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历史名人 >> 历史文化 >> 正文
孙文源
孙文清
孙文林
孙文盛
孙文郁
孙文淑
孙文采
最新热门    
 
孙文泱:封建本是国货 意为封邦建国

时间:2009-4-18 15:42:27  来源:学习时报

可见虽然口头上说要区别于李渊的制度,但李世民的心里还是认为封建的制度比较靠谱。不然,这个讨论根本也开展不起来。

贞观十年(636)二月,封李世民的兄弟荆王李元景等和皇子李恪等为各州都督。三月,和离开长安去就职的兄弟们讲话时,李世民很激动,流着眼泪说:兄弟们难道不愿意经常在一起吗?可是为了天下大计,不得不这样做啊。

贞观十一年(637)六月,荆王李元景以下21王担任州刺史的,都规定子孙世袭;功臣长孙无忌等14人担任刺史的也都定为世袭。这样就把秦朝以来实行的郡县制行政体制,在一些重要地区改为封建制了。

从贞观五年到贞观十一年,李世民的意图很明显,他对封建的理解和李渊的没有本质区别,主要区别仅在于李渊分封了很多族属疏远的兄弟,而李世民要分封的主要是自己的兄弟、皇子和功臣。

两年之后的贞观十三年(639),事情终于有了一点变化,原因竟然是赵州刺史长孙无忌等人都不愿意离开长安到自己的封国去,再三上表推辞,不接受皇上的安排。他们表示说:我们大家披荆斩棘跟随陛下到今天,现在要让我们去外地就职,这和迁徙有什么区别?为了打动皇上,长孙无忌还请自己的儿媳妇、李世民的女儿长乐公主帮忙说情。李世民看到长孙无忌、房玄龄、于志宁、马周等众多大臣尤其是长孙和房玄龄等重臣的反对意见,很无奈。他说:割地以封功臣,是古今一贯的做法。我是希望让各位的子孙世代辅佐我的子孙,永为藩镇,传之久远。没想到你们各位对此却有不满的意见,难道我还要强迫你们接受封地么?事情就是这样,在大臣的消极怠工软磨硬泡的努力之下,最终妥协的是皇帝,李世民的政治战略没有能够完全实现,“诏停世封刺史”。

那么,李世民就放弃了吗?没有。

贞观十七年(643),针对担任都督和刺史的皇子大多年幼,没有政治行为能力,褚遂良上疏说:西汉宣帝说过:和我一起治天下的,只有好的州郡长官啊!现在皇子幼稚,不了解如何施政,不如先留在长安,教他们儒家经典和政治,等到他们长大了再派他们到各州就任啊。《旧唐书》说“上深纳之”,《资治通鉴》说“上以为然”。其实,李世民并没有采取实际行动来纠正他委派皇弟皇子担任各州都督的决定。

历史上西周推行封建制是与当时的政治形势有关的,有其不得不行的道理;而秦汉以来,形势变了,封建制已经不合时宜。秦朝短命并不是因为它没有分封子弟。西汉分封,结果出了吴楚七国之乱,西晋更出了八王之乱,可见分封制有其自身难以避免的弱点。所以,自秦朝以来,在制度上都是靠官僚体制去实行统治的,而不能依赖封邦建国的制度。唐朝的有识之士,如李世民同时代的魏徵、李百药,中唐的杜佑、柳宗元都能认识到其中的道理。这些事实,李世民不可能不知道,其中的道理,也并不深奥。但是,李世民没有从历史上吸取这方面的经验教训。在李世民的政治思想中,坚持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