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历史名人 >> 历史文化 >> 正文
乐爱国 ·〖论儒家文化
近代日本对中国高等教育
近代日本对中国的巨大影
陈云对中国改革开放有哪
反对中医最激烈的六位历
孔子对道的理解
荀子对思孟“五行”说的
孟子对《周易》思想的发
龚道运:论孔子对情的体
漫谈老子与庄子(一)
最新热门    
 
庄子对中国文人的影响(图)

时间:2009-11-4 19:26:36  来源:中国经济网综合
明庄子所说的“逍遥”,至少从表面上看,是与“飞翔”联系在一起的。但他们的飞翔并不算得上是“逍遥”,真正的“逍遥”和“自由”,是“无所待”、“无所依赖”的,它是完全“自足的”。庄子如是说:“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变,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庄子的“逍遥”与“游”是一体的,“游”在庄子的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庄子认为要求得精神自由就要培养隔离的智慧,使精神从现实的种种束缚下提升出来;培养一个开放的心灵,使人从封闭的心灵中超拔出来...庄子的游概括为“心游”、“神游”,即“精神自由”.庄子在《庄子》一书中多次使用游“游乎四海之外”、“游乎尘垢之外”、“游方之外,......游方之内”、“游心乎无穷”、“游于无人之野”、“游无极之野”、“游于六合之内”、“游于天地”、“游乎万物之所终始”、“游乎无何有之宫”、“游于大莫之国”...庄子的“游”同“逍遥”一样是不受外物束缚的在精神世界中达到的一种随心所欲的境界.庄子以“逍遥”“游”所确立的独特的精神自由精神故乡不仅丰富了自身更对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庄子以后的历史上,中国文人在个人力量无力抗衡政治,激情转化为绝望时往往怀抱庄子的哲学走向精神的世界,走向山水田园.

    在中国封建社会,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孔孟之说中的参与政治生活成为文人的首要行为准则,故在古代文人之初大都怀有经世之志,但当现实和理想发生矛盾时,庄子的逍遥的精神又会复活在文人的内心.庄子理想人格中的自我超越给迷路的文人指明了一个心灵方向,于是有了魏晋文人的不羁,有了唐宋代文人的狂涓人格.

    魏晋诗人阮籍诗曰:“焉得松乔,颐神太素,逍遥区外,登我年祚。”这是阮籍对“仙”的向往。在《达庄论》中,阮籍“逍遥”于“冥想”之中:“伊单阏之辰,执徐之岁,万物权舆之时,季秋遥夜之月,先生徘徊翱翔,迎风而游,往遵乎赤水之上,来登乎隐坌之丘,临乎曲辕之道,顾乎泱漭之洲,恍然而止,忽然而休,不识曩之所以行,今之所以留;怅然而无乐,愀然而归白素焉。平昼闲居,隐几而弹琴。”在这种想象性的飞翔的“神游”之中,精神已沉寂在“无意识”的状态中,找到了自己的精神故乡.

    危冠切浮云,长剑倚天外.细致何足虑,高度跨一世.

    非子为我御,逍遥游荒裔.顾谢西王母,吾将从此逝.

    岂与蓬户士,弹琴诵言誓.(《咏怀》四十二)

    鸿鹄相随飞,随飞适荒裔。双翮凌长风,须臾万里逝.

    朝餐琅王干实,夕栖丹山际.抗身青云中,网罗孰能制?

    岂与乡曲士,携手共言誓。(《咏怀》八十一)

    阮籍想象的翅膀翱翔于尘世之外,摆脱人世的种种限制,借鸿鹄之乘长风离世,寄托自己对超越俗世,摆脱现实的渴望和对绝对精神自由的向往.

    “托好老庄,贱物贵身。志在守朴,养素全真”的嵇康在《卜疑集》中慨叹于人情万端,动则多累,发出疑问,中有云:宁与王乔、赤松为侣乎?将进伊挚而友尚父乎?宁隐鳞藏彩、若渊中之龙乎?宁舒翼扬声、若云间之鸿乎?宁外化其形、内隐起情、屈身隐时、陆沉无名,虽在人间,实处冥冥乎?将激昂为清、锐思为精、行与世异、心与俗并,所在必闻,恒营营乎?宁寥落间(闲)放、无所矜尚、彼我为一、不争不让、游心皓素、忽然坐忘、追羲农而不及、行中路而惆怆乎?将慷慨以为壮、感慨以为亮、上千万乘、下凌将相、尊严其容、高自矫抗、常如失职、怀恨怏怏乎……赞扬庄子的游心于淡、遗世独立的风格,而对功名利禄的追求表示鄙弃。而这种人生理想又具体体现为对神仙世界的向往:“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泰玄。”嵇康执着“生命”,信仰长生久视,更是对“游仙”一往情深。他的《游仙诗》云:“遥望山上松,隆谷郁青葱。自遇一何高,独立迥无双!愿想游其下,蹊路绝不通。王乔导我去,乘云驾六龙。飘飖戏玄圃,黄老路相逢。授我自然道,旷若发童蒙。采药钟山隅,服食改姿容。蝉蜕弃秽累,结友家板桐。临觞奏九韶,雅高何邕邕!长与俗人别,谁能睹其踪?”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