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历史名人 >> 历史文化 >> 正文
西安建筑:民族文化精神
苏轼的天真彰显古代文人
最新热门    
 
缯关彰显着方城的久远历史(图)

时间:2009-11-11 12:21:49  来源:大河报
城申、缯古国北部、东部、西部长城的通称,“缯关”是中国楚长城中申、缯古国封地北部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春秋时期,楚文王在自己即位后的第二年(公元前688年)冬天,率军“过邓,伐申”,将申之封地据为己有。之后,为实现“我有蔽甲,欲以观中国之政”的政治意愿,在申、缯古国封地北部、东北部,凭借伏牛山和桐柏山的天然隘口,依势构险,置关建塞,修筑长城、城邑,以阻塞“夏路”,与中原诸侯抗衡。

$False$


    1994年,北京大学考古系、南阳文物保护所、南阳文物研究所对八里桥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发掘面积百余平方米,清理灰坑14座,出土有石器、陶器等一批重要遗物。在发掘报告中有如是记载:“此次发掘出土遗物中,陶器以夹砂灰陶为主,另有夹砂黑陶、红褐陶及部分泥质陶,制法为轮制、手制。纹饰以粗绳纹为主,其次为附加堆纹、弦纹、云雷纹等,尤其重要的是在一陶片内壁发现有刻画符号,而在另一采集的陶器上有文字发现。器型主要有大口尊、夹砂罐、鼎、豆、花边罐、爵、器盖等。石器中有大量石斧及砺石。另外方城县博物馆曾在八里桥遗址采集到一件异常精美的石钺。从整体看,其文化特征与中原二里头文化类型三、四期相似。八里桥遗址,其文化内涵非常单纯,但其遗物遗迹却十分丰富,这为豫西南地区夏商文化的研究提供了一批有价值的材料。”实际上,这也为研究缯国历史提供了很好的材料。

    2005年,南阳市文物研究所对该遗址进一步钻探,并对出土遗物进行整理。钻探结果表明,该遗址出土实物是夏商时期遗物,面积达40多万平方米,文化内涵单一,但是内容却相当丰富。这种面积特别巨大的夏商遗址显然不是一般的行政区划,属于封国一类,而在八里桥遗址钻探考古和发掘中并未发现夏之前任何遗迹,而如此丰富且成熟的遗迹遗物显然不是本地发展演变所形成的,应为外移文化。这正好与曲烈受封于曾的史实十分吻合。

    “另外是出土实物造型美,工艺精,等级高。”李迎年说,“八里桥遗址中出土的卜骨,带有刻画符号的陶器、石钺、玉斧、圆柱形祭祀陶器座和白陶爵等器物,规格极高,工艺精美,这些文物绝非一般人可以享用的。其遗物所表现的先进文化特性,是一般夏商遗址中所没有的。尤其是石钺,它是原始部落中酋长或首领权力的标志物,钺在中国古代是王权的象征,王权有来源军事酋长统帅之权的一面,因此后来钺逐渐成为权力的象征。而方城历史长河里,在夏代没有人有这么高级别的记载,遗址的最早主人是曲烈。

    2009年10月底,记者来到方城县博物馆,看到了这神圣的石钺,只见它呈豆青色,有玉斑,通体磨光,体为扁平近方形,平顶,两侧各有四个齿阑,弧形双面刃,刃两端上翘。

    另外最关键的是,八里桥出土器物与偃师二里头文化联系密切。发掘简报中所指出的八里桥遗址总体文化特征上与偃师二里头三期、四期面貌相符合,应是受偃师二里头文化影响,并从中发展演变而来的。这与曲烈受封,受偃师地区夏代文化影响较大有直接关系。出土实物也证明了这一点。

    “从考古分期看,也与缯国时代相吻合,就整体而言,二里头文化属于夏文化。夏王朝自禹开始,至桀灭亡,共传十四世、十七王。其间,太康失国,少康中兴,传位长子予,予已是夏代第七位国君,次子曲烈封于缯,其封地所反映的文化时代应为夏中、晚期,方城八里桥出土器物的二里头三、四期文化特征与曲烈所处时代相当。另外,少康之前,由于后羿、寒浞之乱,生产力遭到破坏,反映到夏代文化中必然以分‘期’为明显标志,由此推断,第七代夏王予所处的时代文化遗存应定为偃师二里头三期。”李迎年说。

    现在已知的史实是缯为夏代的方国,曲烈是缯国的始封国君,而方城地理位置优越,“南襟湘汉,北引河洛,东挟江淮,西胁武关”,为中原战略要地。有“方城肇于春秋,在《禹贡》豫州之域……《禹贡》豫州之域本夏禹之国”,“殷商革命,诗称‘九有’,因夏之制,无所变更”等记载。

    这些与楚长城大关口的缯关遗址等相联系,就成了一种必然——缯国原始封地在方城。实际上,这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1997年7月1日,中国长城学会、中华全国集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