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历史名人 >> 历史文化 >> 正文
沧海桑田:袁世凯孙女袁
最新热门    
 
沧海桑田造就鄱阳湖(图)

时间:2009-12-25 9:58:32  来源:大江网-江南都市报
平方公里的大平原。

    究竟是什么力量制造了这惊天湖泊?

    首先要了解鄱阳湖盆地的构造。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的贾玉连副教授长期致力于鄱阳湖地理的研究,他解释说,2.5亿~0.7亿年前的中生代,正是恐龙称霸的时代,鄱阳湖盆地就形成于这个时期。燕山运动使盆地周围地区强烈褶皱上升而形成诸山,盆地本身却下陷成为一个地堑式断裂洼陷,但直到全新世的中期,鄱阳湖仍是赣江下游的河谷盆地,积水区仅限于盆地北部的湖口地堑内。

    关于鄱阳湖的成因说法不一,除了构造说,还有地震说、海平面上升与海进之说等等。

    贾玉连认为,以上说法可以作为鄱阳湖形成的因素之一,但都不是鄱阳湖大水面形成的直接和主导因素。就鄱阳湖盆地而言,它是中生代形成的构造盆地,并非湖泊,而且鄱阳湖盆地自形成以后的漫长时间内,并未积水成湖,而是一个汇水盆地。湖区有小面积的湖面存在,但绝不是茫茫大湖,六千年前的海平面上升及其导致的海进,使沿(长)江洼地积水成湖,但鄱阳湖并没有随之而形成。

    鄱阳湖是个南高北低的吞吐型湖泊,如果湖口处没有阻挡的话,湖水将顺利地泄出,也就不会形成大湖面。如《水经注·赣江》所记载“其水总纳十川,同臻一渎,俱注於彭蠡也,北入於大江。”《汉书·地理志》则有豫章水北入大江和胡汉水东至彭泽入江的记载,都说明了盆地内虽然聚集了“五河”的来水,却并未形成大湖面,或仅仅在鄱阳盆地内存在着一个小水域。拿目前鄱阳湖的情况来说,每年冬春两季,长江水位下降,五河水量锐减,湖泊进入枯水期,湖面较小。

    那么可以认定,鄱阳湖的形成,是长江和赣、抚、信、饶、修五河之水水量相互作用的结果,且主要取决于海面上升所导致的长江南迁,五河来水受强烈顶托,流水不畅,聚集成湖。长江水位的高低,直接影响了鄱阳湖湖面大小。根据历史资料的记载,长江出武穴后,摆脱了两江挟持,进入望江凹陷而分为九派,这在卫星照片上和地图上均可看出。大约在公元400年前后,长江主泓道移至湖口一带,长江水直接阻碍了赣江水系的泄水,于是湖水迅速向南扩张。此时由江湖作用形成的梅家洲的不断伸长,缩小了泄水断面,也加速了湖泊向南扩张,最终形成鄱阳湖。  

    鄱阳湖承袭了古彭蠡泽之名

    鄱阳湖在古代有过彭蠡湖、彭蠡泽、彭泽、彭湖、扬澜、宫亭湖等多种称谓。其中彭蠡泽之称最为广泛。

    有一种说法能形象地解释其得名缘由:“彭者大也,蠡者,瓠瓢也。”形容鄱阳湖如大瓢一样。

    “实际上,古彭蠡泽和鄱阳湖并不能等同。”贾玉连指出,古彭蠡泽是在武穴以下的九江、宿松、黄海和望江一带的望江凹陷中,全新世中期,长江中下游一带气候温暖,降水充沛,加上海平面上升,潮流界的范围大幅度向上游伸展,低洼处积水成湖,古彭蠡泽就是这样形成的。故《禹贡》中就有关于彭蠡泽的记载。

    而随后的《史记》《水经》中关于彭蠡泽的记载则说明古彭蠡泽应在长江北岸,此时的鄱阳湖盆地内并不存在大水体,而湖口地堑内的季节性水域或许仅仅是彭蠡泽的尾闾。两千年以来长江河道不断迁徙,古彭蠡泽的主体逐步萎缩并演化成今日的龙感湖和大官湖等湖泊,而湖口地堑内的水域则逐步向南扩展,所以鄱阳湖最终承袭了彭蠡之名。

    1600年前鄱阳湖汇成浩瀚水面

    彭蠡之名承袭而来,那么鄱阳湖三字是何时所得?

    鄱阳山即今鄱阳县西北鄱阳湖中长山,又名强山。这座山与鄱阳湖最早得名有着直接关系。

    贾玉连介绍,据《读史方舆纪要》记载是始自隋代,“自隋代以前概谓之彭蠡,炀帝时以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