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历史名人 >> 历史文化 >> 正文
在台湾感受传统习俗与现
走进当代文津阁 读者亲
一代诗人郭小川的起伏人
一代宗师梁漱溟为表孝道
一代相爷潦倒饿死:奸臣
数风流人物:一代“儒相
一代文豪郑振铎怎样面对
清代最好色文人袁枚:男
历史上真正的周瑜并不小
颜如玉黄金屋 揭秘宋朝
最新热门    
 
一代文人吴晗的爱国、贫困与骨气(图)

时间:2009-4-18 15:52:02  来源:新华网

吴晗

吴晗同志如果活到今天,按虚岁算,该是100岁了。讲到吴晗,人们大都把他同“文化大革命”及《海瑞罢官》联系起来,和明史专家联系起来。其实,吴晗还有许多值得称道的事,这里应约谈一谈他的爱国、贫困与骨气。

吴晗的骨气体现在他的不少文章,尤其是杂文中。

吴晗生活的前半生,正是中国处在民族危亡的时代。“九一八”事变以后,吴晗在“读书救国”思想的影响下,没有参加什么学生的救国活动,但是,他的心情异常矛盾。他虽然一心想钻研古书,以便成名成家,可是,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国民党政府的卖国激起了他的义愤。他开始坐立不安了。1932年1月,吴晗在给胡适的信中直率地表达了自己的忧愤:“处在现今的时局里,党国领袖卖国,政府卖国,封疆大吏卖国”,“听着若干千万同胞的被屠宰的哭声,成天听见的消息又只是‘屈服退让’,假使自己还是个人,胸膛中还有一滴热血在着的时候,这苦痛如何能忍受”。

宁可不出书,也不改“红军”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吴晗应聘到云南大学任教,随后又转到西南联大。由于货币贬值,通货膨胀,加上夫人袁震有病,生活十分拮据。为解决生活的困难,1941年,吴晗应国立编译馆之约写了一部《明史》,为不耽误出书,吴晗先把写完的前四章的手稿寄了出去。不久书稿被原样退回,里面夹了一个条子:“红军之起,拟改为‘民军之起’,以下一律照改。”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元末农民战争中,有几支起义军头上包了一块红布,当时被称为“红军”或“红巾军”。编译馆的有关人员认为,写了“红军”,就有同情今天的“红军”之嫌,所以要求把“红军”改为“民军”。吴晗是个有骨气的、正直的历史学家,他复信表示,宁可此书不出版,也绝不能这样改动。他认为,编译馆所以要他这样改,一是因为国民党怕共产党的红军,连将近六百年前的“红军”也都怕了;二是“民军”在当时是地主的武装,专和红军作对,“红军”改成“民军”恰好把两个敌对的军队颠倒了。吴晗宁可不出这部书,也不改这两个字。

“书归天禄阁,人在首阳山”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