公主的名字是否叫所谓的和孝嫩哲温宪,我倒是不知道)。
而如果真的是这样,杨妃也就不会成为一则传奇被人们津津乐道,被编剧拿来当作隋末版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素材了。
正因为是隋朝的灭亡,杨妃的特殊身份,使得后人注意到了她。
按理说一般新朝对已灭亡的前朝血脉,为了以绝后患,通常是比较残忍的,起码不会给一个亡国帝女名分,就如北宋灭亡时那些被当作俘虏的帝姬们一样,被金国的皇室侮辱,却始终得不到名分,过着最下贱的生活——这对于曾经身为皇室帝姬的她们是极端侮辱的,特别是宋人极其注重妇女的名节。
而杨妃在这一点上,无疑是幸运的。

她所遇到的新朝皇室,不是异族,也不是对杨氏家族有什么刻骨仇恨或是抱着必须以绝后患杀心的人。
这个攻下长安的新朝,是由她表叔(应该是这么叫吧)李渊所创立的李唐王朝。
李家与杨家是表亲关系——李渊的母亲独孤氏,与隋炀帝的母亲独孤皇后是亲生姐妹,李渊与隋炀帝,虽然是异姓,却是表兄弟的关系。那么李世民——杨妃的丈夫,就是隋炀帝的表侄,而杨妃,则是李世民的表妹。
凭着这点亲戚关系,加上刚刚攻下长安,士气大振——若此时把杨氏留于长安的血脉杀光,实在是不妥当的,况且李渊打的是“替隋炀帝报仇”的旗号举反旗的,如果杀了前隋皇室血脉,那么无疑是在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叫天下人都不能信服李家坐拥天下。
李渊与他的儿子都是聪明人,这点利害关系他们自然是明白,比起那辉煌江山,前隋的血脉是微不足道的(这个是站在纯政治角度来考虑的,我想当时杨妃还只是众多被俘虏的公主嫔妃中的一位,隋炀帝的妃嫔公主何其多,想来李世民应该还没留意到她,况且先留心女人再去商讨政事,是不符合李世民的行事作风的。从绵绵不绝的李世民究竟最爱谁的争论看来,他固然多情,但对于他来说,其实事业才是第一,其次是女人。否则史书上留下的就不是大唐天可汗李世民了,而是大唐情王李世民了)。
可是那些的妃子及公主皇子应该怎么处理,又成了一个难题。
不过解决方法总是有的。
女人自然是分给了男人们,而皇子,汗,本人倒确实不知道那些皇子下落如何,反正只知道有个半大孩子被李渊挑出来当了傀儡。又或者我记错了,当时在长安的没有多少皇子,隋炀帝的皇子可能大部分早已去世,比如那位太子同学。
我不知道当时杨妃是通过什么样的情况,最终成了李世民的妃子:到底是李世民自己看上她然后选中的,还是李渊随机分配的又或者是更自由一点让女人们自己挑选丈夫的(最后一个可能性极小,呵呵)。
不过我认为刚刚开始的时候,李世民应当对杨妃,没有什么特别深厚的感情,因为李世民的表姐表妹不少,杨妃在那些公主里,我想好像没有什么出众的地方。
但是李世民对她没有爱是不可能的事情,她和李世民的感情应该是慢慢培养出来的。
不过想来一开始也没有什么爱可以互生,无论于杨妃还是于李世民:因为说句实话,我觉得按当时的情况来看,杨妃很有可能是被当作战利品赏赐给李世民的,如果是如此背景之下,那么我觉得一见钟情然后相爱的可能性非常渺小——就算他李二纯粹出于对美女的怜惜对杨妃产生了爱怜,可杨妃未必在那时就爱上了李世民。

但我前面说了,说他们之间没有爱是不可能的事情。
对了,顺便插一句,杨妃嫁给李世民时的年纪应当不算很小了,起码应该是到了古代成人的年纪了。我猜她可能比李世民略小,大约与长孙皇后年纪相仿吧,或者比长孙皇后略小一到三岁左右。

长孙皇后于武德二年生下了长子承乾,武德三年初左右,杨妃也紧跟着生下了三子李恪。
我觉得李世民应该还是挺喜欢杨妃的,至少他从不曾亏待她委屈她。
李恪出生的时候李世民还只是位皇子,我冒昧地揣测下,对于儿子的取名,可能相对比较自由。
所以“恪”这个名字,我猜是杨妃所取也不无可能(当然也完全有可能不是,因为小李儿子里名字带有竖心旁的不少,比如纪王慎;所以我只是猜测而已)。而杨妃其人基本应当属于淡漠名利的那一种——事实上当时的环境,她就算本性不是如此,环境也会迫使她不得不如此。
如果这个“恪”字真为杨妃所取,那么我有个大胆的猜想,就是可能是杨妃在向长孙皇后示弱。
请大家不要误会,我不是说杨妃长孙之间有什么隔阂,或者说长孙皇后排挤杨妃之类的,那些于长孙皇后的性格来看都不可能,她们之间的相处应当是很融洽的。至于杨妃为什么要向长孙皇后示弱,我认为原因可能如下:杨妃是前朝公主的身份不容质疑,就算前隋已亡,但毕竟曾贵为公主,于出身和血统来说,杨妃是高过长孙皇后的(无论长孙皇后祖先血统有多高贵,她出生的时候,她的父亲是臣子,杨妃父亲是皇帝是不争的事实),而在某些举止方面,杨妃毕竟是公主,与长孙皇后相比,是不会少了那份天生皇族的贵气的(尽管可能亡国后,气度会有所磨损收敛),而杨妃性格也同样温顺,虽然在一些实用智慧方面以及处理事情的干练豁达,杨妃可能远不及长孙皇后。但是杨妃毕竟是皇宫中长大的,对于皇宫的无情残酷,她必然是比长孙皇后更为了解。所以她有可能对未来作过猜测分析,而且不止一次地权衡过,可能她已经明白,唐未来的国君,必是在李建成与李世民当中选一人(毕竟李渊的嫡子里只有这两个儿子是最为优秀的),而李建成的妻子,也就是太子妃,与长孙皇后相比,才干与内涵修养品性,必是远远不及的(史书上貌似都没记载太子妃是何许人也,也可能是我看书不仔细,加上对李建成同学并无太大兴趣所以粗略跳过……若有误还请指出)。
如果李世民当了皇帝,那么无疑地,身为结发之妻的嫡妃长孙氏,就是皇后。无论长孙皇后多么地大度宽容温柔,在皇宫中长大的,可以说是见惯后宫斗争的杨妃,多少都会为自己留条后路,她很清楚地明白只有依靠自己才能生存下去。可以说杨妃对这些后宫斗争是相当敏感的,所以我想有的时候她可能不是单纯地淡泊名利,而是想置身事外,保全自己。毕竟自己过了十几年的公主生活,对于皇宫的荣华富贵,她应当是并不十分在意的,经历如此变故,对杨妃来说,也许生存和保全自己,保护自己不受伤害才是最主要的。
所以我觉得,杨妃是在向长孙皇后示弱,那时杨妃与长孙皇后接触并不很久,她对长孙皇后,在那个时候可能并不完全信任的。而她表现出来的处事态度也很可能是低调而淡漠的(也许这是史书记载她不多的原因之一吧)。

接下来要说一说的是关于杨妃的封号问题。
杨妃应当是贞观初年就被封为四夫人之一的,贵妃是韦氏,贤妃是燕氏,而德妃与淑妃两个封号究竟是谁的还不能肯定。
贞观初年被册拜为四夫人的还有一位阴氏,她的封号被推测为德妃,不过我觉得也并不一定能肯定阴妃就是德妃。关于封号存在以下两个推测:
第一,杨妃是淑妃,阴妃是德妃,这是历来被大众所认可并沿用的一种推测,如果是这样的话,杨妃必然是在李世民死后去世的。因为按这样的说法,贞观十七年阴妃的儿子叛乱被杀,根据燕妃墓志记载,燕氏是贞观十八年迁的德妃,也就是说,阴妃因为被儿子牵连降级为嫔,燕妃替补了她的位置。唐朝后妃品级里的四夫人从这一事看出,是有尊卑之分的,贵妃为最尊,贤妃为最低,不然小李也不会没事给燕妃迁位号。那么这样的话,杨妃早逝一说就站不住脚了。如果杨妃是淑妃并且早逝的话,按理来讲她死后淑妃的位置就该有人来替补,按阴妃是德妃,燕妃是贤妃来看,如果说杨妃早死,那么阴氏就会替补为淑妃,而燕氏替补为德妃——可是根据燕妃墓志记载,她在贞观十八年才迁为德妃,并且没有任何记载表明她在贞观年间迁到过淑妃。所以杨妃就不可能是死在贞观年间的。
第二,杨妃是德妃,阴妃是淑妃。如果按这种推测,杨妃早逝同样也不可能。理由同上,如果杨妃早逝,那么燕妃就立刻会替补为德妃,而事实上并非如此,燕妃当是贞观十八年迁的德妃,而且没有当过淑妃。除非杨妃一开始并非四夫人,是后来替补上来的,这样倒是很有可能早逝。可事实上根据一些推测,杨妃确实应当为早期的四夫人(如果是这样,那么个人推测那位小杨妃当是燕妃替补德妃后迁上来的),当然这个也并不是肯定,杨妃是早期的四夫人之一当没有疑问(无论是这两种里的哪种推测,杨妃都应当是淑妃了。因为她就算开始是德妃,在贞观十七年左右阴妃降位后,她也会替补为淑妃的),但我不排除那万分之一的可能的情况,毕竟唐书里称为杨妃的不止她一个。在没有墓志和其他史料的证明之下,我们只能把一切称为“推测”。所以杨妃是推测中的淑妃。

如果说杨妃真如一些朋友推测的那样是早逝的话,那么她的封号极有可能是追封,若是追封的话,我冒昧揣测,贵妃也不是没有可能(当然这只是揣测而已)。贞观初年的四夫人,只有韦贵妃与燕妃得以确认封号,剩下的德妃与淑妃都只是猜测。

接下来要说的,是颇有争论的李世民对杨妃的感情。
电视剧里描写的所谓的李杨忠贞不二的美好爱情自然是不可能的,可是就此说李世民完全不爱杨妃,也实在说不大过去。我是这么认为的,单纯地说李世民不爱杨妃或最爱杨妃都是错误的观点。因为我们在看待李世民的感情问题上,不可避免地加入了现代爱情的观点之一——一夫一妻。应该这么说,李世民应该是爱杨妃的,只是他对杨妃的爱和对长孙皇后、韦贵妃等人的爱是不同的。李世民不是专情的人,长孙皇后固然是他所爱,可是长孙皇后一个人是不可能满足李世民对爱情的需求的,李世民爱长孙皇后,爱韦贵妃,爱阴妃,爱燕妃,爱杨妃……这些女性他都爱,只是对她们的感情需求不同而已。就如乾隆一样,他爱孝贤皇后的同时也爱慧贤皇贵妃,他是同时爱着这两位女子,可是对她们的爱是不一样的。
以现代爱情的观点去苛求古人,尤其是一位古代君王,这未免牵强。

由于墓志未发现,杨妃的一些生平事迹也无从考证,比如她去世的具体时间。一般有以下几种猜测:
第一,死于永徽年间的皇室大血洗,因李恪而连罪。我个人以为,这似乎不太可能,因为李治没有必要杀死杨妃,杨妃只是一个女子,一个后妃,她不能够也不可能对朝政做什么,杀死杨妃反而会引起民众猜测和不满(况且李治以仁孝得天下,不大可能会赐死庶母)。连身为男人的杨妃的另一个儿子蜀王,李治所做的也只是贬为庶民,若干年后他还陪葬了昭陵。所以我觉得李治没必要杀死杨妃,赐死李恪的理由非常简单,因为李恪很优秀,他会威胁到李治的皇位。长孙无忌本来就是为了维护李治的统治才哄了哄房遗爱把李恪牵扯进来的。至于说房遗爱等人谋反是对李治统治的不满我倒觉得未必,八成是看着李治觉得他懦弱好欺,所以以为自己可以夺位成功,可惜漏算了一个房遗直,如果真的不满李治,房遗直大可袖手旁观,没事去告发自己亲弟弟干什么。
第二,死于贞观年间,这个除非杨妃并非四夫人,否则不可能,理由同对杨妃的封号猜测。
第三,贞观年前就去世。个人比较赞同这类说法,觉得杨妃有可能是那时候去世的,从贞观年间失去了关于杨妃的一切记载来看,杨妃确实有可能死在贞观之前。

另外史书里关于杨妃的记载,仅从她的儿子李恪的传记里才得以见到一星半点,于是有些杨妃的粉丝认为,杨妃被史书刻意地抹去了痕迹。
这个问题我以前就觉得不可能,在qq上和杨清儿姐姐交换了意见后,我们一致认为杨妃没有被史书抹去痕迹。其实从史书记载来看,杨妃是李世民后妃中除了长孙皇后、徐惠和巢刺王妃杨氏之外,记载最多的一位妃子(其中巢王妃杨氏在《旧唐书》还没有记载,只有《新唐书》和《资治通鉴》里记载过李世民要立她为后的事情)。连在墓志上容貌被夸得天上有地下无的韦贵妃和号称“才女”的燕德妃(德妃是燕妃后来迁的位号,她在贞观初年的封号是“贤妃”)在史书中也唯有一句冰冷的诸如“韦妃生纪王慎”之类的话了(公主传里的临川公主传中提到:临川公主,韦贵妃所生。在这里才体现韦贵妃的封号是“贵妃”,而对于她的身世、容貌等等记载统统没有)。相较于另外几位同为四夫人的女子,杨妃实在算是记载得较多了,起码史官载下了她的身份是隋炀帝女(没有史书记载,我还不信你能从杨妃姓杨来肯定出她是隋炀帝女,天底下姓杨的多了去了)。其实唐朝历来不怎么注重记载后妃,除了太穆皇后窦氏,盛世贤后长孙氏,唯一的女皇武氏和那个打着“红颜祸水”标签的杨贵妃,其他皇后妃子记载都是不如这几位的一半的。后妃们多是在自己儿子里的传记里才能有幸可能会记载上一两句,比如高祖李渊的万贵妃,宇文昭仪。而李世民后妃中得此待遇的也只有杨妃和齐王妃二人而已(齐王妃在《旧唐书》里还没影子,杨妃两本唐书都有),徐惠能单独列传,多半还是要归功于那篇谏文和殉情(对社稷有贡献,对李世民痴情)。

说到杨妃就不能不提她的儿子,我觉得杨mm的两位儿子非常有意思,一个“文武双全”,一个“禽兽不如”,真是两个极端。那个禽兽不如的小六同学我就不赘述了,皇子能当到他那份上可真是活宝了——可人糊涂就有好运,永徽年间他本作为小三同学的同母弟被贬为庶人,可毕竟是个浑人,杀了他也没什么好处,于是就这么活下来了,后来还给平了反恢复了爵位又陪葬昭陵,不得不说小六同学某些程度上比小三幸运得多。
重点要说的还是小三同学。历史上真正的小三同学是不会像一些电视剧里所描写的那样如此卓越或者如某片里描写的那样小尾巴狼,感觉小三应当是个中规中矩的皇子,在小李几个儿子确实算得上优秀,但不是卓越。说实在的,小三同学除了史书记载“文武双全”和小李称赞的“英果类我”,我还真没见小三对唐朝做过什么实际的贡献(或者说是有什么事情值得称为“卓越”的),但小三的优秀是肯定的,不然无忌舅舅也没必要哄着房小二咔嚓了小三。其实对小三的评价,我觉得还是得本着客观的角度来说。很多小三粉都说,小三因为母亲是隋公主,所以他身上流着隋炀帝的血统,唐朝怕隋朝卷土重来,所以小三不可能当太子。这段话表面上看很有道理,可细看起来,我个人觉得实在有些……怎么说呢,有点不靠谱的感觉。首先小三的父亲姓李不姓杨,小三自己也姓李,他受的是唐朝的教育而不是隋朝教育,难道在小三眼里,生他养他的亲生父亲还不如一个没见过面的外公?这实在没道理啊,况且按当时的角度来说,小三的外公隋炀帝是个人人唾之的大昏君(小广粉表激动,我只是就事论事),灭亡了隋朝的千古罪人,难道小三还会对他有好感不成?而以推测中杨妃mm的处事态度,她万不可能把小三往复辟隋朝这方向上引,她就不怕自己被后世诟病?杨妃mm当时的身份说穿了是位亡国公主(杨妃粉先别激动),她难道还敢造次妄想复兴隋朝?绝对无可能啊。而且杨妃要复兴隋朝,大应该怂恿小三去争帝位,大应该暗中耍手段费心当上皇后,好给小三当太子来个名正言顺的理由——新皇后的嫡长子。可事实上这一切都是不可能发生的。
所以我认为,说小三因为有隋朝血统不能立太子,个人认为不怎么靠谱。小三不能当太子还是因为嫡子里还有一位小九,就算前面小一和小四失宠,可小九还在,除非小九也死了或失宠,那么皇位才有可能会到小三头上。
至于后来小三会死,多半还是因为前面小李的那句“英果类我”害了他,谁让他曾成为太子人选呢?无忌舅舅不可能不提防和排斥小三。所以高阳这位娇娇女搞出谋反正好给他一个除小三的绝佳机会,于是一哄房小二,小三就这么被株连咔嚓了。小三粉大骂无忌舅舅的很多,其实这事儿我觉得不能怪无忌舅舅太狠,小三毕竟是对小九皇位威胁最大的人,咔嚓小三完全可以说是政治斗争——失败者只能如此。这里也可以看出小三毕竟道行还嫩了点儿,斗不过无忌舅舅,无忌舅舅也是趁他翅膀未硬爽快地咔嚓了小三,算是消除自己的后顾之忧。而对无忌舅舅此人的评价也是需要中肯和客观的(说实话永徽那次血洗,我觉得比小三更冤枉的是江夏王李道宗,无忌舅舅牵连到他才纯粹是因为私怨,这件事情才是无忌舅舅做得最有失道德水准的一件),不能因为无忌舅舅喀嚓了小三就全盘否认他对大唐的贡献并且贬低他。

小三就这么被咔嚓了,而在此事中也无法看出关于杨妃mm的踪影,实在不能确定她是否活到了那时间。如果她活到永徽年间,那么这些变故对她来说是打击巨大的,所以私不希望她长寿,早些逝去未必不是一种幸福。

还有那位高阳公主这里稍微提一下,似乎不少杨妃粉粉和小三粉粉认为她是杨妃的亲生女儿,说实话我颇不以为然,那位高阳同学得小李喜欢倒是没错,史书也记载了,后来因为她谋反牵连到小三,就有一些人说她是小三同母妹妹,也就是杨妃的女儿,这有些说不过去了。从史书记载来看,根本找不到一点小三和高阳交往过密或感情好的记载,当然也找不到小三和高阳关系恶化的记载,总体来说属于平淡的交情,大约也就是普通感情的兄妹,见了面打个招呼的那种。如果硬要从谋反牵连把高阳往杨妃身上靠,那么同谋反的还有一位北景公主,她难道也是杨妃的女儿?况且高阳这样的活宝,说她是杨妃的女儿,我都觉得太丢杨妃的脸。一个小六已经够给杨妃丢脸了,再来个高阳,还真一对活宝。总之高阳这小丫头除了得宠我没看见她做过什么好事儿,起码我看到的只有史书上记载的就是她和和尚私通丢尽李世民脸面的那事儿。唐朝再开放那也是武则天那时候才有女人找男宠的(还都是有权势的女人),小李那时候再开放也没有开放到容许一位公主去和一个和尚私通,况且这小丫头在小李死的时候都不悲伤,实在不孝(为小李不值)。总之我不觉得高阳会是杨妃的女儿,她谋反牵扯到小三也完全是无忌舅舅早想除掉小三了。

对于大杨妃的考证,就到此结束了。无论我们再作什么推测,也都无法还原成历史上真正的她了,她早已随着历史逝去了。或许我们永远无法知道,她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成为新朝皇子的侧室的,又是怎样为他诞育了两位皇子的(或者还有女儿)。一切的赞美或中伤,全是后人加给她的,而我们所真正知道的,其实仅有那句“恪母,隋炀帝女也”而已。但对杨妃来说,或许够了。也许对真实她来说,低调和温顺是最适合的。

--------------------------------------------------------------------------------------------------------------------------------------------------------------------------------------------------------
可见,如果不是因为她的儿子,太宗第三子吴王李恪,大杨妃也许如同很多历史人物一般,淹没在史料之中。然而她还是出现了,母以子贵的宫廷中,她颇具争议的儿子李恪仍然带出了她的身影。
于是人们又找到了史料验证了她的存在:
太宗子
皇太子李承乾(母长孙皇后)
楚王李宽(母不详,早薨)
吴王李恪(母隋炀帝女杨妃唐高宗即位后,长孙无忌为专权,对李恪和其同母弟李愔展开迫害)
魏王李泰(母长孙皇后)
齐王李佑(母阴妃,后废为庶人)
蜀王李愔(母隋炀帝女杨妃)
蒋王李恽(母王氏)
越王李贞(母燕妃)
高宗李治(原为晋王,母长孙皇后)
纪王李慎(母韦妃)
江殇王李嚣(母燕妃,早薨)
代王李简(母不详,早薨)
赵王李福(母杨妃)
曹王李明(母杨氏)

人们发现这位大杨妃一共出有两子,行3的李恪和行6的李愔。
找到些资料。不知道是不是你要的。
杨妃
恪母,隋炀帝女也。——《旧唐书?李恪传》
其母隋炀帝女,地亲望高,中外所向。——《新唐书?李恪传》

暂且不管这寥寥数笔的记载,引出了后世编剧们多大的创作激情以及编造童话的梦想,我们站在纯历史角度来看,这几句话,提供给了我们一些很重要的资料。
首先,这位李恪的母亲杨氏出身不凡,在嫁给李世民为妃之前,她是位公主。
其次,就是新唐书对这位公主出身的皇妃,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地亲望高,中外所向。这八个字的白话文意思如何,恕在下才疏学浅,水平有限,实在是翻译不出来,但是光看字面意思,对于一位皇妃来说,确实是极高的评价了。

我想能得到极其保守封建的宋人的高度评价,杨妃本人应当是个品德优秀的女子,不过这些咱慢慢陈述,一样一样地来。

看完了书面资料,我们应当从资料衍生点什么出来。

杨妃出生于最显赫富贵的皇家,她的父亲是一国之君,这个是无庸质疑的。关键是杨妃的母亲。
由于史料没有记载(事实上我怀疑是由于隋末战乱,大多资料都丢失了),所以对她的生母是谁猜测很多。
目前电视剧中所塑造的以杨妃为原型的隋朝公主,生母基本上都是萧皇后——这位杨广后妃中唯一资料详细的妻子。
不过电视剧嘛,自然是意淫成分占绝大多数,对于生母这些,基本都属忽略了(难道编剧认为隋炀帝所有的女儿都是萧皇后所生?)。

对于杨妃生母是何许人也,我是这么认为的。
首先,是萧皇后之女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可以说接近于零(但也不是绝对不可能的)。
那么杨妃的母亲既然不是萧皇后,就是隋炀帝那不计其数的后妃中的一位了,或者更低一点的,也许是身份低下的宫女子;这些并不是没可能,因为史料的严重缺失,我们只能把一切能想到的可能性,无论好的还是坏的,全部都想到。
不过我认为杨妃的生母是没名分地位的宫女可能性也并不是很大,因为我的想法是,隋炀帝美貌如花的后妃们已经多得让他花了眼,他没有那个必要去和宫女生下杨氏家族的后代。而作为情欲及对美女的天生喜好,隋炀帝和宫女发生关系是绝对可能的,但要说生下子女,我认为可能性并不是很大(当然也是有可能的,李世民的儿女中也有不少是后宫所生)。
所以我觉得,杨妃之母是隋炀帝其中一位妃子所出的可能性是最大的。
不过我仅仅只是推测而已,而那位妃子是什么样的地位,是正一品的夫人,还是嫔还是级别更低的侍妾,我就无法得知了,因为我所知道的,隋书及唐书里提到的隋炀帝的后妃,除了萧皇后,还有一位萧嫔,另外的应该是尹氏和张氏(并不清楚具体封号,且以姓氏称之)。
别的我倒真没留意到了,若有缺漏或不对,烦请指出了。
关于杨妃的生母就考证于此,因为手头资料严重缺乏,所以极难考证出一个确切答案,姑且作为参考吧。不过我认为杨妃之母有点应该是能确定的,就是她应当是一位美女。

作为一名皇族公主,杨妃无论受不受父亲的宠爱,她都是要做公主必修的科目的。
礼仪应当属必修。当然也少不了一些类似三从四德的《女诫》之类的书或是一些陶冶自身才学的书籍。另外公主的内涵也是不可少的,所以我想杨妃也该是饱读诗书的知性女子吧,也许她的才情与长孙皇后,徐惠,燕贤妃比不来,但并不能说明她无才或没有智慧。在古代是不太有不学无术的公主的,就连任性到令我生厌的高阳公主,也是有点墨水的(只是她的智商肯定不高,否则不会因为任性妄为害死那么多人,说句实话我认为李恪之死她要负大半责任,如果不是她这么一闹,长孙无忌就没有那么好的机会处理李恪了,虽然说李恪在长孙无忌手里极难逃一死,但起码不会死那么快)。

从小被这样熏陶,受着传统的皇室教育,杨妃必然不可能像电视剧里所描写的一样,性格刁蛮胡闹,整个皇宫被她闹得鸡飞狗跳的(汗,我觉得这些编剧一定是受《还珠格格》遗毒不浅),事实上就算是极为受宠的公主,也绝对不敢这么胡闹,高阳是李世民最宠爱的女儿之一,虽然她任性妄为,肆意胡闹,但她还是不敢让父亲知道她干的事情,而她就算是任性的范围,也不可能扩大到整个皇宫,所有人陪她一起闹的地步。李世民固然宠爱她,但是也不是只宠她一个,长乐公主,晋阳公主这些公主所受到的宠爱分毫不会差于高阳公主,只是高阳公主的性格娇纵任性,而长乐公主晋阳公主的性格却非常温顺,叫人感觉不像是极得宠的公主(汗,不晓得是什么思维,为什么得宠的公主一定要任性娇纵呢?乾隆的十公主无疑是最受宠的公主,可也没见她多飞扬跋扈啊,从记载来看还不失为一名皇家贵公主呢)。
(貌似偏题,转回来)
杨妃的性格应该是属于那种传统的公主典型,温柔婉约,典雅大方,给人一种柔和的感觉,却又不失公主贵气的那种。公主的贵气是必然有的,因为杨妃从小就受着那样的礼仪教育,举止全部都是按着规矩来,这样严格的礼仪制度教育出来的公主,绝对是举措优雅得体的;加上公主长期的皇宫生活以及其他的一些熏陶,公主的气质自然就是这么培养出来了(皇宫历来是规矩最为严谨的地方,我是绝对不信杨妃是个跋扈蛮横的公主的)。

如果说隋炀帝不那么独断专行,那么残暴荒淫的话(其实他的才华相当地不错,政治才能也并非昏君,可是他的品行过于荒淫,残暴),也许隋朝并没有那么早地灭亡,而杨妃,也就不会成为李世民的妃子;
假如说隋朝不是那时灭亡的,我想杨妃应当像众多普通的皇室公主一样——到了年龄后,由隋炀帝挑选合适的驸马人选,择日下嫁,然后和驸马生几个孩子,夫妻之间相敬如宾,安稳太平地过完一生。虽然很平淡,但是却是安逸的日子。但如果真的是如此,相信后世的人们不会注意到她——因为中国古代的公主实在是太多了,多到不计其数,著名的公主也实在不少,比如长乐公主,高阳公主,南阳公主,柔福帝姬(宋徽宗改的,把“公主”改成了“帝姬”,不过后来又改回来了),和孝公主……但出于对皇室的尊重及必须记载的档案,公主们无论得不得宠,无论死得早不早,无论一生是多么地平淡乏味无奇,在史书上,起码是要留下一个封号,以及夫家姓氏的。运气好点儿也许能顺带记上生母是谁,公主的名字叫什么,出生于什么时候,死与什么时候(这点儿清朝的公主档案做得最好,记录得非常详细,不过那些公主的名字是否叫所谓的和孝嫩哲温宪,我倒是不知道)。
而如果真的是这样,杨妃也就不会成为一则传奇被人们津津乐道,被编剧拿来当作隋末版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素材了。
正因为是隋朝的灭亡,杨妃的特殊身份,使得后人注意到了她。
按理说一般新朝对已灭亡的前朝血脉,为了以绝后患,通常是比较残忍的,起码不会给一个亡国帝女名分,就如北宋灭亡时那些被当作俘虏的帝姬们一样,被金国的皇室侮辱,却始终得不到名分,过着最下贱的生活——这对于曾经身为皇室帝姬的她们是极端侮辱的,特别是宋人极其注重妇女的名节。
而杨妃在这一点上,无疑是幸运的。

她所遇到的新朝皇室,不是异族,也不是对杨氏家族有什么刻骨仇恨或是抱着必须以绝后患杀心的人。
这个攻下长安的新朝,是由她表叔(应该是这么叫吧)李渊所创立的李唐王朝。
李家与杨家是表亲关系——李渊的母亲独孤氏,与隋炀帝的母亲独孤皇后是亲生姐妹,李渊与隋炀帝,虽然是异姓,却是表兄弟的关系。那么李世民——杨妃的丈夫,就是隋炀帝的表侄,而杨妃,则是李世民的表妹。
凭着这点亲戚关系,加上刚刚攻下长安,士气大振——若此时把杨氏留于长安的血脉杀光,实在是不妥当的,况且李渊打的是“替隋炀帝报仇”的旗号举反旗的,如果杀了前隋皇室血脉,那么无疑是在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叫天下人都不能信服李家坐拥天下。
李渊与他的儿子都是聪明人,这点利害关系他们自然是明白,比起那辉煌江山,前隋的血脉是微不足道的(这个是站在纯政治角度来考虑的,我想当时杨妃还只是众多被俘虏的公主嫔妃中的一位,隋炀帝的妃嫔公主何其多,想来李世民应该还没留意到她,况且先留心女人再去商讨政事,是不符合李世民的行事作风的。从绵绵不绝的李世民究竟最爱谁的争论看来,他固然多情,但对于他来说,其实事业才是第一,其次是女人。否则史书上留下的就不是大唐天可汗李世民了,而是大唐情王李世民了)。
可是那些的妃子及公主皇子应该怎么处理,又成了一个难题。
不过解决方法总是有的。
女人自然是分给了男人们,而皇子,汗,本人倒确实不知道那些皇子下落如何,反正只知道有个半大孩子被李渊挑出来当了傀儡。又或者我记错了,当时在长安的没有多少皇子,隋炀帝的皇子可能大部分早已去世,比如那位太子同学。
我不知道当时杨妃是通过什么样的情况,最终成了李世民的妃子:到底是李世民自己看上她然后选中的,还是李渊随机分配的又或者是更自由一点让女人们自己挑选丈夫的(最后一个可能性极小,呵呵)。
不过我认为刚刚开始的时候,李世民应当对杨妃,没有什么特别深厚的感情,因为李世民的表姐表妹不少,杨妃在那些公主里,我想好像没有什么出众的地方。
但是李世民对她没有爱是不可能的事情,她和李世民的感情应该是慢慢培养出来的。
不过想来一开始也没有什么爱可以互生,无论于杨妃还是于李世民:因为说句实话,我觉得按当时的情况来看,杨妃很有可能是被当作战利品赏赐给李世民的,如果是如此背景之下,那么我觉得一见钟情然后相爱的可能性非常渺小——就算他李二纯粹出于对美女的怜惜对杨妃产生了爱怜,可杨妃未必在那时就爱上了李世民。

但我前面说了,说他们之间没有爱是不可能的事情。
对了,顺便插一句,杨妃嫁给李世民时的年纪应当不算很小了,起码应该是到了古代成人的年纪了。我猜她可能比李世民略小,大约与长孙皇后年纪相仿吧,或者比长孙皇后略小一到三岁左右。

长孙皇后于武德二年生下了长子承乾,武德三年初左右,杨妃也紧跟着生下了三子李恪。
我觉得李世民应该还是挺喜欢杨妃的,至少他从不曾亏待她委屈她。
李恪出生的时候李世民还只是位皇子,我冒昧地揣测下,对于儿子的取名,可能相对比较自由。
所以“恪”这个名字,我猜是杨妃所取也不无可能(当然也完全有可能不是,因为小李儿子里名字带有竖心旁的不少,比如纪王慎;所以我只是猜测而已)。而杨妃其人基本应当属于淡漠名利的那一种——事实上当时的环境,她就算本性不是如此,环境也会迫使她不得不如此。
如果这个“恪”字真为杨妃所取,那么我有个大胆的猜想,就是可能是杨妃在向长孙皇后示弱。
请大家不要误会,我不是说杨妃长孙之间有什么隔阂,或者说长孙皇后排挤杨妃之类的,那些于长孙皇后的性格来看都不可能,她们之间的相处应当是很融洽的。至于杨妃为什么要向长孙皇后示弱,我认为原因可能如下:杨妃是前朝公主的身份不容质疑,就算前隋已亡,但毕竟曾贵为公主,于出身和血统来说,杨妃是高过长孙皇后的(无论长孙皇后祖先血统有多高贵,她出生的时候,她的父亲是臣子,杨妃父亲是皇帝是不争的事实),而在某些举止方面,杨妃毕竟是公主,与长孙皇后相比,是不会少了那份天生皇族的贵气的(尽管可能亡国后,气度会有所磨损收敛),而杨妃性格也同样温顺,虽然在一些实用智慧方面以及处理事情的干练豁达,杨妃可能远不及长孙皇后。但是杨妃毕竟是皇宫中长大的,对于皇宫的无情残酷,她必然是比长孙皇后更为了解。所以她有可能对未来作过猜测分析,而且不止一次地权衡过,可能她已经明白,唐未来的国君,必是在李建成与李世民当中选一人(毕竟李渊的嫡子里只有这两个儿子是最为优秀的),而李建成的妻子,也就是太子妃,与长孙皇后相比,才干与内涵修养品性,必是远远不及的(史书上貌似都没记载太子妃是何许人也,也可能是我看书不仔细,加上对李建成同学并无太大兴趣所以粗略跳过……若有误还请指出)。
如果李世民当了皇帝,那么无疑地,身为结发之妻的嫡妃长孙氏,就是皇后。无论长孙皇后多么地大度宽容温柔,在皇宫中长大的,可以说是见惯后宫斗争的杨妃,多少都会为自己留条后路,她很清楚地明白只有依靠自己才能生存下去。可以说杨妃对这些后宫斗争是相当敏感的,所以我想有的时候她可能不是单纯地淡泊名利,而是想置身事外,保全自己。毕竟自己过了十几年的公主生活,对于皇宫的荣华富贵,她应当是并不十分在意的,经历如此变故,对杨妃来说,也许生存和保全自己,保护自己不受伤害才是最主要的。
所以我觉得,杨妃是在向长孙皇后示弱,那时杨妃与长孙皇后接触并不很久,她对长孙皇后,在那个时候可能并不完全信任的。而她表现出来的处事态度也很可能是低调而淡漠的(也许这是史书记载她不多的原因之一吧)。

接下来要说一说的是关于杨妃的封号问题。
杨妃应当是贞观初年就被封为四夫人之一的,贵妃是韦氏,贤妃是燕氏,而德妃与淑妃两个封号究竟是谁的还不能肯定。
贞观初年被册拜为四夫人的还有一位阴氏,她的封号被推测为德妃,不过我觉得也并不一定能肯定阴妃就是德妃。关于封号存在以下两个推测:
第一,杨妃是淑妃,阴妃是德妃,这是历来被大众所认可并沿用的一种推测,如果是这样的话,杨妃必然是在李世民死后去世的。因为按这样的说法,贞观十七年阴妃的儿子叛乱被杀,根据燕妃墓志记载,燕氏是贞观十八年迁的德妃,也就是说,阴妃因为被儿子牵连降级为嫔,燕妃替补了她的位置。唐朝后妃品级里的四夫人从这一事看出,是有尊卑之分的,贵妃为最尊,贤妃为最低,不然小李也不会没事给燕妃迁位号。那么这样的话,杨妃早逝一说就站不住脚了。如果杨妃是淑妃并且早逝的话,按理来讲她死后淑妃的位置就该有人来替补,按阴妃是德妃,燕妃是贤妃来看,如果说杨妃早死,那么阴氏就会替补为淑妃,而燕氏替补为德妃——可是根据燕妃墓志记载,她在贞观十八年才迁为德妃,并且没有任何记载表明她在贞观年间迁到过淑妃。所以杨妃就不可能是死在贞观年间的。
第二,杨妃是德妃,阴妃是淑妃。如果按这种推测,杨妃早逝同样也不可能。理由同上,如果杨妃早逝,那么燕妃就立刻会替补为德妃,而事实上并非如此,燕妃当是贞观十八年迁的德妃,而且没有当过淑妃。除非杨妃一开始并非四夫人,是后来替补上来的,这样倒是很有可能早逝。可事实上根据一些推测,杨妃确实应当为早期的四夫人(如果是这样,那么个人推测那位小杨妃当是燕妃替补德妃后迁上来的),当然这个也并不是肯定,杨妃是早期的四夫人之一当没有疑问(无论是这两种里的哪种推测,杨妃都应当是淑妃了。因为她就算开始是德妃,在贞观十七年左右阴妃降位后,她也会替补为淑妃的),但我不排除那万分之一的可能的情况,毕竟唐书里称为杨妃的不止她一个。在没有墓志和其他史料的证明之下,我们只能把一切称为“推测”。所以杨妃是推测中的淑妃。

如果说杨妃真如一些朋友推测的那样是早逝的话,那么她的封号极有可能是追封,若是追封的话,我冒昧揣测,贵妃也不是没有可能(当然这只是揣测而已)。贞观初年的四夫人,只有韦贵妃与燕妃得以确认封号,剩下的德妃与淑妃都只是猜测。

接下来要说的,是颇有争论的李世民对杨妃的感情。
电视剧里描写的所谓的李杨忠贞不二的美好爱情自然是不可能的,可是就此说李世民完全不爱杨妃,也实在说不大过去。我是这么认为的,单纯地说李世民不爱杨妃或最爱杨妃都是错误的观点。因为我们在看待李世民的感情问题上,不可避免地加入了现代爱情的观点之一——一夫一妻。应该这么说,李世民应该是爱杨妃的,只是他对杨妃的爱和对长孙皇后、韦贵妃等人的爱是不同的。李世民不是专情的人,长孙皇后固然是他所爱,可是长孙皇后一个人是不可能满足李世民对爱情的需求的,李世民爱长孙皇后,爱韦贵妃,爱阴妃,爱燕妃,爱杨妃……这些女性他都爱,只是对她们的感情需求不同而已。就如乾隆一样,他爱孝贤皇后的同时也爱慧贤皇贵妃,他是同时爱着这两位女子,可是对她们的爱是不一样的。
以现代爱情的观点去苛求古人,尤其是一位古代君王,这未免牵强。

由于墓志未发现,杨妃的一些生平事迹也无从考证,比如她去世的具体时间。一般有以下几种猜测:
第一,死于永徽年间的皇室大血洗,因李恪而连罪。我个人以为,这似乎不太可能,因为李治没有必要杀死杨妃,杨妃只是一个女子,一个后妃,她不能够也不可能对朝政做什么,杀死杨妃反而会引起民众猜测和不满(况且李治以仁孝得天下,不大可能会赐死庶母)。连身为男人的杨妃的另一个儿子蜀王,李治所做的也只是贬为庶民,若干年后他还陪葬了昭陵。所以我觉得李治没必要杀死杨妃,赐死李恪的理由非常简单,因为李恪很优秀,他会威胁到李治的皇位。长孙无忌本来就是为了维护李治的统治才哄了哄房遗爱把李恪牵扯进来的。至于说房遗爱等人谋反是对李治统治的不满我倒觉得未必,八成是看着李治觉得他懦弱好欺,所以以为自己可以夺位成功,可惜漏算了一个房遗直,如果真的不满李治,房遗直大可袖手旁观,没事去告发自己亲弟弟干什么。
第二,死于贞观年间,这个除非杨妃并非四夫人,否则不可能,理由同对杨妃的封号猜测。
第三,贞观年前就去世。个人比较赞同这类说法,觉得杨妃有可能是那时候去世的,从贞观年间失去了关于杨妃的一切记载来看,杨妃确实有可能死在贞观之前。

另外史书里关于杨妃的记载,仅从她的儿子李恪的传记里才得以见到一星半点,于是有些杨妃的粉丝认为,杨妃被史书刻意地抹去了痕迹。
这个问题我以前就觉得不可能,在qq上和杨清儿姐姐交换了意见后,我们一致认为杨妃没有被史书抹去痕迹。其实从史书记载来看,杨妃是李世民后妃中除了长孙皇后、徐惠和巢刺王妃杨氏之外,记载最多的一位妃子(其中巢王妃杨氏在《旧唐书》还没有记载,只有《新唐书》和《资治通鉴》里记载过李世民要立她为后的事情)。连在墓志上容貌被夸得天上有地下无的韦贵妃和号称“才女”的燕德妃(德妃是燕妃后来迁的位号,她在贞观初年的封号是“贤妃”)在史书中也唯有一句冰冷的诸如“韦妃生纪王慎”之类的话了(公主传里的临川公主传中提到:临川公主,韦贵妃所生。在这里才体现韦贵妃的封号是“贵妃”,而对于她的身世、容貌等等记载统统没有)。相较于另外几位同为四夫人的女子,杨妃实在算是记载得较多了,起码史官载下了她的身份是隋炀帝女(没有史书记载,我还不信你能从杨妃姓杨来肯定出她是隋炀帝女,天底下姓杨的多了去了)。其实唐朝历来不怎么注重记载后妃,除了太穆皇后窦氏,盛世贤后长孙氏,唯一的女皇武氏和那个打着“红颜祸水”标签的杨贵妃,其他皇后妃子记载都是不如这几位的一半的。后妃们多是在自己儿子里的传记里才能有幸可能会记载上一两句,比如高祖李渊的万贵妃,宇文昭仪。而李世民后妃中得此待遇的也只有杨妃和齐王妃二人而已(齐王妃在《旧唐书》里还没影子,杨妃两本唐书都有),徐惠能单独列传,多半还是要归功于那篇谏文和殉情(对社稷有贡献,对李世民痴情)。

说到杨妃就不能不提她的儿子,我觉得杨mm的两位儿子非常有意思,一个“文武双全”,一个“禽兽不如”,真是两个极端。那个禽兽不如的小六同学我就不赘述了,皇子能当到他那份上可真是活宝了——可人糊涂就有好运,永徽年间他本作为小三同学的同母弟被贬为庶人,可毕竟是个浑人,杀了他也没什么好处,于是就这么活下来了,后来还给平了反恢复了爵位又陪葬昭陵,不得不说小六同学某些程度上比小三幸运得多。
重点要说的还是小三同学。历史上真正的小三同学是不会像一些电视剧里所描写的那样如此卓越或者如某片里描写的那样小尾巴狼,感觉小三应当是个中规中矩的皇子,在小李几个儿子确实算得上优秀,但不是卓越。说实在的,小三同学除了史书记载“文武双全”和小李称赞的“英果类我”,我还真没见小三对唐朝做过什么实际的贡献(或者说是有什么事情值得称为“卓越”的),但小三的优秀是肯定的,不然无忌舅舅也没必要哄着房小二咔嚓了小三。其实对小三的评价,我觉得还是得本着客观的角度来说。很多小三粉都说,小三因为母亲是隋公主,所以他身上流着隋炀帝的血统,唐朝怕隋朝卷土重来,所以小三不可能当太子。这段话表面上看很有道理,可细看起来,我个人觉得实在有些……怎么说呢,有点不靠谱的感觉。首先小三的父亲姓李不姓杨,小三自己也姓李,他受的是唐朝的教育而不是隋朝教育,难道在小三眼里,生他养他的亲生父亲还不如一个没见过面的外公?这实在没道理啊,况且按当时的角度来说,小三的外公隋炀帝是个人人唾之的大昏君(小广粉表激动,我只是就事论事),灭亡了隋朝的千古罪人,难道小三还会对他有好感不成?而以推测中杨妃mm的处事态度,她万不可能把小三往复辟隋朝这方向上引,她就不怕自己被后世诟病?杨妃mm当时的身份说穿了是位亡国公主(杨妃粉先别激动),她难道还敢造次妄想复兴隋朝?绝对无可能啊。而且杨妃要复兴隋朝,大应该怂恿小三去争帝位,大应该暗中耍手段费心当上皇后,好给小三当太子来个名正言顺的理由——新皇后的嫡长子。可事实上这一切都是不可能发生的。
所以我认为,说小三因为有隋朝血统不能立太子,个人认为不怎么靠谱。小三不能当太子还是因为嫡子里还有一位小九,就算前面小一和小四失宠,可小九还在,除非小九也死了或失宠,那么皇位才有可能会到小三头上。
至于后来小三会死,多半还是因为前面小李的那句“英果类我”害了他,谁让他曾成为太子人选呢?无忌舅舅不可能不提防和排斥小三。所以高阳这位娇娇女搞出谋反正好给他一个除小三的绝佳机会,于是一哄房小二,小三就这么被株连咔嚓了。小三粉大骂无忌舅舅的很多,其实这事儿我觉得不能怪无忌舅舅太狠,小三毕竟是对小九皇位威胁最大的人,咔嚓小三完全可以说是政治斗争——失败者只能如此。这里也可以看出小三毕竟道行还嫩了点儿,斗不过无忌舅舅,无忌舅舅也是趁他翅膀未硬爽快地咔嚓了小三,算是消除自己的后顾之忧。而对无忌舅舅此人的评价也是需要中肯和客观的(说实话永徽那次血洗,我觉得比小三更冤枉的是江夏王李道宗,无忌舅舅牵连到他才纯粹是因为私怨,这件事情才是无忌舅舅做得最有失道德水准的一件),不能因为无忌舅舅喀嚓了小三就全盘否认他对大唐的贡献并且贬低他。

小三就这么被咔嚓了,而在此事中也无法看出关于杨妃mm的踪影,实在不能确定她是否活到了那时间。如果她活到永徽年间,那么这些变故对她来说是打击巨大的,所以私不希望她长寿,早些逝去未必不是一种幸福。

还有那位高阳公主这里稍微提一下,似乎不少杨妃粉粉和小三粉粉认为她是杨妃的亲生女儿,说实话我颇不以为然,那位高阳同学得小李喜欢倒是没错,史书也记载了,后来因为她谋反牵连到小三,就有一些人说她是小三同母妹妹,也就是杨妃的女儿,这有些说不过去了。从史书记载来看,根本找不到一点小三和高阳交往过密或感情好的记载,当然也找不到小三和高阳关系恶化的记载,总体来说属于平淡的交情,大约也就是普通感情的兄妹,见了面打个招呼的那种。如果硬要从谋反牵连把高阳往杨妃身上靠,那么同谋反的还有一位北景公主,她难道也是杨妃的女儿?况且高阳这样的活宝,说她是杨妃的女儿,我都觉得太丢杨妃的脸。一个小六已经够给杨妃丢脸了,再来个高阳,还真一对活宝。总之高阳这小丫头除了得宠我没看见她做过什么好事儿,起码我看到的只有史书上记载的就是她和和尚私通丢尽李世民脸面的那事儿。唐朝再开放那也是武则天那时候才有女人找男宠的(还都是有权势的女人),小李那时候再开放也没有开放到容许一位公主去和一个和尚私通,况且这小丫头在小李死的时候都不悲伤,实在不孝(为小李不值)。总之我不觉得高阳会是杨妃的女儿,她谋反牵扯到小三也完全是无忌舅舅早想除掉小三了。

对于大杨妃的考证,就到此结束了。无论我们再作什么推测,也都无法还原成历史上真正的她了,她早已随着历史逝去了。或许我们永远无法知道,她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成为新朝皇子的侧室的,又是怎样为他诞育了两位皇子的(或者还有女儿)。一切的赞美或中伤,全是后人加给她的,而我们所真正知道的,其实仅有那句“恪母,隋炀帝女也”而已。但对杨妃来说,或许够了。也许对真实她来说,低调和温顺是最适合的。

--------------------------------------------------------------------------------------------------------------------------------------------------------------------------------------------------------
可见,如果不是因为她的儿子,太宗第三子吴王李恪,大杨妃也许如同很多历史人物一般,淹没在史料之中。然而她还是出现了,母以子贵的宫廷中,她颇具争议的儿子李恪仍然带出了她的身影。
于是人们又找到了史料验证了她的存在:
太宗子
皇太子李承乾(母长孙皇后)
楚王李宽(母不详,早薨)
吴王李恪(母隋炀帝女杨妃唐高宗即位后,长孙无忌为专权,对李恪和其同母弟李愔展开迫害)
魏王李泰(母长孙皇后)
齐王李佑(母阴妃,后废为庶人)
蜀王李愔(母隋炀帝女杨妃)
蒋王李恽(母王氏)
越王李贞(母燕妃)
高宗李治(原为晋王,母长孙皇后)
纪王李慎(母韦妃)
江殇王李嚣(母燕妃,早薨)
代王李简(母不详,早薨)
赵王李福(母杨妃)
曹王李明(母杨氏)

人们发现这位大杨妃一共出有两子,行3的李恪和行6的李愔。
高圆圆演的
恪母,隋炀帝女也。——《旧唐书?李恪传》
其母隋炀帝女,地亲望高,中外所向。——《新唐书?李恪传》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