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历史名人 >> 历史文化 >> 正文
没有相关历史名人
最新热门    
 
彭水郁山四千年古盐井传说(图)

时间:2009-10-27 10:27:36  来源:重庆晚报
斋”的习俗(彭水民间相传,九黎的生日为九月初一到初九)。从郁山盐灶商民的这些信仰,可见蚩尤部落或其部属确是郁山盐业的最早开发者之一。

    供给渝鄂湘黔38县

    在现在渝鄂湘黔,50岁以上的人只要谈到盐,自然而然会想到郁山。      

    从飞水井到郁山盐井群,再到郁山盐厂,盐在整个郁山镇历史发展中一直是条主脉。郁山经济的繁荣与衰落,都与盐业息息相关。郁山与盐的关系,一如上世纪重钢与大渡口关系一样。“在现在渝鄂湘黔,50岁以上的人只要谈到盐,也自然而然会想到郁山。”酉阳县南腰界乡村民、原挑夫冉启真说,当时,他们就是从郁山将盐挑到南腰界。他腰痛的毛病也是到郁山挑盐落下的。

    据《华阳国志》记载,飞水井是天然盐泉,受天气影响较大,晴咸雨淡。聪明的盐工寻源进洞,筑石隔开淡水,提高了飞水井盐泉卤水的浓度,后来又学会了将咸盐提炼保存,开始了对天然盐泉的开发。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因受巴国制约,郁山盐成了黔中唯一食盐供应源,“东以济楚,西入夜郎,南入武陵”,供及范围涉及今天的渝鄂湘黔四省市周边地区,范围相当大。

    飞水井满足不了需要。汉代起,人们开始开凿盐井。先后凿成了鸡鸣、老郁(倒鹿)、伏鸠3口汉代盐井,基本满足了这一时期熬制食盐所需。唐代,在飞水井下又凿盐井,称为“母井”,原来的卤井便称“公井”,形成公母奇观。由于盐的利润丰厚,唐至清末,许多人争相开采,先后凿成了黄玉井、皮袋井、逢源井、古源井等。

    郁山盐产量,在宋代以前虽然史志没有明确的记载,但其产量不在少数。据《四川通志》记载,到北宋时,郁山镇的盐纳税银260贯378文,而且专供军需;与之相邻的后灶河纳税达到1308贯73文,可见产量不少。明代,洪武年间纳税盐2268担,弘治年间年产盐7320担。清朝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产盐1万担。到嘉庆十七年(1811年)郁山盐井达到十四眼,有产盐煎锅158口,灶户81户,盐税课银达456两,飞水井当时的课银为27两7钱4分。嘉庆二十年(公元1815年)产盐10万担。

    民国时期,建成歧井、怡兴两井,卤水日产量数千吨。抗日战争时期,年产盐5万担左右。解放后,先后打凿黄泥泉、田坝、新皮袋和郁山一、二深井,日产高浓度卤水2000立方米,古井全部废弃,产量一直保持在年产8万担以上。1981年郁山盐产量曾达到476吨,供给渝鄂湘黔38个县。1983年,郁山盐因含氟太高停产。

    历朝历代监管严格

    黔军营长魏若仙以“保盐厂”名义入驻郁山,捕杀偷盗者。驻军几乎天天杀人,其中最多的一天杀了13人。      

    从汉代起,各地的食盐,多由国家经营,对私自熬盐或贩盐的,多处以重刑。历代统治者对郁山盐的管理都十分重视。蔡盛炽称,唐宋明清,郁山都设有盐监管理机构。

    盐为稀有之物,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盐产量不多,更显昂贵,百姓食用甚少。“百姓贫家,食盐甚少,或有淡食,动经旬月。与人钱钞都抛却,交易惟求一撮盐。”等史书记载都是当时真实写照。蔡盛炽说,在古代那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条件下,人们可以靠栽桑、养畜、种粮来基本满足生活需要,但食盐和金属农具,却要依赖商人,所以,凡产盐地的相邻地区,以贩运、经销食盐的商贾,大发其财。

    “因食盐引起的事端,更是史不绝书。在郁山历史上,曾无数次发生抑夺战事,劫匪残民掠物,给当地百姓带来极大灾难。”蔡盛炽称,1915年2月,盘踞在丰都、石柱的匪首杨海清率匪抢劫郁山镇,将盐知事施立先捉去,用藿麻打双腿,施跪地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