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历史名人 >> 历史文化 >> 正文
河洛文化研究的重要意义
河洛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核
最新热门    
 
河洛郎曹谨的台湾神话(图)

时间:2010-1-16 12:08:00  来源:大河报
修水利,知事曹谨“功同禹王”

    看完屏东六堆客家文化园,我们便紧紧张张地向高雄凤山市进发,想赶在天黑前看一看曹谨的遗存,因为按照行程安排,第二天一早就要赶往台北。冬天天短,到凤山市时,天还是完全黑了,路灯已渐次亮了起来。

    等在凤山市政府门口的当地文史专家郑温乾先生,见到我们没有过多寒暄,就拉着我们直奔曹公庙而去。

    曹公庙位于曹公路上,虽然夜色降临,但曹公庙却是灯火辉煌。郑先生说,曹公庙是要开到晚上九点的。与曹公庙大门相对的,是“曹公国小”,由于夜色的缘故,虽然有灯光辉映,但看上去还是有些模糊。

    郑先生说,国小里还有一棵古树,也是以曹公命名的。

    走进曹公庙,里面金碧辉煌,正对大门供着的,是曹谨的牌位和塑像,两边悬挂着“功同禹王”、“祖德留芳”的牌匾和曹谨故里河南沁阳市政府赠送的“名扬乡里”、“功盖凤山”匾额。

    “功同禹王”,也就是说,曹公对于台湾,犹如大禹之于大陆,足见当地对曹公的崇敬。站在台湾曹公庙前,我不觉想起家乡的沁阳,沁阳城里的曹谨墓——只是一座墓,孤零零地立着,除了墓碑,没有其他,但那是曹谨叶落归根的地方。

    郑成功收复台湾、赶走荷兰侵略者后,大批客家人、闽南人漂洋过海,来到宝岛台湾。面对台湾的环境和气候条件,来到台湾的先民靠着在中原积累的农耕经验,春耕秋收,以求温饱,但“邑治田土乏水源,淋雨则溢,旱则涸”。是曹谨,让他们结束了这种“望天收”的日子。

    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曹谨任台湾凤山县知事。一到任,他就开始赈济灾民、训练乡勇。待社会治安有所好转后,他便决定开凿水渠引下淡水溪之水,灌溉万亩良田。他认为“弥盗莫如足食,足食莫如兴水利”。

    道光十八年冬,水渠完工,创造了清代凤山最传奇的一项建设。为感念其功德,百姓请求当时的台湾知府熊一本为水渠命名。熊一本将这一水利工程命名为“曹公圳”,并亲自撰写《曹公圳记》,立碑永志。

    《曹公圳记》曰:“吾观从政之士:有以才能自诩者,当其述职长官,往往数十纸,不能尽。观者,咨嗟太息,谓:‘古循良,无以过之!’乃核其政之所就,则皆饰词邀誉,自为功利之谋。而所谓‘泽被生民’者,曾不可以终日,此其居心尚可问乎?若大令(曹谨)者,未为而不轻诺,未成而不轻言……(曹谨)不辞老瘁,不惜厚资,历二载而如一日,庶几‘知民之本计,而有强毅之力,真是而无妄之心’者欤……凤之士民从大令之教,合力而成之。所谓民情大可见者,今岂异于古耶……予曰:‘汝曹以邑侯功,则名之以曹公圳,可乎?’众曰:‘诺!’于是乎书。”“曹公圳”可分狭义、广义两种,狭义的曹公圳是指“曹公旧圳”;广义的曹公圳是指高雄平原上的五个水圳灌溉系统,包括曹公旧圳、曹公新圳、凤山圳、大寮圳、林园圳。在曹谨的主持下,两年内开圳四十四条,长一百三十余公里,可灌田三万多亩。曹公以修除盗的心愿也告了却,连横在《台湾通史》中说,曹公圳筑成,凤山“收谷倍旧,民乐厥业,家有盖藏,盗贼不生”。

    曹谨也因此被尊为“台湾第一循吏”、“宝岛禹王”。


    御外侮抗英夷,名宦曹谨被“城隍祀神”

    因为时间的关系,虽然不能看曹公更多的遗存,但在夜色里,从郑先生的崇敬上,我们依然能感觉到曹公在台湾的影响之大。

    出曹公庙后门,其后西北角有个高台,郑温乾告诉我们,这是曹谨当年修筑的炮台——平成炮台。炮台墙体全部以珊瑚礁石垒砌,抗风化,很坚固。炮台后边,紧挨护城河的一面墙体上嵌着一通石碑,上书“平成”,为当时的凤山县知事曹谨所建。

    “曹谨在城墙上总共建了六座城门楼,平成炮台只是其中之一。”郑先生说。

 &nbs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