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历史名人 >> 历史文化 >> 正文
汤显祖:作品表露最早到
话说中国舞蹈(图)
古代诗词里那些可爱的结
慎独:中国人遗失已久的
中国文字发展与无价宝《
情有独钟 新中国成立后
尘封档案:中国首颗原子
柬埔寨国王西哈努克的几
忆父亲陈云:只有稿费积
闲侃中国四大名醋(图)
最新热门    
 
中国古代纸币为何会在明朝中叶消亡(图)

时间:2009-12-18 10:55:43  来源:网易
门。

    末日之门既开,形势就急转直下了。除了宋孝宗等少数头脑比较清醒的皇帝之外,大多数皇帝都把发行纸币(包括交子、钱引和后来出现的会子)当成了增收的手段。要养兵,便印纸币,要打仗了,又印纸币,打完仗要犒赏诸军,还印纸币,就算是太平时节,朝廷想要采办些什么东西,自然仍是印纸币比较好。在印刷术已经相当发达的宋代,手工印钞机开始全速运转,为皇帝们提供了无数可以任意挥霍的纸币,随之而来的,自然就是恶性通货膨胀和丧失信用的纸币的消亡。

    以南宋会子为例,根据乾道四年(1168年)的安排是3年一届,每届发行1000万贯,届满后发行下一届会子来回收上一届会子,这样会子总的流通额就保持在1000万贯。这个数字虽然是北宋交子的8倍!但毕竟还是一个有限制的数目,通货膨胀的规模也可以控制在一定程度之内。然而,不允许增发纸币,就意味着断了以后的财路,这是皇上和大臣们所不能接受的。于是,官家(宋朝皇帝的俗称)定的规矩,不过8年之后就被官家自己给推翻了。淳熙三年(1176年),朝廷让第三届、第四届会子各展期3年,这意味着在新会子发行的时候,旧会子仍在流通,流通额就加倍了。此后,会子展期就成了家常便饭,甚至发展到永远流通,不再回收。每界发行额也从1000万贯发展到数亿贯。更恐怖的是,新旧会子的兑换率也不再是一比一,而变成了二比一、三比一,甚至五比一。这意味着在现代经济中只有恶性通货膨胀到了极端的情况下才不得不采取的币制改革,在南宋竟然每3年就进行一次!按元代中统钞的汇率倒推,第十六届会子就已经通货膨胀了1250倍(共发行了十八届),而若推到第一界会子,恐怕通货膨胀的倍数就得用万甚至十万来衡量了。

    人民群众不是傻子,看到官家如此发行纸币之后,谁也不愿用真金白银再去换那一张张早已丧失信用的废纸了。从嘉定初年(1208年左右)开始,会子就已经基本无法在市场上流通了。此后再发行的会子就只是官家自娱自乐的性质,或是作为朝廷强抢民财时假模假样的付出的一张遮羞布了。而此时距离官家第一次失信打破会子制度不过30多年时间。

    此后,元朝和明朝虽然也都一度发行过纸币,但朝廷对待纸币的态度和纸币的命运也都与南宋并无二致。到明中叶弘治年间(1488—1505),鸦片战争之前中国使用的最后一种纸币大明通行宝钞就已在市场上停止流通,铜钱和白银再次主宰流通市场。中国的纸币就这样被扼杀在了摇篮里。

    纸币是一种信用符号,只有当它代表了货币信用的时候,它才具有价值,能够流通,能够极大的便利和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一旦失去信用,它就变成了一张废纸。交子的兴起,正是中国市场经济和商业信用大发展的成果。而会子和其他中国古代纸币的衰亡,也正源自政府对货币信用的破坏性掠夺。


    说到这里,一个问题不免让人疑惑。当初成都几个商人发行的纸币有信用,而后来几朝政府所发行的纸币反而没信用,难道说商人比政府更有实力吗?其实,这也不难理解。商人确实实力弱,没有对社会的强制能力,而这反而使得他必须受市场的约束,不能乱来,否则就会有被市场所淘汰、倾家荡产的风险。这一约束,恰恰使他建立起了自身的商业信用。交子铺户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分化,从一开始的良莠不齐,到莠的被自然淘汰,良的逐步发展壮大到统治市场,正是这一机制的生动写照。

    而政府,特别是中国封建社会中高度集权、缺乏监督制约机制的政府则不然。它有着强大的国家机器,有着能够强迫社会接受的实力。正是这一力量使其可以不受市场的约束,不必那么珍视自身的信用。因此,交子铺户必须有的准备金,朝廷可以没有,交子铺户必须遵循的纸币发行规则,朝廷可以不遵循。在这种没有外部制约力量的情况下,如果再没有自我约束,政府就很容易走上恣意妄为的滥用权力之路,从而毁掉自身的信用、毁掉纸币制度、也毁掉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萌芽。

    对政府来说,这也不是件好事,开始滥发纸币的时候,无本万利的感觉确实很爽,但过不了多久,恶性通货膨胀和纸币的消亡就会使其陷入更困难的境地。明崇祯十六年(1643),在李自成的兵锋之下,崇祯皇帝再次想起了纸币,他设立了内宝钞局,日夜赶造大明通行宝钞,希望能够挽狂澜于即倒。然而,早已没有人愿意用真金白银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