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历史名人 >> 历史文化 >> 正文
西安牛羊肉泡馍被列入国
文化探源:门神尉迟敬德
不能把“五四”新文化运
翻译文化交流中的《老子
李小琳:应大力弘扬中华
余秋雨:中国文化有三优
张贤亮谈文化:易中天功
卫星图像揭开1000多年前
酒文化与官场学问:酒场
元宵节:民族文化记忆的
最新热门    
 
文化复苏当从汉字起步

时间:2009-4-18 15:53:53  来源:文摘报

汉字所包含的东方思维方式——具象、隐喻(象征)和会意(指事),是中国文化及其传承的核心。例如“閒”字表达休息时开门赏月的诗化意境,而“愁”字则暗示农民在秋季为即将过冬而愁苦的心情。

然而,简体字推行者声称,简化字减少繁体字笔划,加快书写速度,降低认读难度,由此为扫盲开辟了道路。但历史事实是,尽管简体字扫盲长达半个世纪,但中国大陆的文盲比例,却仍远高于繁体字的港澳台。

以中国之“国”为例,繁体“國”字包含着明确的国土定义:将一个区域用围墙圈定起来,便是国家。其字形包含着最简洁明快的文化密码。简化为“国”之后,以围墙包裹一“玉”,跟民族国家之“国”失去语义关联。“中华”之“華”,是枝繁叶茂之象,但简化成华,丢失了会意的智慧与神韵,令原有语义荡然无存。“漢”字描述水泽草木丰茂之象,被“又”旁取代后,也变得毫无意义。而“愛”字惨遭剜“心”之痛,成了社会日益“爱而无心”的深刻谶语。

在我看来,拯救古文字的当务之急,应当采取下列过渡性举措:1、倡导繁简共存的原则,公共空间的文字标识,应采用繁简双书加汉语拼音的形式;2、电脑输入法应当提供繁简字输入的自由转换功能;3、要求从小学生开始就“书简认繁”。惟其如此,繁体汉字才不至于沦为惨遭遗弃的“历史文化遗产”。 (《中国新闻周刊》2008年第3期)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