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历史名人 >> 历史文化 >> 正文
清军鸦片战争失败真相:
清军鸦片战争失败真相:
冰嬉被乾隆定为国俗 清
17名外交官遭日军杀害 
清军服的“兵”和“勇”
被遗忘的抗战英雄:仁安
中国远征军在缅甸:铭记
最新热门    
 
清军杀敌的冲锋号 豪吹沈阳三百年(图)

时间:2009-12-31 11:44:19  来源:辽沈晚报
钱了,他们开的饭店、铺子、赌场、茶楼,挣的就是满族人的钱。吹城过后,这些铺面都会兴旺一阵子。满族人的钱来得容易,花得也敞亮。总之,有钱的日子总是让人高兴的。

    吹城在每年春秋各进行一次,每次半个月,但只有第一天最热闹,像个节日。其余十四天就是发放钱粮,实打实的,按顺序领,等旗人都领完了,吹城也就结束了。


    海螺号也是乌鸦的集结号

    吹城中还有一项重要的内容,必不可少的,那就是饲鸦。

    乌鸦是满族人信奉的神鸟,满族家居中都有索伦杆子,上置锡斗或木斗,斗中放置粮食、碎肉,乌鸦可随到随吃。关于满族人尊崇乌鸦有一个几乎被锁定了的说法,那就是乌鸦救过努尔哈赤的命。说努尔哈赤被明军追杀,走投无路之时,是乌鸦落到了他的身上,使努尔哈赤逃过一劫,最后才有了大清的一统天下。所以,努尔哈赤将乌鸦封为神鸟,谕满族人世代供奉之。这个说法在满族人执政时是没有人敢怀疑的,怀疑它就等于怀疑皇帝真命天子的来历。其实,稍作考证,便可以看出这个说法是站不住脚的。早在努尔哈赤统一女真部落前很多年,满族人就有了立索伦杆的习惯。在满族人信奉的神话传说中,树是长在人世间离天界最近的物体,而飞鸟则是在神人之间传递信息的天使。所以,人们在自己的家中立起木杆,象征着对天神的靠近,而装着粮肉的锡斗则是给神鸟的供台,希望神鸟吃了供奉,能上天言好事,多带神的旨意到人间来。这种习俗普遍为满族人接受时,努尔哈赤应该还没有出世。至于为什么后来出现乌鸦救主的神话,看看中国历史上各位帝王有关出世的神奇传说,答案也就有了。

    吹城时的螺号并不是一直在吹,当满族人推车挑担地来到城门处,开始喜滋滋地领取钱粮时,螺号声就停了。大约在时辰进行到一半,也就是现在的时间八点钟时,螺号又吹响了。这螺号应该与开始的螺号有所不同,因为它是专门吹给乌鸦听的,是乌鸦们已经听习惯了的集结号,肯定有着特殊的节奏与音调。

    于是,中国历史上只有此时此地才能见到的奇妙景观就在盛京城出现了。随着螺号声,数不清的乌鸦从四面八方漫天飞来,向着方城,向着故宫一带集中。地面上的人群发出一阵阵的欢呼声,声震天宇。史料记载,盛京吹城时,附近各县的乌鸦都应召而来,最多时有几十万只,飞起来遮天蔽日。这话有些夸张,但十万八万还是能有的。那个时候,故宫的房顶、周围的大树、民居都落满了乌鸦,看上去,像蒙上了一层薄若蝉翼的黑绸。关于这种罕见的奇景,《清稗类钞》中曾有过传神的描写:“……翔者、栖者、啄食者、梳羽者,振翼肃飞,飞鸣哑哑,数千百万,宫殿之屋顶楼头,几为之满。”

    盛京城设有掌管鸦粮的专员,粮肉均有定律。饲鸦的地点是在故宫的西墙外空地上,也就是现在刘老根大舞台斜对面的地方,一条狭长的空地,像是一张硕大的餐桌。人们把煮熟的精米饭掺上瘦肉丁,天女散花似的播撒在空地上。乌鸦立刻像一片片黑云从天上、从树上、从故宫的房顶飞落而至,叼欢啄乐,大快朵颐。

    据老一辈人说,盛京城的乌鸦也是有组织的,谁住在城南,谁归属城西,那是一点也不能乱来的。吹城时,乌鸦们的表现也验证了这一点。故宫西墙处只有狭长的一条,充其量也就能容纳千八百只乌鸦。若是十几万甚至几十万乌鸦一同落下来,抢吃小肉饭,恐怕也得发生人类间经常发生的拥挤踩踏的悲剧。整个饲鸦期间,乌鸦们就像有一个统一指挥者,这个指挥者也许是乌鸦中的警察,也许是乌鸦中的酋长,总之是只聪明的乌鸦有权威的乌鸦。在它的调动指挥下,一批乌鸦飞下来,刚好盖满那片空地,不疏不密,不松不紧,一阵闷头紧吃,待吃得差不多了,这批乌鸦飞起,另一批乌鸦落下,那种衔接就像是现代机场中的飞机起落,很有节奏,也很有科学性。

    饱餐后的乌鸦并没有马上飞离城区,它们或停留在故宫附近的屋顶和大树上,三五成群,翩翩起舞,或拉成大队,在空中往来盘旋。猜想,这时候乌鸦的叫声与往常是不一样的,尤其是上万只吃饱喝足的乌鸦怀着感恩的心一起啼叫,应该叫得很舒畅,很欢愉。

    吹城日是乌鸦的狂欢节,乌鸦们尽情地吃、尽情地玩,只是有一点做得不大讲究,十几万只乌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