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昙花为什么曾被命名为“亡国之花”?

时间:2010-6-1 专题:隋炀帝
昙花为什么曾被命名为“亡国之花”?
传说隋炀帝专为观赏江都县昙花开凿运河,奢侈挥霍,终致亡国,所以那时昙花就被称为“亡国之花”。
参考资料:http://www.knowledgeservice.net/cha/why/zhiwu/b5821694bbf0b898a0936f6b0be20a31.html

昙花是仙人掌一类植物,原产黑西哥干热地区,养成了耐旱的习性,昙花晚上开放,是避免热带烈日的照射,开花时间短促,也是为了减少水分蒸发。
所以昙花一现就谢了。这实际上也是昙花长期以来对自己生活环境的一种适应。

扑(6)]:
传说隋炀帝专为观赏江都县昙花开凿运河,奢侈挥霍,终致亡国,所以那时昙花就被称为“亡国之花”。

另有种说法:琼花

琼”,本是一种美玉。《辞海》里有“琼华”辞条,指仙境中琼树的花。相传汉代有一位名叫蕃的道姑来扬州,将一块白玉埋在地里,顷刻间长出一棵仙树,树上的花洁白如玉。道姑走后,人们在此建造一座道观,取名蕃观,又因种玉得花,古将此花称为琼花,蕃观通常也被叫作琼花观。
关于琼花还有许多传说,流传最广的是隋炀帝杨广为下扬州看琼花而开挖大运河,其妹恨其无道,化作琼花棒责打昏君,杨广盛怒之下砍倒琼花树,在杨广死后琼花又重新开放。因而琼花被人们视为有情之花。
但是据《扬州府志》记载,琼花始植于唐代,而“琼花”的名称是宋代才见于文字的。宋太宗至道二年(公元996年),王禹调任扬州知州九个月,作过《琼花诗》二首,诗前有小序:“扬州后土庙(即蕃观———笔者注)有花一株,洁白可爱,且其树大而花繁,不知实何木也,俗谓之琼花。”诗云:
谁移琪树下仙乡,二月轻冰八月霜。
若使寿阳公主在,自当羞见落梅妆。
春冰薄薄压枝柯,分与清香是月娥。
忽似暑天深涧底,老松攀雪白婆娑。
欧阳修任扬州知州时,在蕃观琼花树旁边建“无双亭”,并赋诗云:
琼花芍药世无伦,偶不题诗便怨人。
曾向无双亭下醉,自如不负广陵春。
但在宋朝亡国的那一年,琼花突然死去,从此琼花绝迹于人间。据专家学者们考证,元代以后的琼花实为聚八仙。但是把聚八仙称为琼花也并非空穴来风,实际上它们之间是有渊源关系的。从植物学的角度讲,琼花的天然变异种是聚八仙,聚八仙就是人们心目中的琼花。如今的阳历四月,在扬州琼花观、瘦西湖、大明寺及古运河畔,你都可以看到大片盛开的琼花。那虬劲的树干枝叶繁茂,蓬松的树冠上花团锦簇,一朵朵洁白的琼花宛如玉盘,玉盘周围还有八朵五瓣大花,簇拥着中间无数朵黄蕊小花,像是八位仙人围坐品茗。清风徐来,五瓣花微动,轻盈如玉蝶翩翩起舞,其香沁人肺腑,爽人心目。
琼花素有“维扬一枝花,四海无同类”的美誉,不仅扬州人为之自豪,而且许多特意赶来看琼花的外地人也赞叹不已。1985年,扬州选定琼花为市花,琼花成了扬州的象征。
你没听说过昙花一现吗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句出自于《泊秦淮》----杜牧

“商女”:歌女;“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靡靡之音,南朝陈后主所作,后人视为亡国不祥之者。
《玉树后庭花》,是亡国艳曲,可在晚唐国势衰微,内忧外患并交的时候,有人居然不以国事为念,反而用这种靡靡艳曲寻乐。

人家商女也不是昙花锕。。。。
因为昙花美丽还是因为昙花一现?
昙花一方面只开花期较短,一般几十分钟到几小时不等,而且在夜间开放;二是隋炀帝为观赏昙花大兴土木,不顾百姓死活,终至亡国,故称亡国之花
昙花一现!很短!
昙花一现开花时间太短这是一种比喻一个国家不能像昙花一样
昙花一现,
传说隋炀帝专为观赏江都县昙花开凿运河,奢侈挥霍,终致亡国,所以那时昙花就被称为“亡国之花”。
昙花一现,生命很短,将兴就亡。传说隋炀帝专为观赏江都县昙花开凿运河,奢侈挥霍,终致亡国,所以那时昙花就被称为“亡国之花”。
传说隋炀帝专为观赏江都县昙花开凿运河,奢侈挥霍,终致亡国,所以那时昙花就被称为“亡国之花”。


《昙花为什么曾被命名为“亡国之花”?》
---------------------------
主页
---------------------------
是否将“http://www.gege123.com/”设为主页?
---------------------------
是(y) 否(n) 
---------------------------
传说隋炀帝专为观赏江都县昙花开凿运河,奢侈挥霍,终致亡国,所以那时昙花就被称为“亡国之花”。
参考资料:http://www.knowledgeservice.net/cha/why/zhiwu/b5821694bbf0b898a0936f6b0be20a31.html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