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历史名人 >> 历史文化 >> 正文
禅宗慧可大师说法地:河
西方纪录片大师 讲述镜
1987:疯狂的气功 遍地
花木兰变成了情感大师?
一代国学大师王国维为何
风水大师“点穴”怪招举
孟子:执著于虚妄的仁爱
关于大师范曾的疑问
被误读的毕加索:究竟是
季羡林:我不算国学大师
最新热门    
 
大师和小人给孔子的启示(图)

时间:2010-2-7 12:11:57  来源:辽沈晚报
p;   在鲁昭公的支持下,孔子和南宫敬叔一道,来到了周天子那里向王室的史官学习周礼。为了能够让孔子和南宫敬叔迅速学成回国,鲁昭公还给了他们一辆车、两匹马和一名童仆。

    在东周王都洛邑,孔子见到了老子。

    孔子见老子,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非常的时刻。

    如果,我们说此前孔子见到的郯子是个伟大的“学者”的话,那么这次孔子见到的老子则是伟大的“大师”了。

    对于孔子来说,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契机。这次见面,不但开阔了孔子的眼界,使他更坚定了“君子儒”的信念和方向;更为重要的是,孔子见到了老子之后,老子的学识和修养深刻教育与震动了孔子,此后的孔子,将不断地把自己的学识和心胸拓宽、拓宽、再拓宽。


    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孔子关于学习态度的这句话成为古今良言,它揭示了一个道理:再小的范围内都有可学之人,也有值得借鉴的人,只有虚心好学者才能不放过学习的机会,不断增智明理,完善自己。

    “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乎。”——圣人我是不可能看到了,能看到君子,这就可以了。善人我不可能看到了,能见到始终如一(保持好的品德的)人,这也就可以了。没有却装作有,空虚却装作充实,穷困却装作富足,这样的人是难以有恒心(保持好的品德)的。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对于春秋末期社会“礼崩乐坏”的状况,孔子似乎感到一种绝望,因为他认为在那样的社会背景下,难以找到他观念中的“圣人”、“善人”,而那些“虚而为盈,约而为泰”的人却比比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能看到“君子”、“有恒者”,也就心满意足了。

    但是,就在此时,孔子一直居住的鲁国国内的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先是鲁国自从鲁宣公以后,政权一直操控在以季氏为首的三桓手中。到了昭公初年,三家又瓜分了鲁君的兵权。再后来,鲁君与以季氏为首的三桓的矛盾越来越剧烈,公元前517年——也就是鲁昭公二十五年,鲁国内乱终于爆发,鲁昭公被迫逃亡到了齐国。

    此时此刻的孔子刚刚35岁,一切刚刚起步,他应该怎么办呢?

    逃亡齐国两句名言流传千古

    孔子与鲁昭公一道逃亡到了齐国。

    听闻曾经先后师从郯子和老子的大学问家孔子——此时的孔子可远非昔日可比,他俨然已经是鲁国的大学问家啦。齐国的国君齐景公马上向孔子询问为政的方法。

    当时的孔子满脑子想的都是季孙氏如何如何不好,如何如何不对。于是乎,孔子张口便说出了那两句流传千古的名言。

    一句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人人尽责,国家必然安宁康泰,君王尽责是排在第一位的,其次是臣子,再次是父母,所以,上梁不正下梁歪。不能倒过来,也就是说,君王不尽责而只去要求臣民尽责,臣子不尽责而只去要求民众尽责,父母不尽责而只去要求子女尽责,是不符合儒学之道的。君王不尽责,臣子三谏而不从,可以辞官为民;父母不尽责,子女三谏而不从,却不能抛弃父母而不管。这就是孔子思想中的理想社会秩序。

    另外一句是“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如果以强权手段的行政权力、政策法令来管理一个国家,使其子民随顺,以压服的方式采用强硬的刑罚来约束,使之达到所谓的“安分守己”,只不过是让人隐藏了一颗不知羞耻的心。暂时不表现出违规违法的现象,表面上一派平和。假如,以礼仁之德法双彰的方法、行为来感化人民随德存仁,以礼义之法度引导人们提起相应的礼仁之心,类齐比肩,那么人人都会做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