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历史名人 >> 历史文化 >> 正文
罗布泊综合科考发现“一
千古一人:自信的秦始皇
学术与政治之间:今古文
炎帝 千古一帝出华阳?
最新热门    
 
今古一线谈《老子》(图)

时间:2009-9-17 13:38:42  来源:北京日报
浅,太低看了老子的价值。

    《老子》才五千言,搁在今天,哪能算一部书?然而这又是一部智慧何等高超,见识何等深刻的大书!我以为,此种书之写作,实乃大哲人之专利,非大哲人而莫办也。陈鼓应曾借用德国哲学家尼采的一句话来形容《老子》的价值,说《老子》“就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垂手可得”。此喻生动恰切,确实如此。

    从古以来,人们从《老子》中汲取了大量生动而隽永的词语。“天长地久”、“出生入死”、“大器晚成”、“福祸相倚”、“金玉满堂”、“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些一般人已经不知其来历的词语,其实都出自《老子》。人们取名,更是常从《老子》中摭词取义。三国人物刘备,字玄德,《老子》曰:“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近代思想家严复,字几道,《老子》曰:“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叶挺将军,字希夷,《老子》曰:“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国民党空军司令周至柔,《老子》曰:“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文学家钱玄同,《老子》曰:“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从《老子》中摭词取义的现象还有很多。老北京有个孔德中学,“孔德”二字,取自《老子》:“孔德之容,惟道是从。”文人墨客写诗作文,更是常从《老子》中摭拾词句。赵朴初《八声甘州·咏梅》词,开头一句是:“对飘风骤雨乱群山,仰首看梅花。”“飘风骤雨”一词,出自《老子》的“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一语。张中行著文,爱用“损之又损”一语,此语出自《老子》的“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每当看到各类文章中出现《老子》的词语时,总仿佛感觉老子还活着,尼采夸赞不竭井泉的话也便会油然浮上心头。

    《老子》的价值当然主要不在语言,而在其思想学说,在它那些永远不会过时的,总会有用武之地的,既抽象却又能落到实处的理念、方略。从历史上看,许多有眼力的思想家、政治家,都非常重视老子的学说,或探究、辨析其义理,或考察其对社会历史发生的作用,或吸取、践行对自己有用的东西。

    曾国藩深通《老子》之三昧,在晚清政界,虽有震主之功却并未被主子猜忌,史家究其因,谓其甚得益于熟知老子的“处下”、“不争”之道,善行韬晦隐身之术。曾国藩甚为推崇老子的“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的思想,写家书,几乎是一件小事一件小事地叮嘱家人,带湘军,为给属下做表率,更是亲自去看操,点名,站墙子。他在一封信里说:“军中阅历有年,益知天下事当于大处着眼,小处下手。”完全是老子的曾氏版。

    毛泽东也喜读《老子》,出行有时也要带上它。他最看重《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对《老子》提出的难易、有无、高下、刚柔、祸福、智愚、进退、静躁、巧拙等一系列对立统一的概念尤感兴趣,对《老子》强调的“以进为退”、“以静制动”、“以弱克刚”、“以弱胜强”的矛盾转化思想极为重视。他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这部名著中,在阐述实行必要的战略退却时,曾引述《老子》的“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予之”的策略思想来加以说明。

    《老子》有句名言“治大国若烹小鲜”,是老子提出的一个重要的治国理念,实际是一种政治哲学。自古以来,学者看重之,高明的政治家就更是推重并实行之。《韩非子·解老》曾发挥其义说:“藏大器而数徙之,则多败伤”,“事大众而数摇之,则少成功”,“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我国曾政治运动不断,搞得民疲国弱,正应了韩非解老之说。粉碎四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